轉載自微信公衆號:饞味記
在饞爺的印象中,米其林星級餐廳意味著,高雅的用餐環境,細致的餐具擺放,精致(卻吃不飽)的菜品,以及令人望而卻步的價格。
而說到大排檔,則完全是另一個世界,雜亂無章的桌椅,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滿了市井煙火氣。
從沒有人會把“大排檔”和“米其林餐廳”劃上等號。
然而,新加坡一家2平米的街邊檔口,憑著一碗不到20元的港式油雞飯,摘得了米其林一星。
這個摘得米其林星的檔口,名爲“了凡”,就隱藏在新加坡牛車水,一座大廈2樓的某個角落。這是一片彙集了百來家檔口的美食“江湖”。
在這片美食江湖裏,你不必擔心找不到這家小店,因爲排隊最多的那家,一定就是它。
小店每天上午10點半開業,但往往是沒到9點半,在店門口排隊的人就饒了好幾圈。睡眼惺忪的大爺大媽剛走,慕名而來的遊客又紛至沓來。
穿越排隊的人群,來到檔口,只見一個精瘦的小個子男人,麻利地剁著油雞。任外面熙熙攘攘,他只專注于自己手頭的活,頭都不擡一下。
正是這個男人,用了30多年的時間,做出了食客們贊不絕口,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港式油雞飯面。他,就是陳翰銘。
陳翰銘1965年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農村家庭。
從小,他就要操持家務,幫家裏人做飯。做久了,他對做飯産生了一種特別的興趣,成爲一個廚師的想法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因爲家裏窮,陳翰銘15歲就辍學了,他帶著“成爲一個廚師”的夢想,跑去新加坡的一家香港酒樓謀求生計。
當時年僅15歲的陳翰銘,體格非常瘦小,連鐵鍋都顛不動,只能從在後廚打下手開始。
洗菜切菜、刷鍋倒泔水,即使累得胳膊都擡不起來,他依舊幹得比誰都勤快。“在後廚多待一會兒,就多一點機會看師傅怎麽做燒臘,我也可以多學一會兒!”
陳翰銘的踏實肯幹,感動到了酒樓的香港師傅,就把制作港式油雞的手藝和配方教給了他。
出師後的陳翰銘,心心念念地想成爲一個廚師,做出顧客喜愛的美食。
帶著滿腔熱情,他在牛車水大廈找了個便宜的攤位,以從香港師傅那學的港式油雞飯面爲招牌,開了這家“了凡”小店。
可是,在人來人往的牛車水大廈,他剛開業的檔口卻門可羅雀。之前定的每天賣出30只油雞的目標,往往一個星期才勉強完成。
“我就是按照師傅教我的方法,一五一十地按照配方制作的油雞呀,這麽正宗的港式油雞爲什麽沒有人來吃呢?問題到底出在什麽地方呢?”陳翰銘每天都在檔口琢磨這個問題。
好不容易來了幾個食客,陳翰銘就會在他們吃完後,拉住他們東問西問。“這個油雞好不好吃?合不合你口味?還有什麽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從顧客口中,他逐漸意識到自己一直追求正宗的港式做法,卻忽視了新加坡人的口味。
于是,陳翰銘開始了一又一次的改良。每天淩晨5點半,天剛蒙蒙亮,他就穿上白色廚師服,守在滾燙的烤爐旁。
新加坡常年濕熱高溫,在這個2平米的小店裏,更是異常悶熱。在別的老板背心短褲上陣的時候,陳翰銘堅持常年穿著白色廚師服。
“穿上了廚師服,即使只是這麽個小攤,也要有對這份職業和食物的尊重!”帶著對職業和食物的敬畏感,他開始每一天的工作。
從挑選雞種到烤制油雞,每個步驟,陳翰銘都親力親爲、嚴格把關。所有的努力,只爲了做出最合口味的産品。
普通雞肉的纖維較粗,口感很柴,陳翰銘就選用馬來西亞的嫩草雞,而且他親自挑的雞必須是肥瘦適中的。
把雞處理幹淨之後,他就把雞放入醇香濃厚的老湯裏,慢火煨煮20分鍾。撈出後過一遍冰水,刷上一層又一層的秘制醬料,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懈怠。
烤油雞,最考驗火候的拿捏。火候太過,雞肉發幹發柴,會失去鮮嫩口感;火候太淺,油雞本身的原味則不能完全釋放。
爲了掌握火候,陳翰銘多次在烤雞剛出爐的時候,就直接用手背去觸摸,只爲快速感受烤雞的溫度。所以,他的手已經被燙出了數不清的膿包。
經過30多年的曆練,他掌握了恰到好處的火候,他烤出的油雞,雞皮赤紅油亮、香脆可口,雞肉滑嫩不油,醬香四溢。“我必須保證每一只油雞的品質。”
搭配油雞的米飯和面條,也不能含糊。經過多次試驗,陳翰銘選擇了泰國香米,一碗顆粒分明、香氣撲鼻的米飯,搭配上醬香濃郁的雞肉,才相得益彰。
對于面條,陳翰銘一直堅持手擀,並在揉面時加入堿水,讓面條更加Q彈有勁道。
“哪怕只是一個小攤子,我也要拿出專業的態度,做好每一份油雞。”帶著這樣的態度,在一次次的嘗試和調整中,陳翰銘做的油雞飯,漸漸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人們口口相傳,來這吃油雞的食客越來越多,陳翰銘的“了凡”小店也越來越有名。
2016年7月,陳翰銘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
電話那頭,一個莊重的聲音說道:“您的油雞飯獲評米其林一星,請您來參加米其林指南頒獎典禮。”
“真的嗎?你不是在開玩笑吧?米其林怎麽會來我這個小攤子?”陳翰銘反複問了好幾遍,生怕對方搞錯了。
評委非常認真地告訴他:“我們評的是你的美食,不是你的店。”100多年來,被稱爲全球“美食聖經”的《米其林指南》,第一次將米其林星給了一個路邊小檔口。
頒獎典禮當晚,陳翰銘換上一身整潔的白色廚師服,在外面套上一件咖啡色外套,對這個廚子來說,這身穿著已是十分隆重了。
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坐著地鐵去了晚宴現場。一如他做的油雞飯面,沒有精致的擺盤,平凡又簡單,卻飽含著風味。
站在台上的他,興奮又局促地接過,象征著美食界最高評價的紅色《米其林指南》,眼裏滿是激動的淚水。
他回想起,剛入行時,帶他的師傅曾告訴過他:“做廚師,能給予你最高評價的就是米其林。”
但那時的他,深知自家店鋪簡陋,根本就不夠格登上米其林。“即使與米其林無緣,但這並不影響我用心做好每一餐,每個顧客就是我的米其林美食偵探。”
這份用心,最終讓他獲得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榮譽。
但是,剛頒完獎,他馬上又套上外套,匆匆坐地鐵回家了。因爲他知道,自己獲獎了,明天可能會有更多的顧客來吃,可不能讓他們等太久,不能讓他們失望。
有了米其林星的光環,慕名而來的顧客越來越多了,每天的油雞供不應求,但陳翰銘只肯從150只加賣到180只。
“我的精力就這麽多,油雞做得太多了,一定會影響口感的!”陳翰銘不願爲了提高銷量,而犧牲油雞的品質。
有記者問陳翰銘,做油雞的秘方是什麽,爲什麽能讓米其林給出一顆星的評價?陳翰銘只是憨厚地笑著,然後擺擺手,表示回答不出來。
其實哪裏有什麽秘方,天下沒有絕對一流的食物,只有絕對的用心。陳翰銘只是三十年如一日,用心做好手頭的每一只雞,保證自己的食物符合食客的口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