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愛、情、愁,終究抵不過似水流年,這是一代人美好回憶的結束。
正如網友所言,一個講故事的人,在你慢慢長大的旅途中,陪著你走,說著那些讓你心馳神往的故事。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停下步伐,沖你揮了揮手,和你告別,蓦然回首間,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我們可以想想,70、80後的男孩誰沒有練過“六脈神劍”和“降龍十八掌?王語嫣和小龍女又曾是多少人的夢中情人?更多的是,有多少人做過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之夢?是他,帶給我們兒時的武俠啓蒙,也讓我們明白什麽是“江湖”,那些回不去的青春歲月,那些道不完的書劍恩仇。
此外,從課桌裏偷偷閱讀的、老師視之爲洪水猛獸的小冊子,到光明正大成爲教科書中選讀課文。金庸先生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把武俠從不入流提到了主流文學。
金庸大俠,謝謝您,謝謝您筆下的世界 ,謝謝您紙上的江湖,謝謝您帶給了我們如此美好的一個武俠世界和成人童話。
>>新華時評
別金庸:遊俠傳有家國情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副並不工整的對聯,濃縮了一十四部武俠經典,營造了千秋家國英雄夢。94歲高齡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辭世,“金大俠”與我們就此別過。
法國大文學家巴爾紮克說過,小說被認爲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金庸小說,首先是一章中國當代文學史。從首部作品問世算起,60余年間,它們光大了中國通俗文學的傳統,成爲全球華語文學的一張名片。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華人群體,就必然有金庸的讀者。華人相聚,不問家鄉,不分職業,哪怕素昧平生,縱使政見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會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說,也是一章傳統文化的回歸史。在他的筆下,既有家鄉海甯的夜半潮聲,也有負笈地衢州的爛柯對局,從白山黑水到蒼山洱海,從天山塞北到巴蜀台海,名山大川、名勝古迹盡收卷中,讀之者無不爲中華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馳神往。
金庸小說,還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啓蒙史。少年心,英雄夢。隨著金庸走筆如龍,曆史事迹、稗官掌故信手拈來,虛構角色與真實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傳遞著“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氣概,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氣的種子。
金庸小說,更是一章中國文化開放史。40年前,大門初啓,伴隨同題材改編的影視劇作品,金庸小說開始進入祖國內地。不少讀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著與長江、黃河一樣的炎黃血脈,對“東方之珠”更生親近之感。而一些外國讀者從武俠文化入手,對中華文化興趣也日益濃厚。根植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又沐浴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風尚,從某種意義上講,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動了大中華文化圈的交融互鑒,又是這段交融互鑒曆史的見證者,也同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葉書簡。
“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們的,是鼓蕩其中的浩然正氣、家國情懷。它來自中國的文化血脈,給國人以文化的溫暖。文學的天空星鬥明滅,人間的豪情馳騁縱橫。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莫大貢獻”
據新華社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30日對著名作家、資深報人查良镛(筆名金庸)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林鄭月娥說,查良镛教授學識淵博,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其作品承襲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糅合曆史與文化,脍炙人口,深受世界各地華人喜愛。其著作更多次被改編爲電視劇、電影等,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莫大貢獻。她表示,查教授也是報業泰鬥,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早年創辦《明報》,深得業界敬重。他2000年獲頒大紫荊勳章,以表彰他在中國文學和新聞工作方面的超卓成就,以及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貢獻。
國台辦發言人
“深感痛心,他是兩岸共同尊敬的作家”
“我和大家一樣,驚聞金庸先生逝世,深感痛心。”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0月31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金庸先生是海峽兩岸共同尊敬的作家,他的創作爲中國文學拓展了另一片審美天地,拓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兩岸同胞紀念他,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馬曉光說。 據新華社
娛樂圈衆明星紛紛發文悼念
“郭靖、楊過、韋小寶、小龍女、郭襄……拜別大俠”
金庸離世的消息傳出後,出演過其筆下角色的明星紛紛發文悼念,郭靖@胡歌、楊過@任賢齊@黃曉明、楊康@袁弘、穆念慈@劉詩詩@蔣勤勤 、李莫愁@張馨予、任盈盈@許晴@呂姗姗、阿朱@劉濤、阿紫@陳好、虛竹@樊少皇、張無忌@鄧超@蘇有朋、韋小寶@陳小春、喬峰@胡軍、趙敏@安以軒@賈靜雯、郭襄@楊冪、小龍女@李若彤@劉亦菲@陳妍希等衆多明星,均紛紛在微博上發文表示哀思……大師書寫了一個武俠夢,這個夢所有人都會記得,再見大俠!其中,楊冪寫到,“剛下飛機,看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各種複雜情緒堵在心裏……金庸先生,一路走好,襄兒拜別……” 綜合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外媒:他讓世界更熱情地去了解中國
作爲華人世界最暢銷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被無數次改編、翻拍、再創造。金庸小說及以其爲靈感或腳本創作的電影、電視、漫畫和電子遊戲,不僅滋養了全體華人的精神世界,也給華人圈外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帶去了難得的樂趣,“讓世界更熱情地去了解中國。”
東南亞媒體:金庸小說觸動無數人的心靈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和交通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各自在臉書上哀悼金庸的離世。
王乙康說,他從小愛讀金庸武俠小說,雖然小說中的背景或許跟真實曆史有出入,但他的確從金庸的小說中了解不少中國曆史。“還剩《天龍八部》和《鹿鼎記》沒讀,或許應該去讀了。”他補充說。
馬炎慶則評價道,金庸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融合了曆史、文學、文化、武術、中醫、飲食等元素,是一大奇才。“謝謝查大俠爲我們帶來許多想象的空間和美好的回憶。請您安息。”他寫道。
新加坡《海峽時報》刊發了訃告來紀念金庸。訃告稱,金庸是非凡之才,他把武俠創想、曆史、政治寓言和感人愛情融進了自己的小說。訃告指出,金庸的作品以書籍、電視劇、電影和電子遊戲等形式在亞洲廣爲傳播。例如,在新加坡,一些人可能從未讀過金庸的小說,但是他可能會知道郭靖——一個在蒙古草原長大、性格忠憨的英雄,叛逆的楊過,或者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這是因爲他們看過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訃告最後寫道,金庸筆下的“故事發自他的內心,給無數人的心靈帶來了觸動”。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倪可敏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從小就是金庸迷,求學時爲了追金庸小說甚至廢寢忘食。金庸小說對他的中文造詣影響深遠。
倪可敏回憶稱,1997年,他率領馬來西亞大學辯論隊在新加坡榮獲史上首次國際大專辯論會冠軍時,當時的大決賽評判正是金庸。“金庸,在我心目中是實至名歸的‘一代宗師’!永遠懷念這個武俠世界的巨人。”他寫道。
歐美媒體:金庸是中國的托爾金
金庸去世後,美國《紐約客》雜志在其官方推特上悼念金庸,並轉發了該雜在4月份刊發的一篇關于金庸的文章。文章介紹稱,金庸在中國的文化價值,大約相當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戰》在西方的地位。在武俠題材領域,金庸被廣泛視爲是最優秀的作家。“當然也有其他武俠作家,金庸之前也有功夫小說,就像鮑勃·迪倫之前也有民謠音樂一樣,但金庸無疑是最出色的。”文章援引香港作家陳冠中的話稱。
美聯社也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金庸離世的消息,稱金庸創作的關于中國古代劍士的小說銷售量驚人,是華人圈最廣爲人閱讀的作品。而且,由于金庸筆下的故事被無數次搬上大小熒屏,被再創作爲漫畫,被打造成電子遊戲場景,所以極大地影響了香港的流行文化。
英國《太陽報》網站10月30日刊發文章介紹了金庸的生平和作品,稱其爲“中國武俠小說之祖”,創立了自己武俠世界的“傳奇作家”。在英國,金庸常被拿來同創作了《魔戒》和《霍比特人》等系列作品的英國作家托爾金進行比較。英國《衛報》網站發布了題爲“中國的托爾金——武俠小說家金庸去世,數百萬人悼念”的報道,稱爲了表達哀思,一些粉絲們在網上貼出他們最愛的金庸小說台詞,一些粉絲們則回憶起金庸小說對童年生活的重要影響。報道還指出,金庸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扶弱除惡的英雄。
事實上,《衛報》曾多次報道金庸及其小說。早在去年11月,在《射雕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出版之前,《衛報》就對這本書進行了推薦,稱世界上最著名的武俠小說系列終于將成爲英國的暢銷書,中國的“托爾金”將征服西方讀者。
在亞馬遜網站的推介頁面上,《英雄誕生》(A HeroBorn)被稱作“中國的《魔戒》”,“每一位中國讀者都樂在其中幾十年”。 中保
>>網友哀思
楊瀾
查良镛先生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中充滿感傷:一代大師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和許多人一樣,我的學生時代也有打著手電徹夜讀金庸小說,欲罷不能的強烈記憶。比許多人幸運的是,我曾在1998年和2006年兩次專訪他。他對待接受采訪很認真。記得第一次采訪他的時候,我們兩個人剛一坐下來,他就伸手“搶”走我的采訪提綱!真是不公平啊,哪有兩個人過招,先把對方的招數預覽一遍的?第二次采訪時我學乖了,所有的問題都記在了腦子裏。他看著我攤出的雙手,沒招兒了。
說起來好可愛,這位可以用語言創造出整個世界的大作家,卻是一位嘴拙的受訪人。他的普通話帶有濃重的口音,而且思維跳躍,句子常常不完整,讓我這個采訪人有時都替他著急,忍不住插嘴道:“您想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沒猜對,他就愈發著急起來,比劃著手勢試圖重述。看到我依然困惑的表情,他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地笑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坦誠。他說自己一生中有很多誤會:年輕時曾一心想做外交家,卻屢屢碰壁;做報人最用心寫的是社論,不料卻因寫著玩的武俠小說享譽世界。他小說中每一個英雄都有內心的脆弱和迷失,而他也不諱言自己曾經有過痛不欲生的經曆。晚年醉心于研究曆史和佛法的查先生,想必把人生看開了很多。他說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有隱士情結,而他也想在平平淡淡中度過余生。他早已看透了名利那些事,也不想再爭辯什麽。我願意相信,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平靜安詳的。滄海一聲笑。那個依舊打打殺殺熱鬧非凡的江湖看到的,是他絕塵而去的背影。查良镛先生千古。
林志穎
身爲一個演員,能夠演出到好的劇本是非常榮幸的,在2003年參與金庸大師《天龍八部》作品,謝謝段譽這個角色帶給我的信心、能量,感謝金庸大師寫出這麽棒的文學。
雖然與我們告別了,相信您的文學作品、好戲會永流傳,未來讓我們在這些美好的作品裏繼續懷念、緬懷你。
網友肥喜喜
失去金庸,不是令人震驚的撞擊,因爲他畢竟94歲了。但失去金庸,會是一種鈍痛,在以後的漫長歲月裏,每次看到他的作品,你都會爲他的離去而感到黯然神傷。因爲有生之年可能僅有一個這樣的金庸。
網友褐曈少女
這個十月李詠和金庸的相繼離開,恍若隔世。好像有種一個時代即將翻篇的感覺。說不出來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好像是慨歎時間流逝太快,那些年陪伴我們長大的人,沒有一個招呼就離開了,有些猝不及防。
網友此身猶箭
我們都到了“失去”的年紀,這個秋天,小時熟悉的人接連離我們而去,人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一個時代過去了,也體會到自己也到了需要說告別的年紀。面對這種充滿“無力感”的中年危機,你做好准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