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23日,新加坡金管局(MAS)披露8月整體CPI同比增長7.5%,核心CPI同比增長5.1%,創近十年新高。作爲小型開放經濟體,新加坡食品和能源絕大多數依賴外部進口,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國內面臨輸入型通脹。另外,新加坡勞動力市場緊張,工資收入增速較快,需警惕工資、物價螺旋上升導致通脹持續居高不下。
食品、電力和燃氣價格8月增速提升,是核心CPI持續攀升的主要原因。食品方面,8月同比增長6.3%,相較7月6.1%和6月5.4%增幅擴大。肉類、水果價格8月增長最快,受到6月以來馬來西亞出口限制影響,新加坡雞肉類産品供應不足,整雞、雞蛋産品價格飙升。電力和燃氣方面,8月同比增長23.9%,相對7月24.0%,增幅基本持平。
除核心通脹率外,8月私人交通和住宿同比增速也繼續增長。由于進口車延誤和居高不下的擁車證價格,私人交通成本8月同比增長24.1%,顯著高于公共交通7.8%。住宿成本同比增長4.7%,新加坡房地産市場表現強勁,2022Q2新加坡私人住宅價格指數連續九個季度增長。
房地産市場需求強勁,私人住房成本增加。8月新加坡住房成本同比增長4.7%,2022Q2新加坡私人住宅價格指數連續九個季度增長,租房價格也持續增長。疫後本地人尋求改善住所、外籍勞工返回新加坡工作、移民人數增加等原因導致房地産市場旺盛需求,疊加建築成本增加、未售出私宅數量減少等供給側原因,共同推動二季度房價環比上漲3.5%,漲幅是第一季0.7%的五倍。9月新加坡新房銷售勢頭強勁,多個私宅項目開盤首日即銷售超八成,許多項目售價達到每平方英尺2,000新加坡元(約合10.7萬元/平米)。
3月社會管控措施(SMM)放松以來,新加坡商品和服務需求複蘇。但外國勞動力一直未恢複至疫前水平,勞動力市場緊俏,居民工資同比增長,或造成工資-物價螺旋。2022Q2新加坡職位空缺與失業人數的比率達到 1998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失業人數也下降到2020年以來最低水平。勞動力供不應求持續推動居民工資增長,從2021Q4同比增長的6.9%上升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7.8%。同時,政府上調外籍勞工簽證標准,可能進一步加劇勞動力市場緊缺狀況。9月起,申請EPs(就業准證)的最低工資標准將從4500新幣/月上調至5000新幣/月(一般行業)和5500新幣/月(金融業),而S-PASS(可移民工簽)申請者的最低工資也將上調至3000新幣/月(一般行業)和3500新幣/月(金融業)。
自去年10月以來,新加坡金管局連續四次收緊貨幣政策。自2021年10月以來,金管局不斷收緊貨幣政策,先後三次略微增加新元名義有效彙率(S$NEER)政策區間的斜率,兩次上移當前新元名義有效彙率(S$NEER)政策區間的中心水平。這些舉措雖然可通過抑制需求遏制通脹快速上漲,但也會造成在下半年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外部需求減弱背景下,新加坡經濟增長的更大不確定性。二季度GDP同比增長4.4%,環比下滑0.2%,已出現端倪。貿工部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從3%至5%,收窄到3%至4%。
爲幫助低收入群體應對物價上漲壓力,在財政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自今年年初以來,實施了一系列援助計劃,在盡可能不增加通脹預期的同時加大對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援助,包括加大補助金發放力度、豁免相關稅收、增加就業支持等舉措。
正文
通脹持續攀升,內外部因素交織
8月新加坡CPI同比上升7.5%,相比7月7.0%和6月6.7%,增速進一步加快。剔除私人交通和住宿後的核心CPI,8月同比上升5.1%,相比7月4.8%和6月4.4%,增幅擴大。8月CPI上升的原因是食物、服務和私人交通成本的漲幅擴大,食品與私人交通成本增長更偏“輸入型”,與全球糧食、能源價格上漲、汽車供應鏈制約密切相關,而服務成本的增長主要源于新加坡本地勞動力市場緊張,推升人力成本增加。
食物和能源高度依賴進口,輸入型通脹難以避免。2021年,新加坡90%的食物依賴進口。其中,蔬菜42%來自馬來西亞、27%來自中國、5%來自澳大利亞;雞蛋的自給率僅有30%,超過50%來自馬來西亞;海鮮主要依賴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肉類的45%進口自巴西,另有30%源于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則供應了新加坡近一半的水果[1]。能源方面,新加坡是天然氣進口大國,95%的電力供應依賴進口天然氣[2]。而今年天然氣供應量減少和全球範圍內的天然氣價格飙漲,新加坡天然氣進口額從1月7億新幣增至8月11.5億新幣。
核心CPI中食物貢獻最爲突出。從核心通脹率來看,食物增長最快,增長6.4%,對核心CPI上漲貢獻約四成。從具體商品來看,與今年1月相比,8月冷凍整雞價格上漲32%,雞蛋(10個)上漲16%,普通白面包(400g)和冷藏五花肉均上漲5.0%。6月1日起馬來西亞活雞出口禁令生效,而新加坡有三分之一活雞自馬進口,這一禁令導致新加坡雞肉短缺,價格快速上漲。除食物外,核心CPI的另一重要項是服務,占CPI權重31.7%,8月同比增長3.8%,主要由于醫療服務、郵政服務和文娛服務成本增長。
受汽車供應鏈擾動,擁車證價格居高不下,在汽油價格下降背景下,私人交通成本依舊維持增長。8月新加坡私人交通同比增長24.1%,環比增長1.1%,增幅進一步擴大。考慮私人交通占CPI權重比例,其爲整體CPI增長貢獻約39%。柴油、汽油價格下降,自6月高點下降9-15%,但進口車延誤和居高不下的擁車證價格,將私人交通成本繼續推升向上。據新加坡本地車企代理商,由于零部件不足、供應鏈生産不穩定等原因,新加坡部分車型延遲交貨。沒有汽車,車商無法投標擁車證,在需求旺盛情況下,擁車證價格居高不下[3]。
房地産市場需求強勁,私人住房成本增加,8月新加坡住房成本同比增長4.7%。據新聞報道二季度以來新加坡幾乎所有新推出私宅項目,都在開盤日就銷售出多數房源[4]。從出售數量來看今年一季度新加坡私人住宅出售5300多套,二季度則超過6800套,增幅27.4%。疫後本地人尋求改善住所、外籍勞工返回新加坡工作、移民人數增加等原因導致房地産市場旺盛需求,疊加建築成本增加、未售出私宅數量減少等供給側原因,共同推動二季度房價環比上漲3.5%,漲幅是第一季0.7%的五倍。許多樓盤價格突破2000新元/平方英尺,約合10.7萬/平方米[5]。去年12月及今年6月,新加坡均推出對房地産市場的降溫措施,如增加多套房買家購置印花稅、提高貸款利率等,但難抵強勁需求。租房市場價格也同步上漲,外籍人士租賃的房屋租金平均上漲了20%-40%[6]。
圖表:新加坡CPI和核心CPI同比增速持續走高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管局,中金研究院
圖表:私人交通和住宿漲幅擴大,持續推升CPI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管局,中金研究院
圖表:食物成本增長對核心CPI上升貢獻顯著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管局,中金研究院
圖表:食品價格上漲,尤其是肉類
資料來源:CEIC,中金研究院
圖表:新加坡食物對外依存度高
資料來源:Singapore Food Agency” Singapore Food Statistics 2021”,中金研究院
圖表:新加坡石油進口來源多元
資料來源:CEIC,中金研究院
圖表:新加坡住房價格指數持續走高
資料來源:Singstat/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中金研究院
圖表:今年二季度私人住宅出售數量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Singstat/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中金研究院
圖表:8月通脹分項數據
資料來源:新加坡政府,中金研究院
勞動力市場緊俏,工資-物價螺旋浮現
勞動力市場緊俏,非居民就業率仍低于疫前水平。2022Q1,新加坡總就業人數已恢複至2019年第四季度水平的97.5%,居民和非居民就業人數分別爲疫情前水平的103.9%和87.0%[7]。居民失業率從2021年12月的3.2%降至6月的2.9%;失業人數下降到了202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職位空缺的增加和失業人數的相應下降,2022Q2新加坡職位空缺與失業人數的比率達到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爲2.53,表明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而與此同時,非居民勞動力規模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新加坡人力部指出,非居民就業率仍比疫情前低10%[8]。
工資-價格螺旋發生需要兩個條件,首先是工資隨著通脹上漲,在經濟複蘇背景下,居民工資增長從2021年第四季度的6.9%上升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7.8%[9];其次,高工資需要通過提高價格傳導至消費者,這取決于需求堅挺程度,二季度新加坡個人消費支出環比增長1.6%,而職業空缺率最高的行業是住宿、零售、交通和倉儲等服務行業,勞動力短缺推升人力成本,也在餐廳就餐成本中有所體現。據新加坡當地餐廳負責人介紹,餐品制作人員人力成本上升20-30%,服務員人力成本上升30-40%,而清潔工和洗碗工成本則增加一倍[10],這一成本上漲在餐廳就餐成本上漲中也有所體現,8月餐廳就餐成本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0.9%。
此外,爲保護本地低收入勞動者,新加坡上調外籍勞工簽證標准,或進一步加劇勞動力市場緊張態勢,助推工資-物價螺旋。新加坡政府對外籍勞動者就業政策采取收緊的態度,目的在于盡量保障本地低收入勞動者的就業並鼓勵企業聘用更多高技能工作准證持有者。從2022年9月起,申請EPs(就業准證)的最低工資標准將從4500新幣/月上調至5000新幣/月(一般行業)和5500新幣/月(金融業),而S-PASS(可移民工簽)申請者的最低工資也將上調至3000新幣/月(一般行業)和3500新幣/月(金融業)。收緊的就業政策可能減少外國勞動力的流入,這雖然有助于減少外國勞動力和新加坡中低收入就業者的競爭,但同時將增加勞動力成本,或進一步推升工資上漲,使通脹維持高位。
圖表:2022年以來新加坡失業人數不斷下降
資料來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圖表:2022年以來新加坡“工找人”現象加劇
資料來源:Haver,中金研究院
貨幣政策持續收緊
2021年10月以來,新加坡政府連續4次收緊貨幣政策。目前,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主要通過調整新加坡元名義有效彙率(Singapore Dollar 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S$NEER)的政策區間來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1)S$NEER的斜率或升值率;(2)政策區間的寬度;(3)政策區間的中心水平。實際上,新加坡的彙率制度是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當面臨通脹預期時,MAS會加大S$NEER的斜率,使新加坡元升值的速度加快,或是向上調整政策區間的中心水平,以收緊貨幣政策;而當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MAS可能會擴大政策區間的寬度,爲新加坡元的走勢爭取更大的活動空間。相較于調整政策區間寬度,調整S$NEER的斜率和政策區間的中心水平是MAS更加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自2001年以來,MAS僅調整過4次政策區間寬度,分別在9·11事件之後和2010年擴大了政策區間寬度,並在之後的1-2年內收窄。面對本輪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MAS自2021年10月就開始略微增加S$NEER政策區間的斜率,采取收緊的貨幣政策。今年7月,面對13年來最高的核心通貨膨脹率,MAS在兩次增加政策區間斜率,一次提高政策區間中心水平之後,再次上移了當前S$NEER政策區間的中心水平,繼續堅持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應對可能持續處于高位的通貨膨脹壓力。
圖表:2015年以來新加坡的貨幣政策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管局,中金研究院
貨幣政策的收緊,加劇新加坡經濟增長的脆弱性。在過去10個月裏,MAS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緊縮措施,以彙率爲中心的貨幣政策雖然有助于過濾一些輸入型通脹壓力,但是也可能會抑制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加之下半年全球經濟環境惡化,外部需求減弱,可能會使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美國加息未見減速,市場預期新加坡金管局也將持續堅定收縮步伐,推動新加坡政府債券(SGS)收益率上漲。9月14日新加坡1年、2年、5年和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全線上漲,均超過3%,爲2008年後首次。9月21日數據,新加坡1年、2年、5年和10年期收益率分別爲3.18%、3.19%、3.18%和3.20%,均延續年初以來的上漲態勢。新元債權收益率主要受美國利率和金管局貨幣政策影響,2011-2022年回測顯示新加坡和美國10年國債收益率相關性達0.89,如果美國通脹持續惡化,美國繼續加息。新加坡政府債券收益率會繼續攀高。
圖表:新加坡國債收益率持續走高
資料來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圖表:新加坡10年期國債收益率緊跟美國
資料來源:Haver,中金研究院
財政發力,幫助低收入群體應對通脹難關
政府通過財政政策減緩通脹對于低收入家庭消費的影響。今年1月份以來,肉蛋奶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顯著,導致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上升。今年年初,新加坡政府宣布了5.6億新幣的家庭支持一攬子計劃,以幫助新加坡人通過退稅、充值和代金券的組合來應對他們的經常性開支。今年6月,新加坡政府又推出15億新幣的一攬子支助計劃,包括向符合條件的新加坡居民發放現金補助,每戶家庭獲得100新幣的水電費抵扣額度,向低收入群體發放消費稅補助券,豁免宰雞場一個月的外勞稅等措施,爲弱勢家庭和企業提供更多救濟。作爲進一步支持低收入工人和弱勢求職者就業的一種手段,政府還宣布提高累進工資模式下的共同出資份額,在工資不超過2500新幣/月時,分擔漲薪的75%,在工資爲2500-3000新幣/月時,分擔漲薪的45%,並將就業增長激勵措施延長至2023年3月。
新加坡財政部長、下一任總理黃循財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新加坡政府的基本目標就是構建一個公平和進步的體系,以確保實現包容性增長,並使每個人都從國家的進步中受益”[11]。
圖表:今年6月新加坡推出15億新幣援助計劃,爲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群體提供先進援助
資料來源:新加坡政府,中金研究院
資料來源
[1]https://www.sfa.gov.sg/docs/default-source/publication/sg-food-statistics/singapore-food-statistics-2021.pdf
[2]http://www.ciodpa.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id=9141
[3]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20922-1315394
[4]https://www.zaobao.com/finance/singapore/story20220925-1316403
[5]https://www.zaobao.com/finance/singapore/story20220725-1296169
[6]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63186
[7]數據來源:https://www.mas.gov.sg/-/media/MAS/EPG/RED/2022/Recent-Economic-Developments-in-Singapore-12-Aug-2022.pdf
[8]數據來源:https://stats.mom.gov.sg/iMAS_PdfLibrary/mrsd-Labour-Market-Report-2Q-2022.pdf
[9]數據來源:https://www.mas.gov.sg/-/media/MAS/EPG/RED/2022/Recent-Economic-Developments-in-Singapore-12-Aug-2022.pdf
[10]資料來源:https://finance.sina.cn/2022-05-01/detail-imcwiwst5022411.d.html
[11]來源:https://www.pmo.gov.sg/Newsroom/DPM-Lawrence-Wong-interview-with-Bloomberg-News-Editor-in-Chief-John-Micklethwait-Aug-22
文章來源
本文摘自:2022年9月25日已經發布的《新加坡:內外部因素交織,通脹持續走高 ——新加坡8月通脹點評》
左烜晅 SAC 執證編號:S0080120090014
劉政甯 SAC 執證編號:S0080520080007 SFC CE Ref:BRF443
洪燦輝 SAC 執證編號:S0080121070405
吳慧敏 SAC 執證編號:S0080511030004 SFC CE Ref:AUZ699
法律聲明
特別提示
本公衆號不是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本公衆號只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訂閱者若使用本公衆號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了解或缺乏相關的解讀而對資料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産生理解上的歧義。訂閱者如使用本資料,須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及解讀。
本公衆號所載信息、意見不構成所述證券或金融工具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評級、目標價、估值、盈利預測等分析判斷亦不構成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投資建議。該等信息、意見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訂閱者應當對本公衆號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中金公司對本公衆號所載資料的准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衆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中金公司及/或其關聯人員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
本公衆號僅面向中金公司中國內地客戶,任何不符合前述條件的訂閱者,敬請訂閱前自行評估接收訂閱內容的適當性。訂閱本公衆號不構成任何合同或承諾的基礎,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單純訂閱本公衆號的行爲而將訂閱人視爲中金公司的客戶。
一般聲明
本公衆號僅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報告的部分觀點,所載盈利預測、目標價格、評級、估值等觀點的給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設和前提條件,訂閱者只有在了解相關報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礎上,才可能對相關觀點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欲了解完整觀點,應參見中金研究網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載完整報告。
本資料較之中金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存在延時轉發的情況,並有可能因報告發布日之後的情勢或其他因素的變更而不再准確或失效。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僅爲報告出具日的觀點和判斷。該等意見、評估及預測無需通知即可隨時更改。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或價值走勢可能受各種因素影響,過往的表現不應作爲日後表現的預示和擔保。在不同時期,中金公司可能會發出與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中金公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交易觀點。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中金公司可能與本資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爭取建立業務關系或服務關系。因此,訂閱者應當考慮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關人員可能存在影響本資料觀點客觀性的潛在利益沖突。與本資料相關的披露信息請訪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參見近期已發布的關于相關公司的具體研究報告。
本訂閱號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並維護的官方訂閱號。本訂閱號中所有資料的版權均爲中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轉載、翻版、複制、刊登、發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訂閱號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