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外語國中學開展的教師培訓,來源于學校官網
芥末堆 田園 8月7日報道
如果你在某問答平台搜索:“在教師心目中,教師培訓真的有用嗎?”你會看到許多有趣的回答:
“我能說真心話嗎?如果可以的話,我就說了,教師的網上培訓還真沒什麽用。”
“能上的了天,下不了地,中看不中用。”
“用四川話說,除了彎酸(刁難)人,沒什麽卵用,當然對于培訓機構和管理人員說有重重的用處,撈票子!”
從新教師入職,到老教師退休,在每個教師3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都要接受上百次的教師培訓,大到國培、市培,小到區培、校培,多到每周一次,少則每半年一次。
從國家來看,爲了提高教師水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單是中小學“國培計劃”一項,從2010年-2014年,中央財政就投入了64億元。教育部也多次發文重申,幼兒園、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
教師培訓不僅是更新叠代知識、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教師自省成長的驅動力。但教師培訓能否真正解決教師的痛點,卻是一個頗有爭議,可很少有人擺在明面上討論的話題。
近日,芥末堆征集了156位教師對培訓有效性看法的調查問卷,絕大多數教師表示目前的培訓比較有用。此外,如果不考慮績效考核等功利性因素,有73.08%的教師表示,他們仍然想參加教師培訓。
與此同時,老師們也反映出許多問題,如網絡培訓形式主義嚴重、教師培訓內容“假大空”、培訓內容的采購者與使用者分離、培訓與培訓之間找不到主線、培訓占據大量休息時間。本應該爲教師披上铠甲的教師培訓,卻使其身心俱疲,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網絡培訓漏洞百出,形式主義嚴重
@網友教書匠:“近幾年學校要求所有入編老師每年都要進行網上培訓,也就是遠程教育培訓。培訓的形式是看固定網站上的視頻,就像學開車一樣,必須刷夠一定課時,才能開始下一個章節。很多老師都是把電腦打開,登上賬號後晾在那,從來不看視頻的內容。最後的考核是一篇作業,把之前做過的課件上傳就可以了。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樣的培訓意義何在。”
遠程教育培訓(以下簡稱網絡培訓)內容無趣、費時費力、學習過程敷衍、成果考核不嚴謹,是芥末堆此次調查問卷中,教師們反應最強烈的問題,也是網絡上吐槽的焦點。
網絡培訓屬于全員性培訓,分爲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所有教師不分年齡大小和教齡長短,都要參加。此外,網絡培訓還與教師資格證注冊挂鈎,每個老師都逃不掉。
教師資格證采用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冊考核,教師需要在每個注冊有效期內完成不少于國家規定的360個培訓學時,或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等量學分。考核內容包括師德、業務考核以及教學工作量考核。而網絡學習則是教師完成培訓學時、拿到學分的主要途徑。
網絡培訓如此重要,但芥末堆了解到,目前很多老師都對網絡培訓心生厭倦,認爲是在浪費時間,參加培訓不過是爲了走個形式,拿到學分應付考核。
“我自己聽了一些課,感覺巨無聊,就像政治老師在上面講得快睡著的感覺,剩下的課程就讓朋友幫我聽了。”來自福州市鼓樓區某小學的教師李婷告訴芥末堆,網絡培訓中,有些內容是純理論知識,難以應用到教育教學中。有些內容太過陳舊,更新不及時。所以很多教師不願意學,只是在空挂網頁走時間。
問卷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工作日、周六日、寒暑假都有培訓
除了內容原因,還有一部分老師認爲網絡培訓耗時太長,讓平時工作已經超負荷的他們疲于應付。
在一些問答平台上,就有教師公開表示,“我每周18節課,除了上課時間,就是在批改作業,真的難以認真地完成線上培訓。並且,學校硬件完全跟不上啊,電腦打開一個文檔需要一分鍾,反應很慢,打開網頁就得有十足的耐心。可據我了解,有的小學教師甚至沒有電腦。”
來自海南省的初中數學教師黃磊也有同樣的感受,他介紹,一般網絡培訓需要學習20-30個小時,才算是完成任務,如果按照每天學習一小時計算,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最恨網絡學習,耽誤時間沒效果。”“網絡培訓勞民傷財!”在衆多教師看來,網絡培訓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占用時間過長,使得教師培訓沖擊了日常教學。教師一邊寫教案、批改作業,一邊參加網絡培訓已是常態。
此外,因爲學習系統無法判斷是誰在聽課、誰在考試,所以除了教師找人代聽課刷分外,更讓人震驚的是,有的教師還購買了外挂軟件。
網絡上可以隨意搜索到關于教師培訓外挂軟件的討論
教師培訓的目的是爲了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教師綜合素質,可如果像這樣走過場,搞形式主義,不解決痛點反而增加教師煩惱,試問有何意義?
培訓內容“假大空”,紙上談兵落地難
@網友物理老師老李:“一些內容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假大空。比如請個大學物理老師給高中老師講怎麽教高中物理。大學老師對高中沒有足夠的了解,說的一些理論老師們都感覺很可笑,但是還要捂住嘴強迫自己不笑,憋著聽下去。”
培訓內容沒有從一線教師實際需求出發,脫離課堂教學,也是教師們普遍反映的問題。來自山東省某市重點中學的秦麗麗老師也有同樣的煩惱。
秦麗麗從教31年,是濟南市英語學科帶頭人,除了參加過省市校培,她還作爲志願者,參加了山東省農村薄弱學科技能培訓。在她看來,培訓內容難以落實到課堂的主要原因在于培訓方,但教師自身的驅動力不足以及應試的社會氛圍也是影響因素。
她介紹,培訓方主要包括專家、高校教授、省內教研員、優秀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購買的企業服務。培訓內容多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維,缺乏實操性和可複制性,尤其是在鄉鎮或農村等教育資源薄弱的地區。培訓方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齊。
教師看似有很大的權利,實則是“帶著鐐铐跳舞”。秦麗麗認爲,大部分教師壓力都比較大,應接不暇的上級檢查、無休止的作業……讓教師精力分散,甚至在參加一些培訓後,還要寫“不少于上千字”的心得,參加培訓更像是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此外,培訓能否落地還與教師水平、教師的成長意願有關。“有些老師願意待在舒適圈裏,即使舒適圈不怎麽舒服了,也不願意突破自己。”秦麗麗笑著說,“革別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難,這部分老師大有人在。”
還有一部分老師是沒有勇氣去實踐。秦麗麗介紹,即便培訓內容對教學效果有積極的作用,但見效一般都比較慢,而許多學校領導更在意的是眼前的成績,這導致大部分教師都不敢往前邁。在芥末堆此次調查問卷中,就顯示,如果不考慮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功利性因素,有73.08%的教師仍想參加培訓。
如果不考慮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功利性因素,有73.08%的教師仍想參加培訓
從另一方面看,培訓內容不接地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培訓內容的采購者與使用者分離,造成的信息流差距。
培訓內容的采購者與使用者分離,教育信息化尤爲突出
@上海教師張遠:“高階的(內容)可以對校長或中層領導培訓。對基層教師而言,不是培訓我們要做什麽,而是告訴我們怎樣去落地。有些培訓‘廢話’占了很長時間,留給幹活的時間就不多了。”
張遠是上海某市重點中學語文教師,從教10年,參加過國際培訓、國培、市培和校培,同時也負責學校教師的教育信息化培訓。
既是被培訓者,也是培訓者,張遠認爲,教師培訓産品和服務的采購者和使用者相互分離,這是讓他最頭疼的問題。一方面,培訓內容是由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決定,有高結構,卻很難做到低設計。另一方面,使用者是教師和學生,缺乏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以教育信息化爲例,張遠介紹,國培中的內容很前沿,提供了理論上的高度支持,但從實操層面看,一般都是由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購買好各種教育信息化産品“堆”到學校,自上到下,讓教師以産品爲中心,被動接受培訓並使用。
“不是根據産品來做培訓和教學,而是以教師需求爲中心,由多家企業共同完成,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張遠表示,現在的情況恰恰是本末倒置。
他補充說,這造成了兩個問題,首先,老師們不願意接受培訓,教育行政部門就只能用行政命令強制執行。其次是培訓效果難以保證,未必能解決教師的需求。
此外,培訓內容的采購者和使用者相互分離,也造成了資金、資源的浪費。以政府或學校購買的培訓服務爲例,這部分培訓多是和高校,或是商業公司合作的項目。雖然培訓內容條理清晰,但這類培訓基本是以傳達教育理念和能力拓展型爲主,沒有與學科緊密結合,培訓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同時,這類培訓的費用也比較高。張遠介紹,每次培訓的費用大概在1000-10000元左右,普通教師每年會參加6-8次。如果是骨幹教師可能會更多,他去年參加了26次。
培訓摸不到主線,短期泡沫效應明顯
@河北省泊頭市教研主任白華:“培訓的時候熱情高漲,回去一放就涼涼,然後再實施起來什麽都沒有了,其實這就是培訓的短期泡沫。”
如果培訓的內容幹貨滿滿,但後續跟進不足,也會大大降低教師培訓的效果。
白華現任泊頭市教體局教研主任,1995年大學畢業後,先是做了13年的中學生物教師,然後做了10年的教研員,目前主要負責中學生物教研、教研課題管理等工作。
與大學時期總是坐在最後一排,溜出去玩的狀態不同,現在的她每次參加教師培訓都是坐在第一排,有時還會提前“占座”。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受2011年河北省骨幹教師國培培訓影響。
她激動地回憶說,那次培訓持續了21天,請的是國內外專家,90%多的內容都是自己希望學到的,包括怎樣上課、評課、做課件、教學管理、教師成長等。雖然自己很想念家裏的女兒,但一直堅持了下來,21天沒有回家,反倒是婉拒了最後一天上午作爲優秀學員的獲獎發言,在火車站等了一個上午,下午回了家。
“許多時候,老師願不願意參加培訓,就跟孩子上課一樣,他遇到想學的東西、需要的東西,他就會克服一切困難,安心于課堂。”白華說,自打那次培訓過後,她對教師培訓以及教研有了新的認識。
有10年教研經驗的她告訴芥末堆,教師培訓的內容首先要符合教師們的需要,這樣他們才能安下心來學習。其次,作爲培訓方,邀請的專家就確實應該是專家,能夠實實在在講出東西來。
此外,教研活動需要精心設計,這種設計不單是指一次培訓,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年、兩年、三年的長期規劃。一次培訓後,如果老師們消化不了知識,就需要教研老師反複地跟蹤聽課,不斷地總結實踐,通過比課、賽課、骨幹教師引領、教學設計評選、寫論文、點評優秀課例、面對面指導等多種形式練兵,最後可以以課題的方式輸出培訓結果,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師培訓。
白華總結說,“在教研人員把自己的思想放到老師的頭腦中後,最重要的是要把這部分內容轉化成教師三尺講台上的行動和實踐,最終的目的是能讓孩子們獲益,這才是教研活動真正的目的。”
“我們不反對培訓,只是希望培訓多一些價值”
除了上述問題外,培訓形式單一化、培訓占據大量休息時間也是此次教師反映的熱點問題。但總體來看,絕大多數教師還是認爲目前的教師培訓是有實際用處的,並有很高的積極性繼續參與。
近85%的教師認爲目前的培訓有用有78.21%的教師給目前的培訓打了及格以上的分數
那麽,教師們期待怎樣的培訓呢?
芥末堆收到了公開課、自主權、學科培訓、實課操練、案例分享、面對面指導、參與式工作坊等關鍵詞。
李婷認爲,比較有用的培訓內容是新師崗前培訓(很多教師贊同這點),比較有用的培訓方式是公開課,最有用是師父帶徒弟制度。她分享說,師帶徒是指校內配一名師傅,區裏配一名名師師傅,在第一年上半年新師培訓結束後,下半年每月舉辦一次公開課,全校教師都要參加,並由兩位師傅現場一對一指導,這是最有效的方式。
張遠分享了自己體驗最好和最差的培訓,最好的一次培訓是2015年他參加的新加坡學習創造性寫作的培訓。在他看來,那次培訓不是簡單的圍繞主題講內容,而要有精心的設計。
他介紹,培訓前,培訓方給他們提供了資料,探討什麽是創意寫作,並提供一部分素材。課堂上,培訓方給教師們創造一個情景,直截了當地告訴教師在操作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並一一列出來,然後一起群策群力解決這些問題。
“他們會把教學理念、教學工具、教學路徑都培訓得很清楚,而我們的部分培訓往往就是專家名聲很響、PPT做得很漂亮,但實際效果並不好。”張遠認爲,相比于灌輸式的培訓,沉浸式的學習和培訓更有意義。
至于體驗比較差的一次培訓,張遠笑著說,“現在很多培訓都是一種模式,都是領導或者專家在講,這種情況就很差了,還有比這種情況更差的嘛?我想不出來。”
應采訪者要求,李婷、秦麗麗、張遠、黃磊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