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0年電視是個殿堂級的領域,只有少數精英能進入。作者在大學休假時無意中入行,並經曆了很多曆史性事件。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梁建德Kenneth Liang
我年輕的時候,曾想過播報新聞應該是件挺好玩的工作。當我去新加坡電視機構(TCS)參加一項播音面試時,第一次見到大名鼎鼎有一把洪亮男低音的Steven Lee。我很驚訝他是一位和氣友善又不停地抽煙的瘦削男人。那時我想,這個人的樣子和我想象中那一把磁性聲音的主人相差太遠了。
我通過了試音,並向另一位廣播界的名人林泰記(Norman Lim)學習。那時林還有一頭烏黑的頭發,他的樣子和聲音很相配,不高的個子和藹可親配一把溫暖從容的聲音。在他的指導之下,我開始播報較遲的晚間電台新聞,因爲這個時間聽衆比較少,被人投訴讀錯外國領袖名字的機會也比較小。
以上片段發生在1980年。那年因我父親剛做了心髒手術,我暫停了在美國紐約的大學課程,回來陪他。漸漸地我進展到播報黃金時段電台新聞。當時,電視是個殿堂級的領域,只有少數精英能進入。不過,由于新聞室同時提供新聞給電台和電視台,我因此有機會跟那些少數的精英交談。其中一人是Veronica Leng,她是當時最亮眼的英語新聞播報員。Veronica 是在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加入電視台,她的英國口音在當時爲她的出鏡加分不少。
這時,我在康奈爾大學的課程只剩下最後一個學期,我正在考慮畢業後要幹什麽。我原本是修讀經濟,但讀了三個學期之後轉讀中國曆史,因爲中國曆史的講師們更吸引人。這個轉變說起來很好笑,因爲對聖安德烈中學的華文老師謝女士來說,我是一個華文無可藥救的學生。她曾經用她那纖細又布滿皺紋的手,拿著四把12英寸的尺,一邊打我的手臂,一邊唠叨著她的無助和我的無望。華文于我就像油和水,兩者互不相容。但是到了大學,一切都不一樣了。我修讀華語會話,拼音華語,還向台灣老師學福建話,這些課我都很喜歡。他們的教學方法跟新加坡的截然不同。
我告訴TCS 的監制吳元秀(Goh Guan Siew)我可能會加入電視台。當時元秀是電視台娛樂節目處處長女強人劉芸娘(Maureen Liew)的副手。劉芸娘活潑,精于打扮,是個所有熱情的洋人心目中的夢中情人。可以這麽說,她是後來的“紗籠舞會女郎”(Sarong Party girl)的祖師爺,但她高級得多了。劉芸娘後來真的嫁了個洋人並離開新加坡。元秀給了我一份申請表格,我填了。就在我要回去紐約之前,我收到了一份合約。接著,在新聞室碰見Veronica Leng 時我隨口告訴她我剛剛跟TCS 簽了合約。
我到達紐約幾天之後,接到 Veronica 的好朋友龍美蓮(Loong May Lin)的一通電話。龍美蓮在新聞時事處的地位跟元秀在娛樂節目處一樣,都是處長手下的一把手。龍美蓮說她在新聞時事處給我安排了一份工作。我考慮了幾天,覺得自己可能更適合嚴肅性的節目,因此決定轉去新聞時事處。
加入新加坡廣播局新聞和時事處
我成功的拿到我的中國曆史榮譽學位回到新加坡時,很幸運的已經有一份工作在等著我。我去見當時的副總經理黃李淑珍,一位雍容優雅,總是身著合適旗袍的的女士,她和藹可親同時超級聰明。我相信黃李淑珍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不管傳言是真是假,我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曾在沒有提詞機的幫助之下毫無瑕疵地播報電視新聞。黃李淑珍親切地稱她的男職員們爲“我的男孩們”,這讓我們覺得很窩心。黃李淑珍也是前總理李光耀先生在建國初期的得力助手,她跟隨李光耀先生到處去,報導他的每一次演講。黃李淑珍身材瘦小,卻要背上一個叫做 Nagra 的又重又大的標准錄音機。她全心全意忠心耿耿地爲李光耀先生工作,其他電視台的高級成員也都一樣。
80年代電視台培訓中心主管Paul Seow (左一)、
梁建德和時任通訊及新聞部長楊林豐博士在一次聚會上交談。
星期五彙報
我進入當時剛改名爲新加坡廣播局(SBC)的時事處,職位是新聞主播,主持第一個時事周刊《星期五彙報》(Friday Background)。這個節目自1981年3月啓播之後連續播出了7、8年。三年之後,華語的《焦點三十分》和馬來語的《深入調查》(Tinjauan)也啓播了。作爲主播, 我有幸和三位女主持搭檔,她們是龍美蓮(Loong May Lin),Pearl Sim 和我最喜歡的王春蕙(Wee Soon Hui)。《星期五彙報》的主編是龍美蓮,她精明能幹,穿著時髦,在時事處的走廊翩然而過時總會引人矚目。
作爲每周英語時事節目《Friday Background》的主播
作者很快就成了家喻戶曉的電視主持人。
訪問
《星期五彙報》給我許多機會做訪問,有時甚至是訪問總理和其他世界各國的領袖,這包括當時的李光耀總理, 吳作棟總理, 馬來西亞的東姑阿布都拉曼( Tengku Abdul Rahman),英國的薩切爾夫人( Margaret ftatcher),泰國的查猜(Chartichai Choonhaven),菲律賓的阿奎諾夫人(Corazon Aquino);政界和商界的領袖,如吳慶瑞博士,大衛·馬紹爾(David Marshall)和日本的盛田昭夫(Akio Morita,索尼公司主席,隨身聽的發明人);還有一些傑出人物,如生態保護者和畫家 Peter Scott 爵士,指揮家 Zubin Mehta。在我的經驗裏,訪問李光耀不需要事先提呈問題也不需要彩排,他會直接以他那特有的中氣十足又堅定的語氣回答你的問題和追問。別問我跟這樣一位領袖談話會不會害怕, 因爲我所有的恐懼都在見到他的第一時間湧現出來,接下來也就沒什麽好怕的了。我第一次訪問李光耀時,根本沒有閑聊或熱身的時間,而是直接進入話題。在那幾年裏我好幾次訪問李光耀,只有一次我看到他發脾氣。爲了讓他的回答有些依據,他需要一些我國自來水消耗的統計數據。他打電話給他的首席私人秘書,半分鍾後他顯得不耐煩了,再次打電話過去。數據還沒准備好,他發火了。他用他那清晰的英國口音緩緩地說:簡直是無能!然後摔下聽筒。幾秒鍾之後,他要的數據就送到了。
作者在《Friday Background》節目中訪問索尼公司主席盛田昭夫。
作者(右)訪問薩切爾夫人(左)之前留影。
我最享受的訪談是跟大衛·馬紹爾做的。他睿智敏捷又博學多才,就像他滿頭飛揚的白發一樣。這個人心地善良,是天生的樂天派。
但並不是每一個訪談都順利。有一回訪問英國首相薩切爾夫人時,她直接了當的告訴我,我追問的問題她已經回答過了(其實她並沒有回答),暗示我不應該對一個問題窮追不舍。那是我第一次遇到來自一位政治人物的教訓,我那時沒能及時反駁。這尴尬的一幕後來照實播出,因爲編導認爲這一幕有些娛樂價值。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高官威嚇,但我也從這位鐵娘子身上學到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得理不饒人。
重要報導
1983年,我爲《星期五報彙報》做了一個獨家報道,那就是新加坡第一個試管嬰兒的誕生。同一年,出乎我意料的,我的一個關于大米消費的報道,得到柏林國際消費人電影節的金獎。
英文時事組時常到世界各地做深度報導和拍攝紀錄片,
圖爲編導兼主播的作者與攝制隊合影
纜車事件,1983
《星期五彙報》也深入報道過一些重大的災難事件,其中新世界酒店倒塌和聖淘沙纜車事件深深地刻印在我腦海。
鑽油台 Eniwetok 號進入船廠修理之後,無意間把它的井架高度提高了,因此,1983年1月29日傍晚,當鑽油台被拖過聖淘沙和本島之間的水域時,井架纏住了高空的纜車電纜,導致兩個纜車車廂墮海,另外五個車廂懸空動彈不得。新加坡廣播局從事件一發生就在現場拍攝,記錄和報道,直到最後一位纜車乘客被救出來。當時,四艘拖船牢牢地堅守在鑽油台拖船旁,以防鑽油台隨著激流和漲潮而移動,進一步拉扯電纜而把懸空的車廂弄翻。事情剛一發生時,有七位乘客隨著墮海的車廂死亡。當時的國防部常任秘書楊烈國帶領的制服人員和軍隊,在李顯龍上校的指揮下,連夜搶救,成功的救出所有13名被困在纜車車廂內的乘客, 並救起一個墮海重傷的嬰兒。
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1985
1985年3月15日上午,位于實龍崗路上的新世界酒店倒塌。一連七天在睡眠極度不足的情況下報導這個災難事件,是我最辛苦和最難過的經驗。那時,不停地吸入水泥塵埃傷了我的肺,那之後的幾年都我都有慢性咳嗽的毛病,至今好像還沒痊愈。
1984年新加坡大選的新聞發布會現場。
作者在攝影棚主持1991年新加坡大選現場報道。
1984、1988和1991年大選
我主持過的最吃重的節目要數1984、1988和1991年的大選投票日現場節目。1984年,新加坡廣播局第一次動用戶外廣播車駐紮在九個計票中心,同時, 在我們局裏一位電腦怪胎 Philip Teo 的魔法下,我們第一次能即時報導和分析大選開票情況。Philip 曾在美國矽谷工作過,大選的所有電腦圖表軟件都是他一個人寫的。
作者(中)曾當選廣播局俱樂部主席,組織過多項員工聯誼活動。
圖爲在一項保齡球比賽之前與保齡球場負責人交談
右一是資深廣播員林泰記(Norman Lim)
1984年我還是個新人。有關大選的資料排山倒海,如選區情況, 一百多個候選人的履曆和他們的從政曆史等等,整整兩個文件夾的文字資料,每本足足5寸厚,因爲那時還沒有互聯網。我的挑戰是如何在每一個選區的投票結果揭曉時,把讀過的數據消化綜合並以很流暢的方式播報出來。那之前的每一次彩排我都戰戰兢兢地全力以赴,但是總指揮一句“不行”,讓我很泄氣。
在大選投票日,我們傍晚6 點半開始熱身彩排。節目在大約清晨3點,當獲勝的政黨開始發表勝利演說時結束。在這8個半鍾頭裏,我不停的收到各種數據,要即時轉化成評述和分析,壓力無比巨大。
作者(右二)帶領電視台同仁做運動。
當現場播出結束時,我覺得自己已經被掏空,步履蹒跚。我獨自在清晨駕車離開電視台,心想,雖然早前曾經擔心自己可能主持得不夠好,但今晚畢竟是把任務完成了。
從容主持節目的功力並不是一蹴而成的。我曾經得到兩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老師Andrian Herring 和Tony Hughes 的指點。開始時我的形象僵硬、造作,不夠放松,直到有一天我開竅了,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就是主人而不是提詞機,我很放松也能掌控節目的進行。那一堂訓練課之後,我接到當時時事處副處長 Ananda Perera 的電話,他恭喜我,說我的主播表現突然間變得很好。從那次之後,主持節目不再困難,也讓我很享受整個過程。
朱亮亮譯
李金殿
作者簡介:
梁建德是新加坡廣播局時事處的英文主播。他後來成爲英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娛樂節目處處長,之後領導第五波道。梁建德在電視台服務了20年,後來轉戰經濟發展局、新加坡旅遊局和新電信。目前他主導Dream Forest Productions制作電視節目、電影,也爲Happy-TV Media 制作節目,Happy-TV Media也經營一個同名的網站。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爲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爲觀衆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此書。更多精彩圖書,可關注公衆號: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