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丈量城市(Measure-the-World)。
隨著城市間的競爭不斷升溫,
産業成爲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能力之一,
這也就有了城市中多種多樣的産業園區。
▼ 德國沃爾夫斯堡大衆汽車城
它們有的是流水作業生産型園區,
有的是生産+配套的效率型園區,
還有的是産業鏈完善的創新型園區。
▼ 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
如今,在科技回歸都市的浪潮下,
以上種種園區已不適應新的産業人群
「生活即工作」的需求,
主打「産城融合」的産業社區粉墨登場。
▼ 硅谷的谷歌園區是産業社區代表之一
從産業社區的定義來說,
它是以産業爲基礎,融入城市生活功能,
産業要素與城市協同發展的新型産業集聚區。
目前,成功的産業社區,
不僅是複合型産業集群,
更是生活導向的「都市區」。
對于城市整體發展來說,
這些産業社區早已不是工業地産,
而是城市局部綜合開發的新動能。
▼ 位于倫敦老城區的國王十字區,通過産業社區模式帶動區域複興
1. 空間更開放
産業社區既然是都市化的,
空間開放性必然遠高于以往園區。
開放性營造出人人可參與的社區環境,
進一步激發産業人群創新力。
▼ Facebook園區強化公共空間,促進員工交流
2. 社群更突出
産業社區是圍繞産業人群喜好,
爲他們量身定制工作環境,
吸引人群聚集發生碰撞交流的場所。
▼ 微軟園區通過多元的運動功能,形成運動社交圈
3. 功能更多元
産業社區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生活場所。
因此,它擁有商業、休閑、教育等
生活配套功能。
▼ 東倫敦科技城多元的生活配套,吸引創新人群聚集
4. 産業鏈更聚焦
産業社區的科創屬性,
使它更注重産業鏈中最核心部分,
即産、學、研一體化的前端,
形成以創新爲核心的産業生態圈。
▼ 曼徹斯特的索爾福德碼頭,聚焦新媒體産業形成産、學、研一體化發展
那麽,是不是意味著只有一張白紙的區域
才能成爲産業社區?
當然不是!
産業社區可謂是「英雄不問出處」,
它可以是産業新城,也可以是舊産業園升級,
更可以是城市更新等。
下面我們通過三個案例,
了解産業社區的三種典型發展路徑。
01
舊園區升級類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
從工業園到科創區
MEASURE THE WORLD
位于荷蘭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
被譽爲「歐洲最智慧1平方公裏」。
在2000年之前,這裏曾是
飛利浦位于荷蘭的唯一研發新技術中心
——飛利浦高科技園區。
但是由于飛利浦在與新興市場競爭中的失利,
導致連年嚴重虧損,該園區走到了倒閉邊緣。
▼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前身是飛利浦的研究園區
2003年,
全新升級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啓用,
如今,被譽爲「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
目前,超過150家跨國企業入駐,
來自85個國家的
一萬多名高科技人才在此聚集,
他們平均每天産生4項專利,
占全荷蘭專利的40%。
▼ 科技園區內的代表企業
1. 升級環境激發創新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
80%的突破性創新
並非在正式會議或頭腦風暴工作坊裏發生,
而是跨學科之間非正式交流的結果。
也就是說,創新往往是由不同專業背景的人,
在偶遇、閑聊過程中産生的。
▼ 東倫敦科技城
這也正是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升級思路。
①. 自然中的交流空間
「以人爲本」是環境改造的關鍵詞。
園區摒棄汽車導向的路網結構,
改爲步行友好路網。
路網沿線通過毛榉木、石楠樹等
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植被,結合水系
打造出濱水道、木棧道、林間小道……
形成了分布在自然中,
豐富多彩的15公裏步行交流空間。
這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間
制造了「偶遇」機率,促進交流。
▼ 園區內長達15公裏的步行交流空間
園區建築采用的是新舊結合形式,
新建築被嚴格控制高度,
其高度不能高于建築周邊的樹木,
以保證園區融入自然的氛圍。
▼ 園區內的新建築,不得高于周圍的樹木
建築多運用通透的空間結構,
將自然環境的視覺效果引入室內。
園區內還有綠盒子一樣的停車樓,
降低配套建築對環境的影響。
▼ 隱藏的設備樓
②. 開放的創新機制
飛利浦通過開放自己的産業生態鏈,
吸引研發企業和研究機構入住,
園區轉型成爲創新企業的「校園」。
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納米技術、
嵌入式系統、生命科學、加密領域等。
園區配有2.5萬平方米的共享研發空間,
包括多用途實驗室、潔淨室、
可靠性測試實驗室、
電磁兼容性(EMC)實驗室等。
▼ 園區內的共享實驗室
這些研發配套爲中小型企業提供了
不可或缺的「科學基礎設施」。
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入駐企業,
辦公空間具有很高的靈活性。
比如Villa Office,
能爲初創公司提供
從100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的辦公空間。
2. 生活化的工作環境
埃因霍溫科技園區做到了從空間到設施,
從環境到資源的開放、關聯、共享,
但這還不足以留住人才。
要知道園區內的員工來自超過85個國家,
從文化到生活習慣各有不同,
爲他們定制一個有魅力的「生活環境」
才是長久之計。
▼ 埃因霍溫科技園社區化的工作環境
①. 多彩「拉斯維加斯大道」
「交流街」是園區中心一條400米長的街區,
這裏有8家不同概念的餐廳、國際會議中心、
各種商店以及健康中心、音樂廳。
這裏是國際生活中心、靈感創意中心,
因此被員工戲稱爲埃因霍溫的
「拉斯維加斯大道」。
▼ 交流街是園區內的多功能休閑中心
爲了促進員工在此聚會交流,
一方面園區規定,
不能在辦公樓內設置公共服務設施,
以「迫使」人們來到交流街;
另一方面,交流街沿線分布著
衆多可以「停留」的空間,
讓員工可以隨時停下來,
促使更多的面對面交流……
▼ 交流街從室內到室外的交流空間
依托這些公共空間,
園區運營方每年舉辦500多場次的活動
(包含技術、商業等社交),
幫助員工迅速建立自己的職業人脈圈。
②. 園區就是生活區
由于員工跨國的工作性質,
拖家帶口成爲常態。
「安居」成爲埃因霍溫科技園區
最重要的留住人才策略之一。
除了交流街這個超配套外,
園區還配有幼兒園、國際學校、家庭農場等。
▼ 園區內的農場
2017年,
「埃因霍溫荷蘭技術周」期間,
園區內的水系成爲
兒童體驗水技術與水上運動的場地。
如今已成爲開放日的慣例,
科技園區變爲兒童科普實踐基地。
02
科技新城類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
城市即園區
MEASURE THE WORLD
緯壹科技城是新加坡新一代産業新城,
有超過400家科技領頭企業、機構,
700多家初創公司聚集于此。
緯壹科技城的建設源于20世紀末,
新加坡針對産業向知識密集型轉型
而制定的「産業21世紀計劃」,
核心是發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
成爲全球的知識型産業樞紐。
▼ 緯壹科技城局部俯瞰
2000年,新加坡提出了
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
活力社群概念,緯壹科技城啓動建設。
1. 有溫度的城市「森林」
緯壹科技城吸取了上一代産業裕廊工業園
強産業、弱配套的「教訓」,
科技城總建設面積的40%將用于
生産配套、生活配套、休閑功能建設。
這也意味著,科技城開始建設之前,
就已經將自身定義爲一座功能綜合的城中城,
後來發展的創新社區模式水到渠成。
▼ 緯壹科技城開建之初就明確了綜合性的開發准則
鑒于新加坡寸土寸金,
以及開發周期長的考慮,
科技城采用了高密度開發的模式。
不同于傳統的高密度開發,
科技城有的放矢,
它將一個建築組團,甚至單棟建築
視爲一個功能完善的「創新社區」,
確保投入使用即可獨立運作。
①. 建築組團即創新社區
啓奧城坐落于園區最大的綠軸之上,
作爲生命科學核心組團,
這裏擁有15家生物醫藥企業
和7座生物醫學研發中心,還配有實驗室。
▼ 功能完善的啓奧城組團
此外,組團內銀行、餐飲、幼兒園、書店、
診所等城市配套一應俱全,
滿足研究人員的生活配套需求。
建築間的公共空間散落著多元化口袋公園,
成爲科創人士們的自由交流天地。
▼ 組團內的休閑活動空間
②. 高層建築即創新社區
啓彙城同樣擁有
啓奧城從産業到生活的綜合功能。
不同的是,它將功能垂直布置,
相當于「産業+生活上樓」。
啓彙城聚焦于信息通訊、傳媒産業,
作爲新技術試驗平台,
垂直空間上分布著潔淨室、微波暗房、
納米分析中心、無回音室等研發設施,
功能涵蓋實驗、測試、加工等多個環節。
▼ 産業+生活上樓的啓彙城
樓內的洽談室、會議室、研討室、
視聽工作室等配套空間,
對科技創新起到了催化作用。
建築底層部分配套有15家、教育機構8家,
服務于園區內部的員工。
▼ 啓彙城內的商業配套
樓內還配有創世紀劇場,
能夠容納560個觀衆,
員工足不出「樓」即可滿足文化生活。
③. TOD綜合體,新城活力中心
位于緯壹科技城交通樞紐的星商業,
是一座TOD綜合體,由音樂劇院(5000座)、
購物中心(2.8萬平方米),
以及寫字樓等業態構成。
▼ 科技城內的TOD綜合體——星商業
劇院可提供音樂劇、舞台劇巡演,
也可成爲公司活動的場地;
商業包括美食廣場、酒吧、
美容美體、時尚服飾等。
▼ 星商業成爲市民活動中心
星商業與周邊的住宅、商務酒店,
成爲科技城宜居宜業的「城市中心」。
2. 系統服務護航産業
緯壹科技城的創新社區,
不只停留在硬件建設層面,
更在産業層面構建出
驅動産業發展的服務體系。
①. 多維度技術轉化服務
緯壹科技城的産業轉化平台,
功能涵蓋了測試、制造等多個環節,
此外雲計算平台提供算力支持。
在技術商業化方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在緯壹科技城成立科技拓展公司,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
解決了科技創新成果與市場對接問題。
▼ 園區産學研一體的創新系統
緯壹科技城還配有整套政府科技管理部門,
讓專業的機構管專業的事。
如科學技術研究理事會、
生物倫理顧問委員會、
經濟發展局生物醫學科學組、
衛生科學局等管理機構,
專門負責生命科學領域的管理、風險投資。
②. 場景測試服務
緯壹科技城是新加坡第一個自動駕駛試驗區,
以及其他無人化的實驗專區。
這樣的制度創新,宣告了一種
「歡迎試錯」「勇敢實驗」的園區精神。
緯壹科技城通過硬件、軟件搭建的創新網絡,
構建出「産、學、研」一體化特色的
都市型産業社區。
03
城市更新類
倫敦國王十字區
從産業中心到城市中心
MEASURE THE WORLD
通過更新,
帶動城市衰落地區轉型的案例有很多,
如波士頓南灣、東倫敦科技城等。
而國王十字區,則是用産業社區
推動老城全面振興的典範。
▼ 國王十字區俯瞰
城市更新型的産業社區,
難度在于更新能否包容老城的人群,
更新能否激活老城區的活力,
更新能否爲老城區帶來持續的發展動力。
國王十字區更新都做到了:
一英裏輻射範圍內超過7所高校、
13家文化機構、21家博物館與畫廊、
60余家合作組織;
聚集著Google、Facebook、Amazon、
Universal、Havas等公司;
有3000名科學家、12000名學者、
50000多名雇員、77000多名學生、
年均訪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
它已逐步成爲世界頂級知識社區。
▼ 國王十字區多元結構的産業生態
國王十字區是如何做的?
1. 「開源化」的空間營造
項目大約有40%的區域是開放空間,
讓到訪者隨時能夠到達
一處充滿活力的廣場或是街道。
區域內分布著多樣化的功能節點,
結合各種場景氛圍的營造,
吸引人群停留參與。
▼ 國王十字區的開放空間
①. 新空間新魅力
在建築中展開的潘克拉斯廣場,
爲辦公人群和遊人
提供了一個水綠結合的魅力空間,
人群在此交流互動。
▼ 促進社交的潘克拉斯廣場
而谷倉廣場則是整個社區的中心,
廣場有四個音樂噴泉,
還是舉辦音樂節、冰淇淋節等
大型活動的所在地。
▼ 谷倉廣場
②. 舊空間新功能
攝政運河橫穿國王十字區,
錯落有致的岸線空間,
輔以綠色空間、商業功能,
運河走廊成爲産業社區的休閑帶,
同時也讓國王十字區沖破邊界壁壘,
成爲城市運河文化的傳播者。
▼ 改造後的運河沿線成爲社區濱水休閑帶
儲氣罐公園,是二級保護建築。
更新後變爲圓形劇場,
是社區休閑、運動的綠地空間。
▼ 儲氣罐公園成爲居住區活動中心
2. 「人人可參與」的氛圍營造
只有空間,沒有運營,
社區活力是不可持續的。
2007年,國王十字中央有限責任事務所,
擔任起活動組織者的角色。
大大小小的活動,涵蓋戶外運動、
親子活動、電影美食、藝術&文化、
音樂&舞台等類別,
覆蓋了全年大部分日期,
國王十字區變身爲屬于每個人的活力區。
▼ 公共空間的交流活動
①. 大衆的舞台
國王十字區對所有活動的唯一限制是
——必須具有開放性,
不能讓人産生排他、陌生的感覺。
區域內所有的開放空間,
成爲城市永不落幕的「嘉年華」。
除了對現有空間的充分利用,
還結合運河特色,舉辦水上集市等
富有區域標志性的活動,
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
▼ 水上集市
活動的部分資金來自物業管理費與服務費,
「畢竟業主也是受益人,
這些活動會爲商戶帶來人流量。」
②. 産業的舞台
國王十字區有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
區域內會舉辦全域化的設計節,
爲入駐企業站台,宣傳推廣。
▼ 全域展示企業設計作品的設計節
室外空間,是企業舉辦活動的承載空間,
可以舉辦新品發布會,也可以舉辦交流活動,
只要是「開源」性的企業活動,
在這裏一切皆有可能。
3. 可持續的城市中心
前文曾提到,
國王十字區的産業是文化、科技、
跨國公司等類別的多元組合。
同時,國王十字區也是歐洲之星始發站,
還是Northern、Victoria、
Piccadilly等6條地鐵線的換乘樞紐,
區域可與倫敦市區、遠郊
及歐洲主要城市快速對接。
▼ 國王十字車站
有産業、有交通,
國王十字區已具備成爲新中心的潛質,
補齊城市綜合功能勢在必行。
①. 人才中心
2011年,中央聖馬丁校園落戶國王十字區,
學科涉及藝術、時裝、工業設計、
視覺傳達、三維設計等領域,
蘋果設計總監Jonathan Paul Ive
就畢業于該校。這也意味著,
國王十字區有了與産業息息相關、
源源不斷的「人才池」。
▼ 中央聖馬丁校園
②. 商業中心
國王十字區此前的發展定位是
知識街區、人才聚集區,
圍繞産業人群的偏好,
已經實現了餐飲酒吧、藝術文化、
學術教育、運動場館等業態。
▼ 國王十字區前期已實現了配套的多元
而國王十字片區新的目標是成爲城市中心,
區域的最弱項是
缺少服務于城市級別的大商業。
2018年,煤炭倉庫改造的
Coal Drops Yard購物中心
(10萬平方米)開業,
包括大型旗艦店、餐廳、畫廊、
音樂表演場和新公共空間等功能,
在交通優勢、環境優勢的加持下,
迅速成爲倫敦購物的新地標。
▼ Coal Drops Yard購物中心
國王十字區成爲南接倫敦西區,
東連東倫敦科技城的樞紐,
它已不再是局部的産業社區,
而是賦予城市活力的新中心。
04
總結
MEASURE THE WORLD
綜上所述,舊園區的升級、
科技新城的建設、老城區的更新,
都適用于産業社區模式。
也就是說,
産業社區並不受空間形態的限制,
考驗的是針對産業特點,
從形式到內容搭建系統的能力。
▼ 波士頓南灣
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創新人群
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怪人」。
越是城市化的綜合功能,
越是頻繁的非正式交流,
越能激發他們的創新力。
因爲,産業社區是爲他們而定制。
來源:丈量城市
注明:本公衆號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台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爲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