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古老的民族“侗族”,全國總人口大概有200多萬,主要貴州居多,而貴州的侗族大多居住在黔東南州黎平、從江和榕江縣,侗族有三寶“鼓樓、大歌、風雨橋”。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只享譽世界的“金蟬”就是其中一寶“侗族大歌”,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爲什麽侗族的歌曲要叫“大歌”,而且還與金蟬有什麽關系,怎麽樣驚豔世界,如果不知道那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侗族大歌是什麽?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同胞認爲”飯養身,歌養心”,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爲寶,認爲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
侗族大歌由多人合唱、集體參與的古老歌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歌唱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爲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社俗大歌、混聲大歌等七種。它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侗族大歌是一種”衆低獨高”的音樂,必須得由三人以上進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後半的”拉嗓子”部分運用以長音方式構成的持續音。
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從解放以來,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
1986年10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組織侗族合唱團11人,首次出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她們在巴黎夏樂宮演出非常受到歡迎,技驚四座,被認爲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僅謝幕就達37次。
1988年6月,貴州省榕江縣”金蟬歌隊”又應邀參加中國少兒藝術團赴法國和平兒童節十周年暨南特大衆藝術節演唱侗族童聲大歌,榮獲一等獎。
1994年春節文藝晚會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從而使黎平縣這朵藏在深山裏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內外。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至此貴州的這只“金蟬”不但驚豔世界,還獲得了世界最高榮譽,我建議喜歡的朋友都可以去聽一下,真的是相當不錯!如果喜歡貴州文化,可以關注我們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