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法國索菲亞科技城Sophia Antipolis 全稱“索菲亞·安得波利國際智慧、科學與技術城市中心”,索菲亞科學城作爲全歐洲第一個科學園區發展起來的産業城市集群,歐洲高科技産值最高的地方之一,被稱爲歐洲的“硅谷”,在遍布法國的40多個高科技中心中,索菲亞是創辦最早、規模最大、也是最有影響的一個。園區占地2400多公頃(約36 000畝),建于1969年,與美國硅谷或其它國家的高科技城市中心不同,索菲亞科學城建立之初並沒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作爲起步發展的依托,而完全是在一片空地上由一個參議員的夢想從零開始發展起來。雖然中外國情與發展背景不同,但對標學習他人成功經驗依然可以獲得啓發與借鑒之處。金茂産城小編試圖通過對索菲亞科學城的若幹方面進行簡要梳理,以期能爲金茂科學城的發展提供些許啓示和參考。
一、從夢想到現實——從産業園區走向科技城市引領的“陽光産業帶”
皮埃爾·拉非特議員
1960年,法國參議員、巴黎礦業學校校長皮埃爾·拉非特教授爲了帶動老家發展,期望藉由家鄉靠近海邊且陽光充足的地理優勢打造一個“鄉野巴黎拉丁區”,以吸引高附加價值的産業入駐,創造陽光地理效益,他在法國《世界報》上撰文建議在法國東南部的旅遊勝地尼斯附近創建一個“高技術孤島”的小規模科技園,得到一些科研人員、工程師和當地有關方面的支持。最初的高科技園區之名取自拉非特之妻索菲亞的名字,更有意味的是,索菲亞還有智慧女神之意,而安提波利斯Antipolis 則是當地地名Antibes的古希臘名。在索菲亞科技城建設之前,尼斯這片地區的科技和産業基礎幾乎是空白,除了尼斯大學外,周圍沒有其它高校和工業。索菲亞科技園區的最初成立經費來自于私人成立的索菲亞基金會。基金會在裏昂信貸銀行貸款的支持下,在離尼斯城16公裏的安蒂波利斯買下125公頃土地,組織著手修建基礎設施,然後劃出出售土地,由進入單位根據有關房屋建築和環境保護的具體規定,自建辦公樓和實驗室。索菲亞科技城的萌芽階段中,政府與索菲亞科學園區管理單位的目標在于大量招商引資,同時引進大學與研發機構。
“藍色海岸陽光産業帶”
20世紀80-90年代,爲挽救80年代的廠商外移與勞工流失,在這個階段裏政府與園區內機構執行不同措施促進産學研多方參與,執行的範圍以索菲亞科學園區爲主。然而, 由于耗費龐大資金,這樣具有宏觀遠景的城市運營發展計劃缺少政府或國際間的資金很難實施,索菲亞科學園區的建構計劃在基金缺乏的情況下被政府接手掌管,園區的建設項目由瓦爾博讷省綜合發展委員會(SYMIVAL,該委員會于1997年改名爲索菲亞科學園區綜合發展委員會SYMISA)接手。政府爲延續拉菲特建造時的理念,在招商引資時鎖定先進服務産業與創新科技産業,排除低附加價值與汙染高的制造業入駐園區 。1974年第一家廠商入駐園區(Arlab Franlab),爾後陸續有IBM與德州儀器、法國航空、羅門哈斯歐洲實驗室、陶氏化學等公司入駐。同時,科學城內逐步配套了完善的都市化設施,法國電信也在當地進行了電訊通信設備的完善以及索菲亞諾富特NOVOTEL酒店也陸續建立,城市建設完善,公共交通,藝術館,飯店賓館等設施方便。同時政府給科技園區增加了1200公頃土地,作爲森林保護區,每個公司只允許修建占地面積的30%,其余留用綠化,目的是保持科技城良好的自然環境,産業的競爭性聚簇設計、城市功能的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規劃,使科技園區慢慢演化爲以科技城爲中心的、人文與科學融合的、適宜居住與科研一體的南部産業帶,科學城總面積也擴大到2400多公頃(約36 000畝)。
二、僵化發展的困境——産業變革與全球化産業轉移浪潮
然而雖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索菲亞科學城區的企業數量增多,仍無法避免索菲亞科學城陷入發展僵化的困境,科學城內部企業數量開始改變,勞動人口也開始減少,許多大型的公司開始縮減資金與成本,造成索菲亞科學城的發展停滯,就其原因有三:
1. 從70年代開始,大部分城區內入駐廠商采垂直整合生産模式,由于此生産模式的封閉性高, 因此廠商不需要與其他公司合作就可以完成産品的制作,使得廠商關系疏離,彼此缺少互動關系。到了90年代,全球化的影響使公司生産流程從垂直整合模式轉變到垂直崩解模式,將生産鏈的一部分轉至新興國家制造 ,由于廠商間缺乏緊密關系,因此不存在地理黏著性使廠商留在園區。
2. 索菲亞科學城是由個人設想再引進公司而成立的,建立初期並沒有大學、研究機構等知識人才培育組織爲廠商提供人才,促進勞力流動,因此人才皆由外地直接供應,勞動力間動態的交流不頻繁。
3. 索菲亞科學城融合觀光産業,因此交通基礎設施與電訊通信設備完善。然而由于大企業僅將索菲亞分部視爲辦事處,爲的是方便聯系歐洲客戶與打入歐洲市場,而非激發研究創新知識的目的, 因此大企業的重要決策來自于産業群聚外的母公司,較少與科學城內的其他廠商交流合作。
大面積綠化覆蓋的索菲亞科學城
20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衰退,特別是美國高科技産業的低迷 ,對歐洲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然而索菲亞科學城所受的沖擊相對較輕 ,原因就在于園區發展是建立在不斷積累和增長的本土化知識和資源而不是泡沫化的電子商務之上 。危機的出現促成了科技城發展機制的轉變。科技城管理者迅速調整了工作方向,一是加強了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孵化器等科技服務網絡的建設,如2001年成立的Paca-Est孵化器;二是發展風險投資,科技城成立了省級投資基金並在1997年召開了首屆風險投資大會;三是促進了信息溝通與互動,科技城通過建立企業俱樂部、行業協會等,爲各類創新活動提供了交流與分享的良好平台,有效促進了科技城的知識本土化進程。索菲亞的大多數新生企業都能夠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和市場資源 ,找到自己獨特的市場定位 ,因此它們能夠順利地從大公司和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這一點大大提升了索菲亞科學城在歐洲和世界的形象和吸引力 。
三、小而美,鳳凰涅槃——借助企業孵化器鼓勵創新性小公司的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策略
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之後科學城進入成長期,在此階段索菲亞科學城內的廠商與知識交流更加頻繁,不再只著重科學城內部的企業合作發展,而更講求競爭力的産業集群效益,以招標形式向集群裏的企業給予支持。據統計,入駐科學城的企業裏71%屬于信息科技産業,10%爲生命科學産業,4%爲環保與能源産業,15% 爲教育培育産業。
世界級大企業在科學城設立研發中心和企業孵化器
這一階段的發展以湧現出大批創業速度快、見效快、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即“幼苗企業”爲主要特征。大量教育、科研和技術人員來到索菲亞科學城,帶動了科研與高等教育,許多出自科學城的科技人員和高校的畢業生就地創辦企業,一批批“幼苗”企業的出現再次推動了科學城的發展。由于看到了“幼苗”企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地方政府除了在技術方面給“幼苗”企業以幫助,如加強人材苗圃、企業孵化器等結構性的運作,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與扶持,其表現爲Innovative SME(創新型中小企業管理)的發展模式,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隨時可以引進內部幫助與孵化機制,孵化機構與大公司聯系緊密,大公司來進行孵化篩選,孵化成功後脫離大公司,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解決資金。在這種情況下,索菲亞科學城決定發展風險資金,于1997年召開了首屆風險資金大會,同時成立了省投資公司,一些以個人資金爲本的地區性的風險資本公司也相繼出現。風險資金的設立大大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年增就業人數
從1998年起,以高科技企業和科研爲主的其它行業的營業額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傳統旅遊項目的營業額,說明該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全球有超過2 230家跨國企業,其中超過900家公司的總部入駐索菲亞科技城,跨國企業比如艾瑪迪斯(Amadeus)、施耐德電氣、惠普、法國電信、法國航空、西門子、賽門鐵克、英特爾、思科、美國運通、豐田、三星、華爲等也在索菲亞科學城設立研究中心或地區總部。現階段已有29個産業群集聚在法國普羅旺斯一阿爾卑斯一藍色海岸這一“陽光經濟帶”區域,參與成員約有3 000家企業並創造17萬人的工作機會 。
四、國際化、生態環保、高科技發展——索菲亞科技城的主要發展特點
1. 著重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的産業和環節,成爲法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主導産業突出,信息通信業成爲園區主要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信息通信類産業占據重要地位,企業數占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區總部設在這裏,聚集了50多個國家的1.6萬多名工程師,成爲法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基地。主要從事創新和研發環節,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産。
2. 大力支持本土企業創業發展,每年有大量企業誕生。采取多種途徑支持企業創業發展。包括:引入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成爲法國高校和研究機構最爲集中的地區,爲園區提供技術創新源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大力發展支持企業創業發展的孵化器和風險投資;活躍的非政府組織,建立大量協會和俱樂部來爲各種機構的交往提供中介服務和平台。每年有大量企業誕生。園區年均新增企業120~160家,每年大概80~120家企業退出,年淨增40~80家企業。
索菲亞科技城企業規模分布
3. 國際化程度高,國際高新技術企業、高端人才、風險投資等在園區占有很重要地位。由于歐洲集中了多家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非常強調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園區技術人員分別來自70多個國家, 2 230 多家企業和 36 300 多名科研人員,年創稅收總額超過44 億歐元。園區中有大量的國際學校,招收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向索菲亞地區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中50%左右是外國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是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德國等國。
4. 良好的園區生態環境。因地處自然保護區,科技園區從建立之初就強調環保,大面積自然綠化帶,園區內無汙染工業,所有的建築層高限制在四層以下。時至今天,整座園區完全掩映在綠樹蔭中。
索菲亞科學城諾富特酒店
5. 政府支持。政府意識到科學城將帶動周邊旅遊經濟向創新高科技經濟轉型,故得到了政府對園區發展給予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官員及其他知名人士對園區進行推廣和宣傳。
五、對中國金茂打造科學城IP的幾點啓發
我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從1988年陸續成立的,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及經濟特區不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目的不只在引進外資增加制造業産能,更在通過研究機構、大學與廠商間的協助合作,促進高科技産業的創新發展。與法國相似, 中國高科技園區內的創新刺激方案主要是在中央政府政策基礎上,地方政府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但與法國不同的是,國內高科技園區的管理單位是由地方政府派出在園區的行政管理機構,包括管委會與集團公司,兩者在職能、人事與財務上彼此重疊,而非由不同單位各司其職促進園區內的創新研發合作,執行力度受到削弱。無論是管委會還是集團公司,都無法高效促進産業群聚內的創新知識流動,因爲園區內雖然設有研究中心、大學,但是各單位的協調與通話渠道還不夠通暢,産業群聚的發展不均衡。
小編簡要總結一下獲得的幾點啓發:
1. 地理位置並非科學城建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城市和産業的發展在交通運輸和網絡不發達的時代往往是因爲地理位置優越(比如中古世紀城市靠近河流而生)而成爲決定性因素。在當今時代,地理位置已經不是城市和産業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城市和産業間的交流也不再受限于物理距離,科學城內的地理鄰近性與企業的産業集群的鄰近性在字意上有相似性,但兩組的概念實際不同,企業因基礎設施或成本較低等因素形成地理鄰近,然而若要形成産業集群,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在于區域內可否形成知識交流互動來促成創新。索菲亞科學城的經驗表明,一個地區不論工業基礎怎樣薄弱,只要轉變觀念,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注重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的成果應用轉化,就完全可以發揮後發優勢,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2. 增加産學研緊密結合度,加強國際産業交流。“死亡之谷” 指的是技術研發(學術機構和研究機構)到商業化量産(企業)之間的鴻溝,如果企業和研究機構能夠成功跨過“死亡之谷”,就可創造成功的商業量産模式,如果沒有跨過,就是走不出實驗室的技術。我國園區産學研關系較弱的原因,在于企業制造著重在低技術環節代工,然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若能進一步引導産學研合作,將可以加快園區內相關産業的技術升級,積極借鑒利用國外先進經驗,加強國際交流,形成優勢互補,進而推動産業集群的發展。索菲亞科學城的國際智密區俱樂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十分頻繁,研發成果能夠迅速走出實驗室進行商業化運作,向政界和企業界表明科技城和智密區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式。
3. 科學城以創新交流的爲主旨,形成産業發展正循環。索菲亞科學城內部設有新興企業培植中心,它是由接待中心派生出來的,主要目的是爲新興企業提供必要條件,是新興企業的“孵化器”。科學城從本質上作爲一個學習型産業集群和生活區域,企業間的鄰近性、非正式關系與企業學習的機制與制度是形成創新氛圍的重點,我國産業結構要想升級換代,除了官方執行措施促進産學研合作以外,也須重視非正式組織(比如園區中外孵化創新交流中心、産業協會)的交流活力,引進先進的企業孵化和培育理念、借鑒其企業創新孵化管理流程,加強中外企業的交流,甚至可以在歐美設立研發機構,吸引有發展前景的歐美研究項目到科學城內孵化,借助産業基金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幫助其快速成長爲獨角獸企業,從而增強科學城的産業發展活力,進而促進城市的發展。
4. 項目資助聚焦中小企業培育。法國很注重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因此科研補助方案中十分強調中小企業的創新資助與成立優惠。未來,構成我國就業人口的主體還是中小企業爲主,因此我國在園區及科學城政策輔助上,促進産學研合作中應積極扶植中小企業創新需求,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參與創新合作,才可進一步增強科學城的成長活力,進而形成産業競爭力。索菲亞科學城實際上有雙重的結構,第一部分結構是通過仿效,增值、樹立形象的過程,吸引原已建成的公司擴張和新公司的到來;第二部分結構是基礎研究和管理兼備的中小企業孵化中心,它依賴“集體訓練”的交流和項目開發,培養和創立大批中小型新企業,而這種結構建立的基礎即是園區內的創新環境。這種創新環境是通過公司間的合作,創立新思想的組織機制,它是通過與外部有密切聯系的外來公司,在區內分設很多小單位的外來公司以及當地衍生出來的公司,和與對企業孵化中心聯合開展業務的地方公司等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網絡來實現,這個網絡構成科學城最爲顯著的特征。
5. 注重生態及城市配套建設,打造生態智慧型城市。科技城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的人才,除了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育以外,科學城本身的生態打造與城市配套管理,也是能否吸引科技人才和企業前往發展的重要因素,索菲亞科學城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都很優越,位于法國藍色海岸之濱,是環境優美的旅遊勝地,有尼斯國際機場,與法國國內大中城市及歐洲各國空中聯系方便。科學城內近9成面積都是綠色生態的覆蓋區域,高科技人才除了對本身産業發展重視外,第二個重視因素一定是城市的可持續生態和相關配套的完整性,大城市的擁擠造成的交通時間浪費,精神緊張和疲勞,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創新的能力。同時,解決大城市病,發展綠色低碳、高科技帶動産業轉型的綠色城市産業集群也是中國金茂做城市運營的初心,未來在金茂科學城IP打造上,綠色低碳應該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從而通過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以及居住環境,實現工業園區向産業新城的變化,爲區域吸引高素質人才和産業與城市共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