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福州梅峰山地公園福道
說到“福道”,很多市民會想到福州市區的熱門公園,這條“福道”串聯起了西湖左海、金牛山、閩江的湖景、山景和江景。其實,廣義上的“福道”,指的是福建省內涵蓋綠道、曆史文化遊徑、碧道等,體現福建特色的線性交通廊道。日前,海都記者從福建省住建廳獲悉,《福道規劃建設標准》正在征求專家意見,未來將在全省推廣。
福州山地“福道”升4.0版
福州市近年來在城鄉綠道建設上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其中,獲得“國際建築大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新加坡總統設計獎的金牛山福道就是山地類“福道”在生態微創建設方面的範本。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的專家表示,山地類“福道”在福州完成了從1.0到4.0版的升級。1.0版是最原始的登山步道,舒適性較差,設施不全。
2.0版是2015年開放的金雞山公園攬城棧道,主要爲橋梁。
3.0版是金牛山福道,它在全國首創全鋼結構桁架镂空設計,“Y”形單柱落地,橋面采用透光透雨的鋼格板,無障礙極緩坡道,沿途林蔭茂密,實現微創生態和舒適體驗的建設目標。
而飛鳳山休閑步道及正在建設的福山郊野公園屬于4.0版,爲混合式。其山體步道因地制宜,將路基式、橋梁式等多種設計結合。在每一次升級的版本中,新老步道都根據百姓和社會需求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從最初只有台階、普通照明的1.0版,到如今引入智慧公園理念,增加了體育健身、Wi-Fi上網、廣播預警、自動飲料販售機、圖書館等更加豐富實用的功能,滿足各類遊客的需求。
廣義福道 各項指標將細化
根據正在征詢意見的《福道規劃建設標准》,福道指既具有福建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增強市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城鎮綠道。福道的打造涉及住建、林業、交通、農業等多個部門。
福道由三大主要系統組成。首先是福道遊徑系統。該系統包括供市民步行、遊覽、慢跑、騎行、科普的道路系統,以及殘障人士的無障礙通道系統。
其次是福道綠化系統。指的是由綠化保護帶、隔離帶組成,融入海綿城市、景觀彈性設計手法,在遊徑系統兩側設置一定寬度的植物群落、自然水系和田野作物等,以生態維護、生産防護、景觀美化等爲主要功能的綠色基底。
最後是福道設施系統。指爲了滿足福道綜合功能和激活産業而設置的配套設施,包括管理設施、商業服務設施、遊憩與健身設施、科普教育設施、安全保障設施、智能化設施和人性化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及其他市政公用設施等。此外,福道還要配備標識和安全系統。
這份標准中,也初步制定了一些設計參數指標:城鎮路段福道的綠化保護帶不宜小于4米;承擔生物遷徙功能的福道單側綠化帶不宜小于20米;福道出入口和交通接駁處兩側15米範圍內植物種植應采取通透式;福道綠化宜保障遊徑及休憩場地有適度遮陰,夏季庇蔭面積宜大于遊憩活動場地的50%等。
因地制宜 建五大類型福道
根據《福道規劃建設標准》,各地在修建線性交通廊道時,可按照環境特征,分爲多種類型的福道。
結合山地景觀的福道。主要依托山地地形地貌森林景觀,通過對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營建、連接和管理,來維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展現地方特色山林景觀,打造健身、綠林主題,爲市民提供親近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
濱水景觀福道。主要依托水岸綠地景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要素,結合水系治理,兼顧生態、安全、經濟、景觀、文化等功能,串聯藍綠空間,打造濱水生態廊道。
曆史人文福道。主要依托人文自然景觀、曆史文化村鎮、遺存地、文物古迹、古街巷和曆史建築等進行建設。通過活化利用曆史人文區域,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帶動文旅産業。
社區通勤福道。主要是以通勤爲主要目的的騎行道,可以和市政道路的慢行系統相結合,並作爲社區間的連接小徑,打造成市民回家的最後一公裏路。
村莊田園福道。主要位于城鎮郊區地帶,主要依托林地、水體、河流和田野,爲市民提供親近大自然、體驗田園生活的綠色休閑空間。(記者 石磊磊 包華 文/圖)
【責任編輯:徐匆】
來源: 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