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剛孵化出來的小海鷗惬意地曬著太陽;
懸崖峭壁,一排排黑黝黝的海鸬鹚站崗放哨;
海面上空,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詩意畫卷
……
7月的“蛋坨子”,萬鳥齊鳴 沙鷗翔集。
每年春天起,數以萬計的候鳥,年複一年重複著一路風景,如約而至。在3.8公頃的蛋坨子“安營紮寨”、“添丁進口”。
一個“彈丸之地”緣何成爲了候鳥的天堂!?
“彈丸之地”:萬鳥集結
位于大連城山頭海濱地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蛋坨子”,地處東北亞候鳥遷徙的大通道上,是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黃嘴白鹭、海鸬鹚和遊隼等珍稀鳥類的重要繁殖地。
每當4、5月份,夏候鳥繁殖的季節,草叢中、岩縫間鳥蛋隨處可見,老百姓給起了一個特別形象的名字叫蛋坨子。大連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大永介紹,在這方“彈丸之地”,每年會有上萬只鳥類在此遷徙和繁殖。
美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跟隨保護區管理人員登上鳥島,山路陡峭,一路小心腳下兩側的鳥蛋和小鳥。沿坡至半山處一段平緩區,不時會發現兩側路邊的草叢內有很多鳥窩,鳥窩裏或是三三兩兩的鳥蛋,或是幾只剛孵出的小鳥。撥開草叢,一只黑尾鷗就蹲在小鳥旁邊,一動不動。“大的黑尾鷗,是鳥媽媽。”管理人員說,“見到有人來,鳥媽媽都會守候著小鳥,以防受到傷害。”
每年的4月中旬,鳥類就會陸續上島,築巢、求偶、産卵、孵化,教幼鳥遊泳、捕食、飛翔。4、5、6月,鳥類最集中,每年大約有5萬到10萬只候鳥遷徙這裏。7月,孵化出來的小鳥基本學會飛翔了。到了8月中上旬左右,這些小鳥就會跟著大鳥陸續飛離。
眼下,正是幼鳥們學習本領、積蓄體能的時節。天空上,黃嘴白鹭正在教幼鳥如何飛翔,如何借助風勢借力而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隊形正在排練中。
懸崖峭壁上,一排排黑黝黝的海鸬鹚,像一列列持槍警戒的哨兵一樣,整齊的排兵列陣,隨時關注著海面,守護著它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家園。
沙灘上,成千上萬新孵化出來的小海鷗,帶著毛茸茸的羽毛,呆萌的望著上空,爸爸和媽媽正言傳身教如何飛翔、遊泳和捕食。
好生態:引得“稀客”來
2014年-2019年間的春季幹旱少雨,加上黑尾鷗扒土踩踏,蛋坨子島上本就稀少的灌木基本死亡殆盡,而黃嘴白鹭必須築巢在灌木叢中,對築巢環境要求嚴格。一度,黃嘴白鹭因缺少營巢所用的巢材,很少光顧這裏。爲逐步恢複鳥類繁殖環境,保護區采取自然恢複爲主,人工修複爲輔的方式,參考原生植被情況,反複調研周邊海島生態環境,選擇了適合恢複蛋坨子灌木植被的樹種。花曲柳、小葉樸、小葉鼠李、腺毛茶藨子……管理人員對每一棵灌木都如數家珍。
蛋坨子山滑路陡,保護區職工甚至肩扛手擡向島上運送淡水,進行澆灌,並通過采集種子播撒的方式緩慢恢複原生植被狀況。生態修複初見成效,使鳥島黃嘴白鹭的生存環境逐步加速向正向演替,黃嘴白鹭又看見了適合它們營巢繁育的家園。在今年的觀測中,保護區明顯發現黃嘴白鹭數量增多,甚至在一個監控鏡頭內同時出現了8只黃嘴白鹭。海鸬鹚也由有觀測工作開始時的一二百只,增加到現在的六七百只。
“環環相扣”: 追溯“你從哪裏來”
在攀登東坨子間,同行的管理人員見到幼鳥,就會俯下身子,用布袋將其套上。先是用彈簧秤稱重,再用一個鋁環套在幼鳥的腿上,然後用鉗子將其夾緊,這是在爲這些候鳥做環志。環志是“鳥兒身份證”,可以掌握候鳥的分布和遷徙路線,對候鳥研究非常有價值。在此做環志後的候鳥,在其他地區出現,通過網站可以了解到該候鳥行經蛋坨子;同時,其他地區環志的候鳥,經過網上查詢,也可掌握這只候鳥從何而來。
工作人員說,早在2011年保護區就開始參與鳥類環志工作,共計環志鳥類785只,包括黑尾鷗、黃嘴白鹭、小白鹭,並不斷回收鳥類環志信息,收到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地區返回的照片,進一步驗證黃嘴白鹭遷徙路徑,得出黃嘴白鹭遷徙路徑兩條。一條沿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經台灣海峽跨越台灣島直達菲律賓越冬,另一條經我國東南沿海經海南島直達越南越冬。
高科技:雲端守“候”
對候鳥的保護工作,創新與堅守同在。2018年以來,保護區將科技手段融入到傳統的管理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參與到黃渤海濕地水鳥同步監測項目,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和大數據采集,經過4年的數據積累,不斷摸清周邊水鳥的遷徙習性,爲我國研究濕地生態環境及水鳥遷徙規律提供科考的數據支撐。
同時,利用自然資源“調查雲”在保護區開展日常巡護,發現異常和遇到突發情況,可自動記錄采集地點、時間、人員等相關信息並上傳雲盤,隨時在雲平台上交流分享工作成果,共同守護這片鳥類生存棲息的樂園。
(文字: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金東淑 圖片: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