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排名,都僅供參考,既然可以參考,有人不禁感到迷惑:常住人口五百多萬的的彈丸小國,地方還沒有我們一個中等地級市大,咋就能辦出這麽牛逼哄哄的大學呢?
這種想法一是敝帚自珍,二是拜高踩低。
清華是很好,但它的神聖地位只有國人能懂,你跟外國人說我們中國最難考的大學就是清華,俺們村三四十年才能考上一個清華的學生,人家不會因此就認爲清華很厲害了。
相反,外國人也不會因爲新加坡的高中生考上新加坡top2,比中國高中生考上清華更容易,因此就認爲新加坡top2比清華垃圾。
排名固然不可全信,但國人這種自家娃好的自然偏見,也不見得更靠譜。
另一方面,新加坡雖然是東南亞國家,但東南亞並不意味著就是老撾、柬埔寨、越南,或者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不窮,也並不僅僅以旅遊業爲生。
我在這裏沒有歧視老、柬、越、泰、馬這些國家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有些人不僅封閉,而且目光短淺,而且不憚以幸災樂禍的心理去揣測那些所謂“蕞爾小國”人民的淒慘生活。
如果問題換做是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Top2大學,還會有人diss——“小小國家,能辦出什麽教育”之類的話?不就是欺負人家鬥嘴鬥不過皇皇十四億人口麽?
新加坡這個國家雖然在東南亞,可是人家並不差!
論經濟實力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論教育水平在全球數一數二,所以它的頂尖大學能跟清華叫板,我是一點兒都不奇怪。
人多確實好辦事,但可惜咱們國家的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現在只有人多勢衆,人滿爲患,人口負擔。
那些無腦吹捧清華的,人家不見得會給你記上一功,然後來個破格錄取。
而那些貶低新加坡top2的,人家也不會因此損失一大波擠破頭都要過去念書的大陸985高分選手。
反倒是清華學子和新加坡top2的學子高調聯個誼,官宣一下友好的國際關系,台下最後一排的舔狗們一無所有,啥也不是。
所以,何必看輕人家新加坡的好大學呢?如果我是你,一定夾緊尾巴做人,定不高聲亂吠。
相比清華大學,我認爲新加坡top2好就好在它的國際氛圍、教育理念和教學環境。
01.好大學的“氛圍感”
既然都是關注度極高的大學,別的先不扯,起碼先要有好大學的“氛圍感”,您說是吧?
就像網紅帥哥美女們,有人因爲純欲火了,有人因爲破碎感封神,有人風情萬種,有人酷炫狂拽。
在這個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才華顔值神馬的都是浮雲。
你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超級巨星,就算他會十八般武藝,鋼琴小提琴口琴胡琴馬頭琴拉得世界第一,只要離婚塌房的消息一放出來,那層“氛圍感”消失了,照樣能讓你翻臉罵得狗血噴頭,祖墳冒青煙。
而好大學的“氛圍感”是什麽呢?
清華在國人心中“神聖不可侵犯”,但這種氛圍感大有一種滿清遺老的陳舊氣息,它的一切都被捆綁著家國情懷的意義和壓力。
這就好比我們父母愛孩子那樣,雖然把整個家裏最好的東西都緊著你用,但同時希望你成龍成鳳,關于你的未來都被各種“百年大計”安排得死死的。
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使你每門功課都考了一百分,在家裏所有的兄弟姊妹中表現得最棒,但你能說自己真的是優秀的麽?甚至你的身心是健全自由、獨立向上的麽?
所以我認爲,清華不像是一所大學,更像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像曆史,像政治,甚至越來越像階級頭銜,但就是不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反觀新加坡top2,馬六甲海峽南來北往的商船賦予其“自由開拓”的精神,新加坡港容納下的華人、馬來人和歐美人增添其“包容並取”的氛圍。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不用像清華一樣承載“大國重器”的重擔,它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安安心心在一個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事業中耕耘即可。
不過歸根結底,學校之間氛圍感的差異,還是因爲國家物質生活富足與否。
只有當我們國家物質條件的下限真的達到新加坡這種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清華的學生也不用再以勤奮著稱了。
他們也可以像新加坡top2的大學生一樣,即使追求個人主義的理想,不必鑽營,不被捆綁,大膽撕下僞道學家們對其“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標簽評價,也未爲不可。
清華和新加坡top2都是好大學,但在他們之間“氛圍感”的差異逐漸消弭之前,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還要走很長的路。
我們還會看到龐大的留學生群體湧向國外,也許是英美,也許是新加坡、澳洲,而吸引他們的,正是那層無法定量但肉眼可見的“氛圍感”。
02.好大學的“教育理念”
我們不是沒有好苗子,是至今沒有好的“教育理念”,好苗子在大學裏太孤獨。
老師們習慣了用一套標准去雕刻學生,不管是在清華還是在雙非,念大學的目的總結下來就是兩條——“爲小家”或“爲大家”。
這樣的教育目的本也沒錯,我們人活在世上總該要擔負些責任的。
但問題就出在這種教育結果和教育理念相比是虛僞的,既不個人主義,也不集體主義,而是披著集體主義外衣之下的個人主義。
最後培養出來的人才,就好比白天是深閨裏熟讀女則的大家閨秀,夜晚是青樓上高呼愛郎的放蕩妓女。
其實分開來看,大家閨秀與青樓妓女又有何高低之分呢?有分別的只是人的偏見,而不是人身上的本質。
就拿清華的學生社團來說,像中國所有的大學社團一樣,有指導老師,有部長主席,五花八門的社團主題看起來花團錦簇似的,但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千條萬例遵循一個宏大主題。
相比之下,新加坡top2的學生社團更像是一個club,以成員爲中心而非以領導爲中心。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今天聊文學,明天談音樂,不一定要多麽關乎主旋律的宣傳。
新加坡top2以市場主義的原則將自己定位爲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之上,學生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實現智識和人格的雙向成長,而不必因爲要成爲國家棟梁所以湮沒了自己。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即使一個學生平庸,也不會失去真實的力量,他們對自身的認同和自信是有緣由的。而這個緣由的關鍵,就在于大學的教育理念是包容的,平等的,尊重的。
03.“國際化”的教學環境
在國內,清華是很厲害,最好的老師、最多的經費、最高的出鏡率,即使是深山裏邊沒上過學的爺爺奶奶們,也會對他們的孫輩說一句——“以後要努力讀大學、考清華哦”。
但就是這樣幾乎舉全國之力、受到全國頂禮膜拜的頂尖學府,在國際上並不是最出類拔萃的,它的國家標簽所帶來的影響力遠大于它的學校實力,而且它最近四五十年間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附在國家發展之上。
清華更像是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長子,他的使命是繼承家業,而不是獨立創業,因此他對國際化的要求並不高,師資隊伍國際占比也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跟國情也有關系,我們國家的核心目標還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階段,但新加坡已經能做到將教育經費提升到全國各項支出的第二位了。
辦教育是要花錢的,聘請國際頂尖的學者任教更是要燒錢的,清華在國內的高校之間相比或許是很有錢了,但跟新加坡top2相比還是遠遠不夠。
所以那些說人家花錢買排名的,錢就是一種很實在的資本啊!
教育固然應該是非盈利的,但也不是做慈善。
何況關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教育水平只是一種症候性的解讀,而不是深藏在背後的經營邏輯。
我前面說“氛圍感”會吸引留學生們去新加坡的top2,而這層“氛圍感”的源頭其實就是“國際化”的教學環境,也即高比例的國際師資和國際生源。
大家不要一談論國際化就覺得是在崇洋媚外,這種認識是很膚淺的。
我們的民族自尊心並不應該建立在過去,而是應該建立在未來,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大學的國際化也是主流。
那些花大價錢去新加坡top2留學的985高材生,他們不是傻子,錢多得沒處花,而是說“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其實就是留學消費一個最重要的痛點。
04.建議
清華是好大學,新加坡top2同樣也是好大學,這個事實不會因爲任何人的看法而發生改變。
但它們的學校定位是不同的,前者內斂刻苦,後者恣意豪爽;
它們的學校特質是不同的,前者深沉,後者寬廣;
它們的發展階段也是不同的,前者厚積,後者薄發。
如果你的本科背景在大陸已經很優秀了,在經濟條件充裕的情況下,能去新加坡的頂尖大學感受一下國際風氣,對將來的眼界和職業發展一定是長期有作用的。
如果你的本科背景不是很好,經濟條件也不足以支撐你的留學生活,那就先在國內考研,能考上清華對你來說也是最佳的結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