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祺
“夫戰,勇氣也。”戰爭是物質的比拼,更是精神的較量。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裏,有堅定政治信念的我人民軍隊,浴血奮戰、所向披靡,指揮員身先士卒,共産黨員沖鋒在前,士兵們舍生忘死,戰力驚人、威震敵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橫掃千軍如卷席,創造了人類曆史前所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史詩。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面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頭號軍事強國的威脅,裝備簡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敢打敢拼,把它從鴨綠江邊打回了三八線,擁有陸海空絕對優勢的敵軍丟盔卸甲、狼狽不堪;讓全世界瞠目結舌、驚歎不已!戰後的麥克阿瑟直言:“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留下名言:“不要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爲軍事家的一條禁忌!”然而,新生的志願軍空軍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也讓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上將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間已成爲世界空軍強國。”美軍遠東空軍參謀長艾爾金曾說,在朝鮮的美軍司令官眼裏,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保障不至中斷是一個“謎”。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感歎:“共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奇迹。”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骁勇善戰的中國軍隊具有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氣概,被對手敬畏地稱爲不可思議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一位美國軍事理論家認爲:“對于中國的軍隊,我們或許是永遠摸不透的。但是我們知道,評估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是要用它的裝備、它現有的戰鬥力,加上若幹謎。”上世紀2次世界大戰中的各國軍隊,均是在飛機大炮的比拼中決定勝負的,這似乎沒有太大的懸念和過多的意外;成王敗寇,贏者通吃。如此看來,只有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才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地深刻地體會到,當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創造了何等的人間奇迹!
二、從世界戰爭中打出來的一流軍隊有哪幾支?
1. 世界諸軍誰是一流?
1803~1815年的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軍隊和火炮技術的飛速發展。其間,法軍多次擊敗普魯士軍隊。戰爭結束後,普魯士王國進行軍事改革,由于曆來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素有尚武敬業、循規蹈矩、嚴謹認真的民族精神,再加以嚴格訓練和軍事傳統教育,顯著提高了官兵的業務素質,大大增強了戰鬥力,成就了一支善于打仗的軍隊。後來的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普魯士軍都是以少勝多、凱旋而歸。1871年,以普魯士王國爲主體的德意志帝國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更顯示了德軍素質的優良,開戰三年,英法損失兵力400萬人,而德軍僅損失160萬人。二戰初,蘇聯作戰飛機、坦克的數量世界第一;當時蘇軍在西部邊境有近300萬之衆,在應對德軍入侵的主要方向上的西南方面軍,其坦克的數量是對面德軍的5.9倍,作戰飛機是德軍的1.4倍,火炮和迫擊炮是德軍的1.4倍,兵力是德軍的1.3倍。由于斯大林的誤判和德軍的突然襲擊,蘇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西南方面軍也慘遭圍殲。開戰後僅半年,蘇軍損失800萬人,至少280萬人被俘 (蘇德戰爭蘇軍總共被俘362萬人。德國統計蘇聯戰俘是576萬人,但包括一些非軍人)。德軍同期傷亡、失蹤85萬人。【徐焰:蘇聯的1941年的失敗和1991年的解體,《百年潮》2001年第5期】然而,同樣是這支蘇軍,在對日軍作戰時,卻贏得很輕松。哈桑湖、諾門罕2場戰役,日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贏得先機,因此占了先發制人的便宜。蘇軍奮起反擊,使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慘遭失敗。哈桑湖戰役,蘇軍以2萬余人配合200多輛坦克,發起反攻;面對蘇軍坦克這樣橫沖直撞的鋼鐵怪獸,日軍騎兵揮舞馬刀蜂擁而至、迎頭而上,結果被碾壓成餅。日士兵們揣著炸藥包、端著燃燒瓶,往蘇軍坦克底下撲,也都被機槍掃倒。最終以日軍遺屍3000多具、全線敗退而收場。諾門罕戰役,日軍兵力優于蘇軍,火炮數量雙方相當,飛機數量則蘇軍占優,但性能略差。此戰日軍敗得更慘,損失嚴重。關東軍爲了粉飾失敗,戰報大縮水。戰後,日軍第6軍軍醫部公布,其戰死7696人、戰傷8647人、生死不明1021人,總損耗17364人。1966年10月12日,靖國神社舉行“諾門罕事件戰沒者慰靈祭”,公布的戰死人數爲18000人。多位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評論,五味川純平在著作《諾門罕》中指出,“死者人數增加了1萬人;對熱衷于打了敗仗就又遮又蓋企圖掩人耳目的軍政當局來說,有必要把數字過小發表,但是對靖國神社來說,卻完全沒有必要把數字過大發表。”日本老兵松本草平在回憶錄中說,“戰死者卻突然增加了l萬人,這是怎麽回事?原因不外乎有兩個:說得嚴厲一些叫故意隱瞞,說得寬容一些叫統計不全。”蘇聯解體後,一些新數據資料也印證了靖國神社公布的戰死人數,實際的結果應該是:日軍傷亡約4.48萬人,蘇軍傷亡約2.39萬。另外,1945年的遠東戰役,蘇軍集結了150萬人,實際進入東北不足百萬,共殲滅日軍67.7萬人,蘇軍僅傷亡3.2萬人。大日本皇軍潰不成軍、慘不忍睹!
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從1941年12月起,美英等國在東南亞一敗塗地;數月之內,日軍取得了斃傷俘美、英、荷等盟軍官兵約30萬人的戰績。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兵力占絕對優勢、並得到強大海空軍支援,進攻太平洋海島上孤軍困守的日軍;後者主要憑借坑道、天然岩洞和山地反斜面陣地,盡力削弱美軍的火力優勢,並積極開展近戰、夜戰,組織小部隊頻繁實施猛烈反擊,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美軍打得異常艱苦,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傷亡,許多士兵心生恐懼。最後,美國人只有動用原子彈解決問題。然而,在盟軍開辟的第二戰場,美軍在大規模空中支援和強大火炮支持下,以強大兵力橫掃歐洲,輕松地打敗了訓練有素、技藝高超的德國軍隊。如此看來,這一場場戰事就像遊戲:“石頭、剪刀、布”——“一物降一物”。有人戲稱,德軍克蘇軍,蘇軍克日軍,日軍克美軍,美軍克德軍;整個就是相生相克的連環套。這看起來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此等戲言並不是曆史的完整面貌,只是人們手中的“哈哈鏡”。
尚武善戰是德國軍人的傳統,由于管理嚴格、訓練有素,德國軍人有良好的軍事素質和堅強意志,戰力超強。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大軍種中,創造奇迹的頂級王牌幾乎都是德國人。以陸戰之王的坦克戰爲例,排名第一是奧托·卡爾尤斯,擊毀坦克178輛,第二名約翰尼斯・鮑爾特,擊毀139輛;第三名米切爾・魏特曼,擊毀138輛;第四名沃爾特・倫道夫,擊毀106輛;第五名阿爾伯特・科舍爾,擊毀100輛。僅這5個王牌坦克手就擊毀盟軍坦克661輛,超過了二戰中一個裝甲軍的裝備。而德國俯沖轟炸機飛行員漢斯·烏爾裏希·魯德爾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戰績,共摧毀了519輛蘇聯坦克、150余門火炮、800余輛軍車。德國空軍殲擊機飛行員的戰績更加輝煌:空中之王——埃裏希·哈特曼少校曾經擊落盟軍飛機352架;德國空軍擊落敵機100架以上的頭等王牌飛行員有107人。其後是,日本空軍頭號王牌西澤廣義擊落87架;蘇聯空軍頭號王牌伊凡·尼·闊日杜布擊落62架。德國海軍頂級王牌潛艇艇長奧托·克裏施瑪爾(又譯奧托·克雷齊默爾)少校,擊沉盟軍47艘運輸船(共計274386噸);另一個王牌潛艇艇長沃夫岡·魯斯上校,擊沉盟國運輸船47艘(共計225756噸)。各國專家對二戰中德國軍人的戰鬥素養都評價很高。美國軍事專家特雷弗·杜普伊對德、英、美的軍隊在北非、意大利、西北歐戰場的表現進行了系統比較,一個德國師對比一個盟軍師的話,德軍部隊擁有20%至30%的戰鬥優勢。二戰中,德國國防軍軍官的整體軍事素養同樣也令人驚歎,其足智多謀、骁勇善戰,曾創造了一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只是他們綁上了德國法西斯的戰車,由于是助纣爲虐、逆潮流而動,終因失道寡助,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年,德軍采用“天上飛機俯沖,地面坦克隆隆”的機械化閃電戰,打敗了訓練有素的法軍、英軍,擊潰了數量龐大的蘇軍;但對美軍來說,卻正中下懷;美軍憑借著豐富的物質資源、先進裝備,最適合打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中國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這樣評論:“‘二戰’中,德軍對美軍毫不服氣,因爲美軍戰術非常簡單,就是一線平推,火力准備,火力覆蓋,把對方完全摧毀,然後軍隊占領,很少有被稱爲作戰藝術的精彩軍事行動。正是憑借這一點,它打敗了作戰藝術高超的德國人。”確實,如果戰爭打成空中一層火網罩下來,地面一道火牆推過去,什麽單兵素質,什麽戰略戰術,什麽運籌帷幄都無用。但只有美國才能打這樣的戰爭,可以說,美軍的勝利過于依賴絕對的物質資源優勢。另外,再看看當年的日軍,它是世界上最瘋狂、殘暴的軍隊,也是一支戰鬥力奇強的部隊。日軍以武士道的不畏死爲傲,訓練嚴酷,槍法特好,日步兵每年訓練用子彈1800發,通常每個中隊(連)優秀射手占1/3左右;其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拼刺刀。實際上,若美、英、蘇、德軍與日軍進行單兵對抗,均不是其對手。但成建制的大部隊較量,日本軍隊的弱點就暴露無遺:裝備落後,高層軍官因循守舊、固執死板、指揮無能。最終它被蘇聯軍隊橫掃,被現代化裝備的美軍全面碾壓。因此,在二戰中,日軍只能算二流軍隊,與英軍、法軍等歸一類。由此可見,當年真正有強大實力的一流軍隊,當屬美軍、蘇軍和德軍。
2. 德軍“閃擊戰”與美軍空地協同作戰
二戰初期,從兵力、裝備來看,德國並沒有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的條件;它所取得的巨大勝利,是靠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優秀的部隊素質優勢。德軍武器平台比不上法國,更比不過蘇聯;然而,當德軍以“閃擊戰”開打時,17天滅亡波蘭,15 天擊敗英法聯軍,3個星期便迫使法國投降;其後半年內德軍就圍殲了戰前蘇軍總數的50%以上,僅俘虜就有280多萬。軍事專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60場戰鬥的定量分析表明,在同等裝備的情況下,德國士兵的相對戰鬥效率是蘇軍士兵的2.5倍,是美英士兵的1.2倍。同樣,與美、英、法等國的軍官相比,德國軍官的指揮技藝和戰略、戰術的創新更勝一籌。從德國軍事家老毛奇時代開始,就要求各級指揮官應養成一種習慣,只告訴部下該做什麽,而不管他們怎樣做;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敢于負責,增強其責任感。毛奇元帥還是德國總參謀部體制的奠基人,而高素質的參謀軍官團是精英群體,也是德國軍隊的品牌,世界聞名,並出了許多名將。德軍參謀人員和軍士的軍事技能、訓練素質非常之高,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比任何敵手都豐富;其戰鬥力超強,而獨占鳌頭。早年,法國駐德國武官斯多菲爾曾評價:“受過嚴格教育,具有嚴明紀律的德國人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他們崇尚勤勞、勇敢的獻身精神,他們爲了振興自己的民族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恪盡職守成了他們的天職。”希特勒就是充分利用了德國軍人的嚴謹、執著、有榮譽感的特點,要求他們宣誓效忠“元首”;這也造成了一些德國軍人死心塌地地追隨納粹。因此,即便是戰爭後期,面對東、西兩線作戰,許多缺乏補給的德軍依然精神狂熱,保持頑強的戰鬥力;面對數倍于已的敵軍,仍敢挺身應戰,給盟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美軍剛開始參戰時,給人的印象是素質低劣、缺乏經驗,管理松散、士氣不高;他們一向對久經戰陣的英軍敬仰有加。而英軍與美軍相同的是,其戰場的勝利,過于依賴物質資源;他們的戰鬥意志不強,許多官兵以保命爲重。1942年2月初,日軍攻占了馬來西亞後,打到了英國所謂“不可攻破的堡壘”新加坡,此時幾萬日軍已精疲力竭、彈盡糧絕。日軍身處在困境,卻敢拼死一搏,反而向英軍發出了勸降書。然而,精神崩潰、畏敵如虎的英聯邦軍隊,自中將司令以下前後共有13萬英國、印度、澳大利亞聯軍向處于劣勢的日軍繳械投降,一共交出740門火炮、1萬輛汽車和大批槍支彈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二戰期間,美軍有100余萬人患有戰鬥緊張症,其中45余萬人因患精神疾病退伍,占美軍因傷病而退伍人員總數的40%。1942年美軍剛沖上戰場沒幾個月,就遭到狡詐凶悍的德國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在卡塞林山口猛烈的襲擊,美第2軍傷亡5000多人;其士氣低落、萎靡不振。然而,好戰尚武、治軍嚴格的巴頓將軍接任該軍軍長之後,立即以鐵的手腕整頓軍紀,激發鬥志,增強了戰鬥力,在後來的蓋塔爾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德軍。強將手下無弱兵,在巴頓領導下的那些自卑自憐、爲人所看不起的美軍卻能振奮精神,一鳴驚人;這不僅增強了巴頓個人的威名,更重要的是替美軍贏得了尊重和自信。無論同盟國和敵方,對于美軍的戰鬥力也開始刮目相看。巴頓將軍在指揮決策上的魄力、膽略,展現了多謀善斷的軍事素養和非常自信的個性;但這只是骁勇善戰的巴頓一枝獨秀的表演,美軍在二戰的勝利並不總是那麽好看。
總的來說,美國陸軍的表現較爲平均,只是少數王牌部隊較爲出色。在夜間,美軍步兵的作戰能力較差,常在德軍襲擊中陷入混亂、潰敗;在沒有坦克或坦克殲擊車支援的情況下,哪怕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其防線也往往是不牢靠的。美軍的進攻戰術通常很簡單,用強大的空、地火力掃平一切,再由步兵加以攻占。但是,若攤上一位平庸的指揮官,即使有較大優勢的兵力和火力,也會打得很難看。例如,美國將軍盧卡斯缺乏果斷、勇敢的膽略和魄力,曾導致重大失利。1944年1月22日午夜,他率3.6萬名盟軍士兵,攜帶坦克、大炮在安齊奧地區順利登陸,守護海灘的少量德軍大都當了俘虜。這是一場出敵不意的奇襲戰,盟軍本應乘勝推進,直逼羅馬。但盧卡斯優柔寡斷,過分謹慎小心,只是固守灘頭,等待後續部隊。德軍立即抓住機會,調集部隊,大舉反撲,並出動大批飛機狂轟濫炸,盟軍一度險些被德軍趕下海。美軍苦戰1個月,才打破了包圍。安齊奧戰役,盟軍傷亡4.3萬人,消滅德軍2余萬人,俘虜約1萬人。因此,盧卡斯被解職。當年,西線盟軍面對德國齊格菲防線,第12集團軍群司令布雷德利准備采用大規模的炮擊和轟炸,以“壓路機碾壓的方式”開辟道路,最後摧毀亞琛以東地區的德軍防線。當時,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美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根本無法作戰;只是因爲要等適合空軍出動的晴朗天氣,進攻延誤了5天。1944年11月16日,攻勢終于展開,美、英2500架轟炸機飛臨德軍陣地,共投下近萬噸的高爆炸彈,這是一次既准確又猛烈的、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戰術轟炸行動。然而,德軍憑借著堅固的堡壘工事頑強抵抗,美軍經過1個月的血戰,付出了慘重傷亡,才攻入德國境內不過8英裏。
精于算計、善于投機的美英政治領導人,趁德軍的精銳已大部損耗在東線蘇德戰場,其士氣低落、裝備短缺的時機,開辟了“第二戰場”,企圖坐收漁人之利,以最小的代價,收獲最大的戰果。巴頓將軍借助于天時地利之便,上演了一場長驅直入、勢如破竹的好戲。在橫掃法蘭西平原時期,巴頓“漠視”側翼的安全,是因爲有強大的航空兵掩護。通常,配屬巴頓的第19戰術空軍通過無線電,與第3集團軍的各裝甲部隊保持密切協作,通過持續地護航,防止敵機空襲,並摧毀前方的敵火力點、炮兵陣地、防禦工事等,並轟炸敵後方的公路、鐵路線和交通樞紐,這給巴頓的作戰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例如,空軍曾配合第3集團軍清除了“法萊斯”大口袋中包圍的5.7萬德軍。第19戰術空軍一天就摧毀了德軍近500輛機動車輛,迫使他們投降;一位德軍官說:“所有的道路都被你們轟炸、掃射,造成了嚴重的混亂和交通堵塞;我們大部分的油罐和汽油也都被炸毀了,所以再打下去是沒有意義的。”到了1944年8月下旬,在美軍戰術空軍的打擊下,法國已經找不到德國空軍戰機的影子了。然而,從諾曼底一路狂奔640千米而來的美軍第3集團軍,卻在洛林地區戛然而止;巴頓的進攻精神過猶不及,他執著于突破齊格菲防線、沖向萊茵河,甚至完全不顧可能發生的危險。當時,美軍偵察兵已發現了德軍的進攻迹象,巴頓卻選擇“視而不見”,也沒有將這份情報發給相關的第4裝甲師B戰鬥群;如果不是裝甲兵們作戰頑強及援軍及時趕到,那麽B戰鬥群必然在突然襲擊中損失慘重。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巴頓的這種過分自信顯得毫無來由;他終于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新任德軍G集團軍群司令赫爾曼·巴爾克將軍。
德軍部隊人才濟濟、猛將如雲,果敢堅定、有勇有謀的巴爾克就是其中最傑出將領之一,他是從東線戰場開始建立了赫赫威名。曾任美軍第7集團軍後備司令部參謀長的紮貝基上校,2008年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雜志發表關于巴爾克的文章:“在(1942年末)短短的三個星期裏,他那孤零零的(第11)裝甲師實際上摧毀了整個蘇軍第5坦克集團軍。他取勝的概率低得令人難以置信:蘇軍在局部戰場上擁有7比1的坦克優勢,11比1的步兵和20比1的火炮優勢……其後幾個月裏,他的裝甲師取得過擊毀敵軍坦克高達千輛的驚人戰績。巴爾克因這一戰績及其他戰功,成爲整個戰爭中僅有的27名獲得鑽石騎士勳章的軍官之一;……後人將其與隆美爾並稱爲最優秀的裝甲師長”。在巴爾克的帶領下,第11裝甲師成爲東線德軍戰鬥力最強的裝甲師。在1942年5月16日接手該師之後的2個月作戰中,巴爾克所部取得了擊毀蘇軍坦克501輛的戰績;並在蘇希尼奇防禦戰中創下過“單日擊毀91輛敵軍坦克”的驚人記錄。巴爾克在戰時多次以小搏大、以少勝多,取得過無人匹敵的戰場紀錄。作爲師級指揮官的他總是一馬當先,率部猛沖猛打,機動靈活,總能出其不意地予敵以毀滅性打擊;作爲軍級、集團軍級指揮官,他能迅速評估局勢和做出決斷,即便在不利態勢下也能鎮定自若地扭轉頹勢;作爲集團軍群指揮官,他頗能顧全大局,善于戰術創新,曾以數量、裝備均處明顯劣勢的疲弱之兵,令美軍第一名將巴頓“黯然失色”。
從1942年5月的師長到1944年9月21日的集團軍群指揮官,巴爾克只用了2年多一點的時間。他接手駐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的G集團軍群後,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本想放棄梅斯要塞,但巴爾克不同意;他認爲,應當充分地利用堅固的要塞堡壘工事,以掩護自己,抵禦火力強大的美軍,讓其在攻打堡壘工事的艱難作戰中得到最大消耗;並爲齊格菲防線的加強、鞏固,爭取更多的時間。巴爾克深知手中部隊多是戰力較差的二三流隊伍,一些是挂“國民”之名的、由各種人員臨時拼湊的部隊;因此較多存在士氣不高、裝備低劣等問題。巴爾克在防守策略和戰術上大下工夫,采用東線的彈性防禦策略:前沿部署少量警戒部隊,加強防禦工事和支撐點之間的連接;精心選擇反斜面的火炮陣地,在有效保護自己的同時,使美軍在任何突破點都將遭到猛烈地炮擊。爲對付高度機械化美軍的長驅直入,他組織了輕傷病員布雷小分隊,在美軍進攻路線布下各種真假雷場,並對美軍形成了有效遏制。巴爾克還采取“防守中反擊”、“後撤中伏擊”的戰術,在頑強抵抗中,輔以不間斷的、靈活多變的小規模出擊,以阻滯、擾亂敵軍,使對方猜不透德軍的意圖和實力。爲了保證防線被突破後盡快發起反攻,巴爾克要求每個師都必須留1個團(至少擁有1個突擊炮連、1個反坦克連)作預備隊。但他的裝甲預備隊第11、第21裝甲師只有少量坦克和突擊炮,整個G集團軍群共13.6萬人。而美軍第3、第7集團軍和法軍第1集團軍共有60多萬人;其坦克、火炮、飛機等裝備占壓倒性優勢。11月8日拂曉,巴頓發起了撲向萊茵河的強大攻勢,42個炮兵營發射的2.2萬發炮彈令德軍前沿變成一片火海。巴爾克充分利用多日豪雨的泥濘和一些雷場的遲滯作用,組織第11裝甲師等發起局部反擊,其第111擲彈兵團在10輛坦克支援下向美軍第26步兵師發起突襲,一口吃掉了1個團,打得美軍焦頭爛額。當美軍對梅斯即將形成了合圍之勢時,巴爾克當機立斷,留下第462國民擲彈兵師堅守梅斯,將第1集團軍的其他部隊迅速撤至新防線。美第20軍攻克梅斯後與第12軍一起繼續向東進攻,但在巴爾克所部(尤其是第21裝甲師)卓有成效的阻擊下,美軍始終無法幹淨利落地突破和穿插。巴頓開戰前曾放言3日內進抵萊茵河,但過去了25天,直到12月3日才抵達齊格菲防線,此時德軍已在防線後嚴陣以待。巴爾克戰後評價:“巴頓當時的策略是沿著100公裏寬的正面齊頭並進,雖然很清楚巴爾克的3個裝甲師分別只剩下13輛、7輛和4輛坦克,而且德軍的每個營要防禦6公裏寬的正面,但他還是堅持把自己的3個裝甲師分散配屬給步兵師,而不是組成裝甲鐵拳一舉突破。”他還調侃道:“巴頓正在幫我們,他又沒能好好利用他的成功。”看來,這個被西方軍界贊譽有加的美國“戰神”,在巴爾克無情地“折磨”下,一時亂了方寸,連常用的招數都“忘”了!由此可見,巴頓對詭計多端的巴爾克十分忌憚。
二戰中,美軍通常具有絕對物質優勢,並注重組織和後勤,善于發揮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從1940年到1945年,美國陸軍從官兵總數24.3萬人,擴充到1000多萬人,並將數百萬軍隊及大量裝備越過重洋送到歐洲大陸戰場,對敵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可以說,美軍的勝利是科學組織、規範管理的勝利,這體現了美國強大國力、軍力的氣勢。另外,火力制勝,這是二戰美軍總結的萬能經驗;美國人打的是富人的戰爭,似乎無窮無盡的物質資源,可以橫掃一切!美軍對德軍優勢最大的兵種是航空兵,空地協同小組召喚而來的戰鬥機,幾乎成了美軍對德國陸軍的“殺手锏”。美軍戰機在上空四處遊獵,對德軍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爲了躲避空襲,士兵和坦克只能四處躲藏,士氣遭嚴重打擊,無法組織進攻。德軍在鐵路或公路上的行軍縱隊,美軍戰鬥機擊毀坦克的概率會提升,對戰鬥室敞開的自行火炮、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裝甲偵察車與牽引式火炮來說,更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德軍脆弱的後勤車隊更是在劫難逃。德軍梅林津少將對此評價道“顯而易見,在美軍戰術航空兵的威脅之下,我軍根本無從發揮坦克的優勢。坦克戰的常規原則,在西線根本不管用”。20世紀80年代,美國陸軍對第4裝甲師的戰例進行了研究,認爲在南錫與阿拉庫爾的戰鬥,美軍第4裝甲師與第19戰術航空軍的協同,堪稱“空地一體戰”的雛形。美軍卓有成效的空地協同作戰,擊敗了德軍倚重裝甲突擊的“閃擊戰”。德軍名將曼陀菲爾曾報告:“我軍缺乏空中掩護,官兵損失慘重,坦克的損失爲甚。”然而,戰後調查及研究表明,當時的戰術航空兵發射火箭彈或投擲炸彈的命中率極低,根本不足以擊中坦克大小的目標,要擊中在田野上機動的坦克,就更困難了。德軍總是將美軍恐怖的火力打擊能力,歸于鋪天蓋地的戰鬥機;實際上,它們只是嚴重地影響了德軍的士氣。其實,美軍野戰炮兵才是對德軍威脅最大的“死神鐮刀”。
美軍野戰炮兵的總體技術裝備水平、彈藥儲備量、指揮與調度、戰術、兵員作戰水平、炮兵觀察員素養、與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都要高于德軍炮兵。無論是進攻中的炮火准備,還是防禦中的攔阻射擊,或是壓制德軍炮兵的反炮兵火力,美軍野戰炮兵的表現都堪稱完美,將炮兵“戰爭之神”的美譽體現得淋漓盡致。美軍常常僅以野戰炮兵的火力攔阻,就粉碎了德軍坦克與步兵的協同進攻。即使密集的彈幕沒有擊中德軍坦克,也能阻止德軍步兵的跟進,使未傷坦克不敢獨自冒進。當年德軍多次依托堡壘要塞,憑借堅固工事頑強防守,給蘇軍以重大殺傷。後來,德軍更加堅固的“銅牆鐵壁”,卻被美軍輕易地逐一粉碎。1944年9月,美軍第90步兵師進攻哈肯博格要塞時,第357步兵團受到要塞炮火壓制,而美軍從坦克殲擊車到203毫米、240毫米榴彈炮,均啃不動要塞厚實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美軍搬出了“大殺器”——M12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該自行火炮由M4(早期爲M3)中型坦克底盤和M1918M1型155毫米加農榴彈炮結合而成,這種長身管重炮抵近射擊,具有很強的穿透摧毀力。當晚,借助夜色掩護,它們推進到距離目標不足2000碼的位置;第2天早晨,M12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用直瞄火力摧毀了要塞的堅固防禦牆,掃清了最大的障礙後,進攻順利進行。12月,第7集團軍下屬的第15軍進攻比徹及其附近的馬奇諾防線要塞;203毫米和24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炮彈竟然被施克爾斯克要塞的牆壁“彈開”了。也是無堅不摧的M12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抵近瞄准要塞外牆開火,擊穿了其堅硬外殼;美軍憑借著強大火力,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3. 透過迷霧看蘇軍陸軍實際戰力及相關比較
過去蘇聯不公布本國戰時傷亡數字,各國研究人員往往直接引用德國方面公布的戰果,但其中有不少誇張之處;一些西方媒體也添油加醋,大肆渲染,制造了許多故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公布了曆史檔案,蘇軍在一些戰役中的實際損失非常慘重,卻沒有像德國宣傳的那麽嚴重;許多歪曲的事實、虛構的故事也被戳穿。在二戰中,各交戰國出于政治宣傳、軍事欺騙等目的,常有誇大其辭的戰報。例如,著名軍史學家富勒在其著作中曾說:“對交戰各方來說,壓低自身兵力和誇大敵方兵力都是家常便飯,因爲這可以讓勝利顯得更加輝煌,失敗顯得情有可原。……至于傷亡,幾乎所有官方數字都一律經過‘修飾’。”他還舉例,英國空軍曾公布的戰報顯示,1940年8月15日~9月27日,共擊落德國軍機936架;而德軍公布,此段時間內被擊落230架。戰後查實,實際擊落的德國軍機爲371架。【J.F.C.富勒著;胡毅秉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戰略與戰術,台海出版社,2018.07,第4頁】可見,雙方都分別有誇大戰果或掩蓋損失的行爲;只是英國人特別敢吹。艾森豪威爾曾在自傳中回憶:“在這次‘阿登之戰’中,雙方損失都很大。據前線司令官估計,到1月16日爲止的一個月中,敵人遭到十二萬人的嚴重傷亡。戰爭結束後,有些德軍司令官承認,損失大約九萬人,從這個數字看,我們的估計看來是相當准確的。”【(美)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著,艾森豪威爾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第420頁】。然而,德軍的實際損失爲10萬人;美軍高估了2萬人,而艾森豪威爾卻說:“我們的估計看來是相當准確的”。由此可見,美國人的標准也是非常寬松、相當有彈性的。另外,還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例子;二戰時的日本媒體,必須按照軍方放大的戰績進行報道,營造“皇軍勝利”的假象,以提升士氣。但日本軍隊這種自欺欺人之舉,有時也會弄巧成拙。爲了扭轉日軍的頹勢,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發起大規模空中攻勢“伊號作戰”,1943年4月7日到12日,在圖拉吉、瓜達爾卡納爾、新幾內亞海域和美軍展開激戰,炸沉美軍驅逐艦、護衛艦、油船各1艘,運輸船2艘,擊落飛機25架(日軍損失戰機60余架和一批精英飛行員)。但日軍飛行指揮官卻謊報戰果,聲稱炸沉美軍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25艘運輸船,擊落200架飛機,並摧毀了敵機場。山本信以爲真、大喜過望,于16日結束了攻勢;並決定到所羅門群島北部島嶼視察,以鼓舞士氣,准備再戰。結果,這個誇大的戰報,無意中將山本五十六送上了不歸路。1944年10月15日下午6點,“東京玫瑰”廣播電台突然播發驚人消息:“自10月12日以來,我大日本帝國陸海軍在台灣水域重創來犯的美軍機動部隊……擊沉美國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擊傷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其他艦艇13艘。”爲此,天皇頒發敕語,嘉獎聯合艦隊,全民放假1天,舉國歡慶;連希特勒和墨索裏尼也都來電祝賀。實際上,美軍只有2艘巡洋艦受了傷。這個荒謬的戰報是由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發給日軍大本營的,但也是其部下爲邀功而誇大申報的結果。日軍高層據此判斷:美軍已遭重創,需派出艦隊“掃蕩殘敵”。結果,導致日本海軍徹底崩潰的萊特灣海戰就這樣爆發了,日本海軍的謊言,爲自我了斷,釘上了最後一顆棺材釘!
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遭受巨大損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蘇聯大清洗期間,有3位元帥及司令員至師長共200多人,遭到逮捕或處決,中下級軍官的損失更是數以萬計;蘇軍因此失去了很多富有經驗的優秀指揮員,這大大地削弱了軍隊指揮和作戰能力。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聯坦克無疑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2.2萬輛對5千輛);並有不少T-34、KV-1等新型坦克,其性能遠遠優于德國當時最好的坦克;但蘇軍卻被打得潰不成軍。德國軍人的軍事素質、作戰技能大大超過蘇軍;1941年下半年的戰爭中,蘇軍不可彌補損失爲430萬人;德國及仆從軍傷亡、失蹤135萬人。由于蘇軍受過訓練的部隊大部損失,補充了大量新兵,戰鬥力明顯下降;進入1942年後,其戰鬥傷亡爲德軍的3倍。1943年,蘇軍發動了全面反攻,結果傷亡700多萬,相當于德軍的2倍半。在這段時間,蘇軍組織進攻的水平還比較低;而德軍官兵還多是有豐富經驗的老骨幹,經戰爭磨煉的戰鬥技能正處高峰。雖然,在關鍵的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傷亡慘重;但德軍的精銳也受到較大的損耗,而蘇聯人口比德國多一倍,德軍在消耗戰中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進入1944年,蘇軍在浴血鍛煉中積累了戰鬥經驗,作戰水平日益提高。8月下旬,蘇軍在羅馬尼亞進行的雅西一基什尼奧夫進攻戰役,一舉殲滅德軍16個師,擊斃15萬人,俘虜10萬人。蘇軍只陣亡1.3萬,負傷5.3萬,成爲總傷亡量大大少于德軍的首次戰役。昔日號稱世界上戰鬥素質最精良的德軍,由于兵員枯竭,部隊中老少參差且新兵衆多,軍事素質嚴重下降。而蘇軍經過不停地征戰,其戰鬥素質、作戰技巧日趨成熟,兵力、裝備和士氣均處優勢,以機械化兵團突擊迂回和各軍兵種協同的水平都大爲提高。德軍在1945年的4個多月對蘇作戰中,死亡高達110萬人,蘇軍陣亡、失蹤不過63萬。1945年1月12日,蘇軍在維斯瓦河沿線總攻,第1天便對德軍戰線實施了分割;第2天蘇軍投入坦克集團軍,在航空兵掩護下向德軍後方高速沖擊;德軍裝甲預備隊進行阻擊,卻遭到成千架蘇軍伊爾-2強擊機和坦克的聯合打擊,反擊在2天內便被粉碎。蘇軍大縱深進攻戰術娴熟,實現多點突破後,蘇軍各坦克軍繞開德軍堅固據點大膽向縱深挺進,留下步兵、炮兵部隊再包圍消滅。人們發現,蘇軍指揮官的指揮水准、坦克兵的技戰術能力、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意識和能力,與2年前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連過去擅長“閃擊戰”的德軍也有人認爲蘇軍高速機動戰的技巧已超過自己。1945年4月中旬,蘇軍發起柏林戰役,16天便攻克了法西斯巢穴,以陣亡8.1萬人、負傷28萬人的代價,擊斃德軍15萬人、俘虜48萬人(內含20萬傷兵)。攻克柏林時,蘇軍陸軍的作戰威力和戰術水平達到了高峰。1999年統一的德國政府經過詳細調查統計,公布:德國軍人戰時死亡485萬人,其中在東線戰場死亡381.7萬人。這說明,蘇軍是消滅德軍的主力軍。
縱觀二戰曆史,德、蘇、美3國的陸軍都很重視火炮和坦克的作用,都具備強大的火力。但德國陸軍在與蘇軍、美軍作戰時的感受,有較大的不同。在東線,德軍面對的是“大炮兵主義”的蘇軍;在進攻中,蘇軍炮兵往往無法及時跟進,也缺乏足夠的通信設備,導致其炮火的威力主要體現在進攻之前的火力准備階段。因此,德軍甚至學會了如何抵禦這樣的炮擊——在後方陣地躲避,等蘇軍火力准備結束後,再進入前沿。在西線,德軍卻遭遇了機械化、摩托化程度極高,廣泛裝備大量通信設備,且戰術極爲靈活的美軍野戰炮兵。美軍炮兵觀測機與炮兵觀察員幾乎無處不在,野戰炮兵的組織協調也更爲高效與完善,能夠進行即時性的炮火打擊。隨時隨地可能落下的彈雨,使德軍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完全防不勝防。另外,德軍集中坦克進攻蘇軍步兵陣地,往往能夠達成突破。當德軍裝甲兵面對美軍時,卻大相徑庭,美步兵裝備大量反坦克火箭筒,召喚即時性火力支援的能力也更強,這都是蘇軍所不具備的。總的來說,在二戰後期,相對于德軍、蘇軍而言,美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其空軍、陸軍協同作戰的能力和威力,無可比擬!到此,德、蘇、美3國的軍事實力已初見分曉;其後,筆者將根據它們的綜合國力、軍隊戰鬥力,再進行全面地分析比較,以確保獲得“皇冠”者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
1)(日)松本草平,華野著;李兆晖譯,諾門罕,日本第一次戰敗 一個原日本關東軍軍醫的戰爭回憶錄,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05
2)汪冰著, 帝國騎士 二戰德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全傳 第2卷,台海出版社,2017.03
3)(美)保羅•肯尼迪著;陳景彪、王保存、王章輝、余昌楷譯,大國的興衰,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01
4)張秀楓主編,曆史深處的悲涼,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03
5)何衛甯譯,二戰解密 盟軍如何扭轉戰局並贏得勝利,新華出版社,2013.06
6)王法著,輝煌與泥濘 洛林坦克戰,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06
7)(德)保羅·卡雷爾(Paul Carell)著;小小冰人譯,焦土 1943-1944年的蘇德戰爭,台海出版社,2018.08
8)徐焰著,鐵血蘇德,遼甯人民出版社,2014.01
9)彭訓厚著,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解放軍出版社,2015.01
10)申文勇著,二十世紀戰爭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