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城市,路在何方?
47年前,可持續的概念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在當時,健康和富有生機的環境是可持續的內涵。如今,它的定義已經不再僅僅只限于環境,更好的生活方式、綠色的交通出行等都屬于可持續的範疇。
無論環境、還是交通,這些因素都存在于一個整體的載體——城市。爲此,一個名爲“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的國際組織正在在籌備中,並在7月15日,第三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期間,該聯盟在舉辦地四川成都舉行了首次圓桌會議。
↑圓桌會議現場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多達60余個,且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意味著每個城市面臨的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也不同。無論是關于就業、社會治理、交通的傳統話題,還是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等新話題,都引發了很多城市發展領域“大家”的思考。
▋“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綠色秘密
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成爲世界聞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在城市早期建設的時候也積極投資基礎建設,希望多建房屋推進經濟開發。但同時,這座城市也特別注重興造公園、綠化街道,改善人居環境。而這就是花園城市的綠色秘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就提出每一千人要擁有0.8公頃綠地的指標。新加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積極施工造園,一方面打造老百姓的休閑空間,同時恢複自然生態。
↑新加坡 圖片來源:東方IC
在圓桌會議上,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園林署高級署長Chuah hock Seong分享了新加坡建設花園城市的經驗和心得。“我覺得自然生態系統是整個城市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希望城市的管理者,在管理設施、基礎設施開發時要考慮到保護本地物種。在破壞的同時積極修複這些生態棲息地。”他說。
2009年至2010年,新加坡與聯合國生物物種多樣性辦事處開辦了一系列的專題會議以及研討會,于2010年制訂了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以自然評估的平台來監測城市本身在維護、修複生物多樣性上的工作成效。
Chuah hock Seong分享道,除了在施工造園當中加強綠化打造,當地也要考慮本地的生物多樣性特點。目前,新加坡的自我評估平台會監測包括在城市開發當中或者未來幾年裏本地的生物物種變化,進而促使當地政府做出有利于城市環境的發展決策和投資。
↑圓桌會議現場
▋更好的生活方式需要怎樣的可持續?
正如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所指出的:“城市規劃的最高目標是使市民安居樂業,人永遠是城市的主體,人的需要也正是城市規劃的需要。”可持續城市的核心,也要以人爲本,幫助形成更好的生活方式。
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可持續的。斯洛伐克特倫欽市副市長Patrick Zak就提到,過去十年間,斯洛伐克的平均工資增長了近4成,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居民對綠色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種綠色顯然是可持續的,包括更清潔的空氣、更少的車輛、垃圾和廢料等。
“我們已經意識到,城市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交通和個人出行。”Patrick說,交通壓力的體現首先就在車輛保有量的提高,但市政街道不可能擴張的越來越快,因此要降低私家車出行的壓力,必須從使用者下手。爲鼓勵少用車,特倫欽市選擇提高停車費用,用監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這顯然已經起到了效果。Patrick透露,這種強制手段短而快地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一些人已經意識到,用公共交通或行人交通同樣可以方便出行。“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運作機制都是正確的。”Patrick說,事實上居民仍然有訴求,希望有更多的監管去實現可持續性的城市發展,“有時候,必須去監管才可以實現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爲什麽需要聯盟?
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孤立概念,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江燕曾表示,全世界的城市都面臨人口增長、城市擁擠和能源危機引發的巨大挑戰。應對這樣的挑戰,可持續發展不應該是某一個城市的可持續,而是一個國家間聯動的過程。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在圓桌會議上指出,成立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爲目標的“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可以爲更充分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很有利的平台,促進國際城市合作從過去雙邊化走向多邊化、網絡化、機制化的方向。
↑圓桌會議現場
“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是60%了,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周南說,城鎮化處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環境問題,中國城市也正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方法,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分享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做法,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共享可持續發展的成果。
“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是由中國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與聯合國人居署、世界衛生組織、能源基金會等中外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作爲參與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際合作部主任劉悅坦言,聯盟的基本設想,是通過共商路徑、共建平台、共享案例的方式促進“一帶一路”城市可持續發展。
“在分析了大量案例的基礎上,聯盟在未來應該探索‘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和行動指南。”劉悅表示,數量考核能讓不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跨領域的交流有交互的對比標准,同時幫助城市在不同的專業領域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有了精准的定位之後,城市也可以繼續不斷努力。”劉悅表示,在提升自己的排名過程中,聯盟也可以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這條路上走深、走遠。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實習記者 曾那迦 攝影報道
編輯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