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硬核”實力所在。全球化大潮湧動,態勢演進變動不居,發展競合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行與進格外引人關注。
放眼世界,經濟要素條件、內外環境、增長動力正發生重要變化;立足全國,江蘇在國家大局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肩負重大使命,一直走在發展前列。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爲我們擘畫了“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新藍圖。“經濟強”,這一首位標識,賦予了江蘇發展新擔當。
五年間,全省上下承載著總書記的殷切希望,開啓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新征程。
解放思想,以“答卷意識”謀劃發展
危中尋機不易,居安思危尤難。
“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蘇大地自古繁華錦繡。而今,“經濟強”依然是許多人對江蘇的第一印象。
經濟總量占全國十分之一,13個設區市全部跻身百強,人均GDP全國各省區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工業利潤總額全國第一,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最多的國家級開發區……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信手拈來的數據,令江蘇人頗爲自豪。
但,省委省政府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五年,是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決戰期,江蘇豈能自滿?
——“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産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增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發達地區在農業現代化方面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中央有要求,江蘇有行動,落實見成效。
2017年,江蘇經濟總量突破8萬億元。省委書記婁勤儉卻在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直言:我省經濟發展還存在大而不強、結構不優、發展粗放的問題,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密切度還不高。
2018年,江蘇經濟總量越過9萬億元。省長吳政隆在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上坦言:我省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引領産業邁向全球産業鏈的中高端。
2019年,省委發出“九個有沒有”的拷問,更是在廣大幹群間加速凝聚共識——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把握經濟規律、用好經濟規律,抓住機遇、創造新的更大機遇的過程。
思想解放天地寬。2018年、2019年,南京均選擇在節後一上班,便召開對標找差創新實幹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意志堅定:“對標找差,使得南京確立更高的目標追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實現一批不易達到的目標,完成一批不易完成的任務,破解一批不易解決的難題。”
去年,南通派出代表團赴浙江甯波考察學習。“思想上的‘機遇疲勞’讓南通一再錯失良機。”面對同爲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間的差距,南通市市長徐惠民難掩惋惜:成爲沿海開放城市,卻沒及時升級港口噸位;趕上鄉鎮企業崛起、外向型經濟爆發,卻沒能及時轉型升級……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思想解放的大討論,蒸騰澎湃的新實踐,在江蘇大地壯美交響。
區域協同,以“棋局思路”找准方位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這幾天,鹽城高鐵站正加緊綠化收尾。12月16日,徐宿淮鹽鐵路、連淮揚鎮鐵路連淮段將開通運營,蘇北五市將全部步入高鐵動車時代。這不僅使蘇北腹地融入連雲港新亞歐大陸橋,支撐淮安空港、連雲港海港、徐州陸港形成“黃金三角”,還將使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區挽手揚子江城市群,更好融入長三角。
對標“經濟強”,交通曾是一塊不匹配的“短板”。今年春節後上班第二天,江蘇即召開交通強省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會,系統部署推進綜合交通建設工作。“省委省政府把解決交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爲突出任務,在國家交通體系框架中,著眼江蘇發展需要,以我爲主,加強規劃布局建設。”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說。
跳出江蘇看江蘇。“一帶一路”交彙點的戰略定位、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的特殊方位、長三角一體化中承東接西的核心區位,讓幸遇國家戰略疊加的江蘇,亦倍感責任在肩。
努力下好“先手棋”,積極謀劃“一盤棋”。江蘇始終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積極倡導者、有力推動者、堅決執行者。
我省主動對接,密切協作,拆除“行政藩籬”,推倒“隱形高牆”。碩果接踵而至:科技成果轉化“最佳試驗場”的江蘇,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最大策源地”的上海對接合作,催生出無錫集成電路、連雲港燃氣輪機等“國之重器”。
南北發展不平衡,也是江蘇比較突出的矛盾。如今,南北交通對接按下“快進鍵”,省內一體化活力也得以迸發。總投資700多億元的連雲港盛虹一體化項目推進快速,鹽城寶武2000萬噸精品鋼項目開始布局,構築起江蘇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得其大者方能兼其小。不僅要建設“長三角的江蘇”“中國的江蘇”,還要建好“世界的江蘇”。
2019年7月4日,“連雲港—哈薩克斯坦—土耳其”鐵空聯運模式首單試運行,大大提高運輸效率。5年前,“一帶一路”首個實體平台項目——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連雲港,讓哈薩克斯坦這個世界最大內陸國從此擁有出海口,而連雲港也因此贏得發展良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連雲港打造成爲‘一帶一路’強支點。這既是連雲港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也是連雲港必須承擔的光榮使命!”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激動地說。
創新驅動,以“涅槃之勇”推動轉型
轉型,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突圍”。
重振産業雄風!在2015年,這是一句震撼了無錫人心靈的響亮呐喊。當年8月,無錫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在縱向橫向對比各項數據後“調校”發展方向:堅定不移,産業強市。
短短幾年,“物聯網之都”橫空出世,成爲這座城市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轉型的最佳代言。
“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産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銘記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江蘇勇當“探路者”,勇攀“制高點”,努力實現由大到強的新跨越。
徐州“輪胎王”王來志曾把輪胎化工生意做到全市最大。然而,傳統産業升級碰到天花板,王來志毅然轉行,2015年投入近億元將化工倉庫廠房打造成數字産業園,引來30多家科技型企業進駐。
“騰籠換鳳”非易事,頂層設計是關鍵。省委省政府加快制度創新,努力把江蘇打造成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策源之地,産業技術創新的蝶變之地,創新人才集聚的鳳棲之地,創新活力噴湧的饒沃之地,爲轉型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科技創新,唯快不破。”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爲沖出從原始創新到産品工程化的“死亡之谷”,改變科研與生産“兩張皮”的現狀,江蘇把深化産學研合作作爲科技改革的重要內容。
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就是我省深化産學研改革的“試驗田”。5年前,總書記視察這裏時,在成果展示現場抱起碳纖維氣瓶後用了一個成語——“舉輕若重”,令在場的該院碳纖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楊小平倍感振奮。因爲,他們所做的技術攻關,其精髓就在于“輕”。“在總書記的鼓舞下,我們快馬加鞭搞研發,縮短了新型碳纖維産業化進程。”
行得春風有好雨,漸次新綠啄南枝。五年來,我省力促科研立項、成果處置、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等自主權進一步擴大,讓創業者“獲得感”滿滿;先後出台“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人才26條”等一系列具有“唯一性”的新政良策,將“聚力創新”浪潮愈推愈高。
改革開放,以“關鍵一招”激發活力
曆史已然昭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而今,向著“強富美高”新江蘇邁進,改革開放依然是“關鍵一招”。
2018年,“不見面審批”成爲江蘇一張亮麗名片:當年5月,我省“不見面審批”改革獲中辦、國辦向全國推廣;當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盛贊“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大突破”。
2019年,“自貿區紅利”讓江蘇創業者倍感振奮:今年8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借力改革,這個嶄新載體正成爲物流、人流、資金流、創新流競相湧流的新熱土。
建立省領導挂鈎聯系重大項目建設制度;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新創優活力最優的營商環境;統籌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等各項改革……
改革開放,相伴相生。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是“經濟強”行進路上的铿锵足音。
2019年11月29日晚,燈光璀璨的蘇州工業園區接到喜訊:作爲其開發主體的中新集團,成爲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
1994年8月,中新集團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設立,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由其開發運營的蘇州工業園區,連續三年位列全國經開區綜合排名首位。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開放,還是必由之路嗎?江蘇外貿企業正用實踐作答——
受美國加征關稅制造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響,當前不少外貿企業都過上“緊日子”,而蘇州吳江盛虹集團卻“逆風飛揚”:上個月起,意大利等歐美市場對其可再生纖維的需求大幅增加,排産日期排到明年2月。
盛虹集團外貿經理劉林靜告訴記者,集團了解到,很多海外客戶在3-5年內可能大量采購環保技術要求更高的可再生纖維。盛虹立即展開攻關,並投入5億元全面升級生産設備,今年9月攻關成功,馬上收獲大量訂單。
走過多年輝煌,江蘇對外開放進入轉型新階段。“培育以技術、標准、品牌、質量和服務爲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和服務網絡,加快邁向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高端”,成爲江蘇著力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主抓手。
大江奔騰,不舍晝夜。
不負總書記諄諄囑托,江蘇,這一方風光旖旎、傳奇遍野的土地,一定能不斷書寫新的傳奇!(杭春燕 吳紅梅 付 奇 李睿哲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