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堆砌出裝滿回憶的房子,經歲月錘煉後,奠下一戶戶人家的曆史,甚至見證一個國家走過的曆程。
在新加坡超過百年曆史的建築物中,不少曾是社會上不同身份的人的住宅,“藏身”于城市裏較隱密的角落,如山頂上或墳場附近。
其中三個具豐富曆史的住宅“古迹”,翻開它們的曆史,找出曾在老房子住過的人家,了解大宅裏發生過的故事。
統帥府 16英軍統帥入住過
先穿過咖啡山墳場,再從泛島高速公路底下駛入有地住宅區,當謙福路(Kheam Hock Road)就快到盡頭時,小路左邊長滿茂盛樹木,盎然綠意中隱約可見一棟與周遭洋房“氣質”不同的“隱世”豪宅。
謙福路17號的大門有警衛人員守著,順利開車進入這個面積有至少七個足球場大的園地。
入門後,一條兩旁種植著棕榈樹的柏油路,往不見盡頭的綠意伸延,車子沿著小路一轉,方才看見一棟典雅、大氣的殖民地時期建築物矗立在眼前。
這裏就是英軍駐紮新加坡時期設立的統帥府(Command House)。英軍于1971年撤離新加坡之前,前後有16名英軍統帥曾入住這棟豪宅,包括馬來亞英軍總司令白思華。
據國家圖書館資料,統帥府建于1937年至1938年,曾在1938年9月份見證英軍少將威廉多比的兒子的婚禮,而且是新加坡當時規模最大的軍事婚禮,出席賓客約400人。
二戰爆發後,統帥府一帶設立爲森路軍營,成爲英國陸軍與空軍的聯合指揮中心,這裏也見證了一些最激烈的戰火。日據時期,統帥府成了日軍的營地。
英軍撤離新加坡之前,把統帥府交托給我國政府,之後有一段時間成爲國會議長官邸。
不過,在曆屆國會議長中,僅有楊錦成醫生入住過統帥府,之後接任的前議長陳樹群選擇留住在自己的房子,之後的議長也沒搬入這棟官邸。
到了1996年,因當時的總統府得進行長達兩年的裝修,已故總統王鼎昌曾把統帥府當官邸。
統帥府于2009年11月被列爲國家古迹,目前出租給某金融機構作培訓學員之用。
蜿蜒小路在一轉一彎之間引向艾美麗山頂,山腳下的城市喧鬧聲,漸行漸遠。
山路走到盡頭,坐落在丘頂的就是擁有至少百年曆史的威基路上段11號別墅,又稱爲奧斯本大宅(Osborne House)。
新加坡市區裏的小山丘本來就不多,至今仍保留下來的山頂老房更是屈指可數,而眼前這棟殖民地式的雙層獨立洋房便是其中之一。
包括院落和周邊空地在內,老洋房占地達8萬6439方尺,建築設計古雅且氣派;大廳內有一個黑色漆木樓梯,二樓兩側的空間原本是睡房。
對曆史建築特別感興趣的文史研究者林堅源表示,位于艾美麗山頂的這棟大宅,其“身世”向來成謎,爲何被命名爲奧斯本大宅,至今也未有答案。
根據研究,大宅可能是印度尼西亞一名蘇丹于19世紀末建造的;到了1935年,由日裔牙醫池田重吉(Dr. Jukichi Ikeda)買下和入住。
當時,山下的密駝路一帶也被稱爲“小日本”,日本社群不僅開設了林林總總的商鋪,也設立學校、診所、俱樂部、教堂、報紙,甚至還有印刷廠。
前年,在新加坡出生、池田醫生的後人佐藤美代子回新加坡重遊故地,證實了艾美麗山頂大宅的部分曆史。
池田醫生自1920年代初來到新加坡,在市區禧街開了一家牙科診所,名爲“池田齒科”,生意不俗,並在1935年買下這棟大宅。美代子的母親是池田醫生的侄女,她四歲時也搬到大宅生活,直至九歲隨家人回到日本。
她小時候特別喜歡到房子後院,從那裏可以俯視市區景色;她也記得屋內空間很大,她最愛胡亂跑上跑下,也會在大廳打乒乓。
不過,池田醫生與家人親戚們只在山上住了四年,就搬離大宅回到山下居住,而艾美麗山頂大宅則一度成爲日本總領事館。
前年到新加坡走了一趟的美代子,發現老屋子的格局70多年來保持不變,讓她一下子仿佛回到了當年的時光。
美代子說,一要她憶述在艾美麗山頂的那段日子,連串溫馨美好的回憶就湧現,讓她很想重訪兒時故居,再看老房子一眼。
在二戰結束後,山頂大宅的“角色”多次更換,它曾是社會福利部的辦事處,也一度成爲女子收容所、兒童院和戒毒所等。
目前,由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所管理的這棟大宅,出租給藝術團體經營一個名爲“藝嶺”(Emily Hill)的藝術與文化空間。
林堅源希望,當局能考慮把大宅列爲保留建築物,好讓艾美麗山的戰前曆史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