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視覺中國/圖)
據《印度時報》網站報道,11月29日,印度和新加坡簽署了一項海軍協議協議,由印度國防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與來訪的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在會談後簽署了一項海軍合作協議。海軍合作協議強調要加強海上安全、聯合演習、“臨時使用彼此的海軍設施”以及相互的後勤支持。
報道認爲,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日益擴展的能源供應的必經之路,能夠方便地在新加坡港口加油和停泊,將有助于增強印度軍艦和飛機在馬六甲海峽以東的行動能力。
報道還聲稱,加強與新加坡、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的軍事聯系,符合印度整體的“向東行動”政策。
印度的“東向”政策
在印媒報道中,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向東行動”政策。該政策可以說是此次印度與新加坡簽署相互使用軍事基地協定的戰略基礎。
而該政策的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
20世紀末,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印度國內受制于“尼赫魯式”發展模式影響較深,且在外部失去了之前衆多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經濟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而印度在獨立前後,一直將成爲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奉爲其國家的重要戰略。爲實現這個目標,印度政府于1991年正式確定出台和開始實施“東向”政策。
“東向”政策主要是指發展與東南亞的關系。進入21世紀後,印度在注重強化其與東盟國家關系的同時,還將發展與日本、澳大利亞及韓國的關系放在了本國外交的側重面上。
實際上,印度實施該政策不乏安全方面的考慮。
印度內閣秘書處秘書B.Raman稱,印度的任何所有國家安全學說都必須考慮兩個國家——中國和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位于南亞地區,是印度的鄰國,但印度認爲,中巴在軍事等領域的合作,對印度構成了軍事威脅。中國企圖利用巴基斯坦把印度牽制在南亞地區,形成兩面夾擊印度的態勢,使印度陷于克什米爾沖突而無暇他顧。
近年來,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口引起了印度的不滿。一方面,因其位于印度洋的咽喉要沖,印度公開表示質疑該港口的潛在軍事作用;另一方面,印度認爲其將使巴基斯坦減少對卡拉奇港口的依賴,有利于巴基斯坦的海軍機動。
對此,印度想要通過不斷強化“東向”政策,從而避免因中巴關系的持續深入影響其在區域內的傳統優勢,進而限制中國的影響力。
在“東向”政策的指導下,印度近年來在南海動作頻頻。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東向”政策得到了鼓吹非法“南海仲裁案”的新加坡的大力支持。11月28日,據新加坡國防部網站11月28日發布的演講辭顯示,黃永宏誇贊 “,莫迪總理的‘東向’政策正在發揮作用。”
具體而言,印度推行“東向”政策主要采取了四種軍事手段。
一是軍事演習。早在1992年,印度就提出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軍事演習,並得到後者熱烈響應。2000年10月,印度與越南、日本在南海地區舉行聯合反海盜演習,其海軍勢力正式進入南海。此後,印度又相繼與新加坡、越南等國在該海域舉行雙邊演習。
二是進行大規模軍事交流。1996年以後,印度高級軍官和主力戰艦相繼訪問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這些國家也進行了回訪,印度與東盟國家在軍事交流領域的活動與日俱增。
三是軍事技術輸出和軍事培訓。印度爲越南海軍的主力“別佳”級護衛艦提供大量零部件,並爲越南培訓俄制“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培訓艇員。與此同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還爲越南空軍提供蘇制“米格-21”型殲擊機提供零部件。此外,印度也幫助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武裝部隊培訓軍官。
四是擴大防務合作範圍。自1992年開始,印度就分別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簽署雙邊防務合作協定。防務合作協定的內容涵蓋軍艦操作、飛行員技能培訓、軍艦與作戰飛機後勤保障和維修、叢林戰訓練、情報交流等多個領域。
然而,此次印度和新加坡簽署的協議,被軍事專家認爲實質上就是使其變相在馬六甲海峽擁有了海外軍事基地。
擴張海外軍事基地
海外軍事基地對于印度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一般來說,進攻性、海洋性、外向型戰略原則更有助于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而印度正是這樣的國家。
僅以實施“東向”政策的印度海軍爲例,近年來已經在安達曼群島設立了軍事基地,並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一個監聽站。未來還打算擴建在安達曼群島的海軍基地,在馬爾代夫建立一個海軍基地和一個監聽站,在馬達加斯加增建一個海軍的駐泊地。
考慮到印度的國力與軍費開支水平以及社會發展水平(連廁所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這樣的“成績”讓人多少有些“刮目相看”。
2001年,印度在安達曼群島首府布萊爾港成立了安達曼-尼科巴三軍聯合司令部,這是印度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的三軍聯合司令部。
其指揮權在陸、海、空三軍間輪換,並直接向參聯會主席報告。目前,印度主要在安達曼群島部署了一個步兵旅、10余艘小型艦艇(以兩棲登陸艇爲主),還有一批海上巡邏機、直升機和少量戰鬥機。從其兵力配置來看,印軍在這一區域主要承擔的是偵察防禦任務,例如:海上偵察、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援助、海上緝毒、打擊海盜等任務。
印度談論在馬爾代夫設立一個海軍基地和一個監聽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其目的是遏制中國在該地區不斷增加的影響力。
印度國防部的一名發言人說:“印度和馬爾代夫同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兩國之間的防禦合作。”這項安全計劃包括巡邏機的定期偵察飛行、一個空軍基地,以及數架軍用直升機和26部海岸雷達。
印度還承諾要在馬累建一所有25張床位的軍醫院。印度還可能在馬爾代夫幾座大的環礁上建立一個地面雷達網,將其與印度海岸司令部連接起來。
2007年7月,印度在非洲東海岸以外的馬達加斯加島北部建立了一個監聽站,該設施已經開始運轉。這個監聽站將與位于印度西海岸的孟買和戈奇的類似設施相連,收集在該地區活動的外國海軍的情報。
由此可見,印度在海外軍事基地的擴張方面可謂不遺余力。衆所周知,地理位置是軍事基地設置的重要戰略考慮一大戰略考慮就是其地理位置。。而馬六甲海峽的地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無需贅言,這就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印度將軍事觸角伸進了南海;二是印度在世界主要海上航道附近擁有了軍事存在。
這將對南海局勢産生巨大影響。
意在攪動南海局勢?
南海局勢本就不平靜,印度與新加坡簽署的這個協定可謂是“火上澆油”。
首先,這將對中國的海上航道安全産生不利影響。馬六甲海峽是中國向中東和北非出口工業制成品以及進口原油的必經之地。
作爲一個具有進攻性的地區海上大國,印度擁有了在新加坡的海空軍基地,很難想像其不會利用該地區的地緣優勢做文章。而這種舉動勢必對中國從南海進入印度洋産生不利影響。
實際上,爲了主導印度洋和提升海域感知,印度海軍今年6月開始對進出馬六甲海峽的海上交通路線展開巡邏。在海峽西端,印度海軍計劃對過往船只的活動進行每周7日、每日24小時的不間斷監視。新加坡則位于海峽的東端。如今印度在馬六甲海峽東端實現了軍事存在,這種不利影響將會上升。
其次,這將惡化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系。由于曆史和地緣政治的原因,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系一直比較微妙。自從馬來西亞宣布要建設皇京港後,兩國關系更是耐人尋味。
而印度與新加坡簽署該軍事合作協定後,意味著印度戰艦日後就可以停在馬來西亞的家門口,這很容易被馬來西亞看成是被新加坡請來“助拳”——而這位“拳師”名聲著實有點狼藉,尤其是在穆斯林國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可都是穆斯林國家,雙邊關系因此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南海本無事,是區域外國家無理介入後才使局面越來越複雜。這方面美日開了惡劣的先例,一開始鬧得沸沸揚揚後來又草草收場的“南海仲裁案”就是它們的“傑作”。此次印度和新加坡簽署軍事合作協定,就其本質而言,也是區域外國家介入南海問題,其産生的惡劣影響不問可知。此外,
此外,印度媒體公開宣稱,要加強與新加坡、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的軍事聯系以抗衡中國。
印度ZeeNews新聞網11月4日報道,印度海軍參謀長蘭巴日前在印度果阿海事會議上的聲明中表示,印度將首次與印度洋沿岸的10個國家分享實時海上情報。10個國家中,也包括了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這5個東南亞國家。實際上,這是印度將其地區擴張的手伸進了南海,伸到了中國的家門口。
然而,南海在中國的家門口,就憑印度在南亞的所作所爲,東盟國家會聽信于它嗎?看樣子,在戰略思維領域,印度只是繼承了其殖民國家大英帝國的野心,而沒有學會其謀略與城府——說實話,吃相太難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