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二戰結束後,隨著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發展,東南亞各個殖民地或“保護國”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家,走上“當家做主”之路。但在這些國家中,有一個小國的獨立卻並非出于本心,幾乎是含著眼淚被迫獨立。這個“奇葩”的國家,便是新加坡。
新加坡又稱新嘉坡、星洲、星島或獅城,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由新加坡島及周圍63個小組成,面積只有719平方公裏,僅相當于香港的65%。由于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所以地理位置、航運價值和軍事地位極端重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加坡地圖
新加坡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國家,人口總數約爲561萬,其中華人占總數的74.2%,祖先大多來自中國福建、廣東、海南等省份。除此之外,新加坡境內還生活著馬來人(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族群,相互間相處融洽,堪稱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典範。與此同時,新加坡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中馬來語爲國語,華語、英語、馬來語及泰米爾語則同爲官方語言。
早在3世紀起,中國史籍便已經提到新加坡,並先後稱呼其爲“蒲羅中”和“淡馬錫”,而早在元朝之前,便有中國移民遷居到新加坡。從8世紀開始,新加坡隸屬三佛齊王國,14世紀時接受馬六甲王朝的統治,18世紀至1824年則成爲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24年新加坡淪爲英國的殖民地,二戰期間被日本占據3年,日本投降後則重受英國的統治。
李光耀1959年起便擔任新加坡總理
二戰結束後,全球掀起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高潮,受此影響,新加坡民衆也開始進行不懈的鬥爭,要求獲得更多、更大的自治權。有鑒于此,英國政府在1959年被迫做出妥協,將殖民地升級爲自治邦,允許當地民衆投票選舉自治政府。在首次進行的選舉中,人民行動黨獲得大勝,黨魁李光耀得以出任總理。
隨著英國人准備撤出新加坡的局勢愈發明朗(此前2年,馬來西亞已脫離英國而獨立),李光耀清醒地意識到,島小民寡、經濟落後,甚至連淡水都需要馬來西亞供的新加坡,單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保障獨立和安全。所以,爲謀求可靠充足的生存空間,李光耀在1963年毅然做出決定:帶領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首任總理東古
新加坡加入聯邦之初,馬來西亞總理東古尚且抱著歡迎的態度,然而沒過多久,他便深深地感受到來自李光耀的“可怕力量”。李光耀極富遠見和政治鼓動力,再加上華人在馬來西亞強大的影響力,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裏,人民行動黨的勢力便急速發展,大有取代“巫統”(馬來人執政黨),贏得新一屆聯邦選舉的勢頭。如果那樣的話,華人將統治整個聯邦,這絕非東古所樂見。
正因如此,從1964年開始,東古領導的聯邦政府便開始有計劃地打壓新加坡,並在後者境內制造種族騷亂,由此引發激烈的族群沖突。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還推行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經濟歧視政策,企圖使馬來人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東古的種種舉措令李光耀甚爲不滿,雙方間的龃龉不斷,多次協商均是無果而終。
新加坡獨立慶典
爲將新加坡對聯邦的“危害”降至最低,東古權衡再三,最終決定通過修憲的方式來解決難題。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宣布將新加坡“踢出”聯邦。同一天,當李光耀得知消息後,只能含著眼淚宣布新加坡獨立。就這樣,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東南亞唯一被迫獨立的國家。
多年之後,李光耀仍在回憶錄中遺憾地寫到:“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裏如何生存呢?”(見《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第一章·新馬分家》)。
新加坡能取得輝煌成就,李光耀居功至偉
新加坡被迫獨立後,已無退路可走的李光耀爲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便緊緊抓住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實施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金融、石化、航運、服務業,在90年代又大力發展電子業,積30年之功,終于把一個地狹民稠、資源匮乏的彈丸小島,變爲一個富庶文明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極強的影響力。
如今的新加坡雖然名義上還是發展中國家,但人均GDP卻將近5.3萬美金(超過中國人均GDP的5倍),完全屬于發達國家標准,早已把馬來西亞(人均GDP1.1萬美元)遠遠地甩在身後。而所有這些成就,跟李光耀的功勞密不可分。
史料來源:《新加坡史》、《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