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陳林烽 編譯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教授 陳舜勝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官網發布的一項風險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地區出現的食源性疾病B組鏈球菌(也稱無乳鏈球菌,GBS)感染與生吃羅非魚密切相關。
GBS是一類人畜共患的革蘭氏陽性菌,可引發敗血症、骨關節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來說,這種致病菌的危害更大,可導致孕婦産褥期膿毒血症和新生兒腦膜炎。
GBS喜歡寄生于活魚體內,未經加熱處理的生魚片被食用後,GBS就會立刻找到下一任宿主,並在不知不覺中迅速擴散至頸椎、脊椎、體內各關節、腳踝等器官。由于GBS感染很難界定,很多人因爲延誤治療而發生嚴重感染,導致截肢甚至死亡。2015年,新加坡146人因吃羅非魚生魚片後患病入院,有的人截肢保命,有的人則不幸離世。新加坡陳笃生醫院研究人員根據進一步化驗結果等數據分析發現,這些患者的血液中毒均與GBS有關。
除了致病菌,生吃淡水魚還可能感染寄生蟲。海水魚中的寄生蟲以線蟲爲主,它們多數在人體中長不大,在成蟲前就會死掉,因此生吃起來被感染的風險相對較小。而淡水魚中常見的肝吸蟲等,由于生長在與人體差不多的滲透壓下,較易在人體內存活,生吃風險很大。因此,淡水魚一定不要生吃,徹底加熱燒透是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如果想吃生魚片,盡量選深海魚,通過靠譜的渠道購買。買回後可以先在零下20°C冷凍48小時,有助殺滅海水魚中的異尖線蟲,吃起來會更安全。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