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新加坡的印象從下南洋這個詞開始,明末清初,大量華人因戰亂動蕩背景離鄉遷徙海外,其中條件較差,最能吃苦的一批先輩選擇了下南洋,他們大量聚居在新加坡,並在這個地方定居並找到了認同感,如今新加坡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華人占多數的國家,他們依舊是很拼搏自強的一個團體。
新加坡的名字由來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爪哇語“海市”的意思),在公元14世紀,室利佛逝王朝王子在登錄淡馬錫時看見一只怪獸,誤以爲是獅子,王子開心就把淡馬錫稱它爲“獅城”或“新加坡拉”(Singapura),這個名字源于梵文中的“simha”(獅子)和“pura”(城)二字。
萊弗士開埠200年
此後,另外一個對新加坡影響比較重大的曆史階段是19世紀初萊弗士時期,這是新加坡從一個大樹林小漁村發展到世界發達國家的重要轉折。
當時,大英帝國正在東南亞尋找港口,作爲對抗荷蘭勢力,政治家Raffles(萊弗士)登錄新加坡,意識到新加坡的的發展潛力,于是和當地統治者簽訂條約,在新加坡開埠設立自由貿易港,吸引周邊的商人來經商,讓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爲世界大商港之一。
Raffles
新加坡有著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它地處馬六甲海峽南口,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全長2000公裏,西部印度尼西亞沿海有著大量的暗礁淺灘,大船無法靠近;東部馬來西雖然有港闊水深,但海峽過寬很少船舶停泊。唯獨新加坡部分有港口優勢且終年少風,是條件最好的港口,更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
萊弗士還把啓蒙運動的思想帶到新加坡,並對新加坡進行市區規劃,劃分華人區(牛車水 (Chinatown) 以及新加坡河 (Singapore River) 東南部),馬來人和阿拉伯人區(甘榜格南 Kampong Gelam),印度人區(珠烈甘榜 Chulia Kampong)、歐洲人(European Town)。讓這個多民族多宗教的殖民地,融合成一個共同政體啓動基礎作用。
英式的傳統文化加上多民族宗教的融合,形成了如今東西融會貫通的新加波,你在這裏可以找到充滿華人特色的“牛車水”,印度人文化特色的“實崗路”和馬來文化特色的“亞拉街”。同時,這裏又是你印象中的國際大金融都市,不乏光鮮摩登大樓,還有精英白領。
2019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年,這段英殖民曆史是一個比較爭議的話題,很多當地人並不喜歡這個日子,但萊弗士領導的那段時期卻是新加坡成爲國際大都會的關鍵曆史轉折點。在此之後,現代新加坡則由另外一個新加坡人心中的偉大領導者李光耀繼續引導前行。
李光耀帶領下新加坡獨立
1954年11月新政黨,人民行動黨成立,這個黨派在此之後一直由李光耀領導,現任總理李顯龍是李光耀的兒子,在人民行動黨的帶領之下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但長期的執政也有被指責專政統治。
1959年李光耀擔任新加坡總理, 他認爲要新加坡獨立就得和北方龐大的鄰國馬來建立政治聯盟合並,通過談判,在1963年兩國合並成新國家,Malyasia誕生,他由Singapore 的s和i 插入馬來亞中組成。
但政治的聯盟沒有帶來統一,反而造成了新加坡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暴動後來還是發生分裂。最終在1965年馬來西亞提出讓新加坡退出,以此終止更多的沖突。
當時獨立對于新加坡來說像是災難,一直以來,新加坡與馬來半島兩者經濟密不可分,新加坡沒有工業和工廠,以前在馬來生成的橡膠會運到新加坡再送往全世界,分裂使新加坡整體失業嚴重,雪上加霜的是英國也在此時關閉軍事基地,撤走當地駐軍。就在整體局勢讓新加坡人們絕望的時候,彼岸的中國發生的文化大革命,讓新加坡出現轉機。
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狂熱,讓外資不敢投資香港台灣,從而轉向新加坡。新加坡開放的擁抱跨國公司,讓他們自由經營,不受幹涉。60年第一批西方電子公司在新加坡設廠,70年代生産集成電路和晶片,80年代新加坡已是亞洲消費電子産品的主要生産中心。
新加坡政府爲了吸引外資創建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對外給予低稅率的政策支持,對內灌輸年輕人做事嚴謹求求精的想法,並免費培訓謀生的能力,將英語作爲教學語言。這種吸引外資的能力持續到現在,新加坡是衆多跨國公司的亞洲基地。
有了外資的基礎的第一步,李光耀第二步的重要舉措是,政府出資成立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加坡公司,其中最先嘗試是國營新加坡航空公司,如今新航是全球最成功的航空公司之一。其實,新加坡6成的經濟由國營公司掌控,幾乎覆蓋所有領域,從港口、電訊、制造業到重工業。 但一個城市的輝煌能持續多久?
21世紀,新加坡面臨中國、印度人口紅利崛起的挑戰,産業重心轉型高科技和金融,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創新能力,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到發展創新創意。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融合
作爲英聯邦國家,新加坡受英式風格影響很大,英語是他們官方語言,用于日常工作交流,但他又是一個中西東南亞文化的集合體。
從新加坡公布的《2019年人口簡報》來看,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達570萬人,華人占常住人口的74.4%。馬來人13.4%和印度人9.0%。
數據及圖片來源:2019年人口簡報
數據及圖片來源:2019年人口簡報
所謂的華人,只是長著華人面孔的外國人,他們自豪並認可自己是新加坡人,與此同時,他們傳承了海南福建廣東潮汕的傳統和文化,私下裏也會用普通話交流,只是不純正,常摻雜著英文和方言,特別是老一輩,多數講福建話、閩南話,馬來人則直接則用馬來語交流。
多元文化的國家,工作和教育上用英語與國際保持同步,增強了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但生活習慣上也尊重和保留了各自的特色,促進了種族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新加坡生活是種什麽體驗
作爲一個發達國家,新加坡是連續三年上榜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在2019年更是居榜首。
在外人看來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很高,其實他的物價和北京上海差不多。但這裏的人卻不用一輩子只爲房子而努力。在李光耀時期,政府就大批新建組屋,並鼓勵人們購買,如今約82%的人口都能夠住上新加坡政府建造的私有組屋,這些租屋配套設施齊全,周邊有學校、圖書館、商場配套。
租屋不僅實現了個人房産,也照顧了多元文化的平等,租屋的分配還根據新加坡的人口比例,比如100戶的租屋,華人家庭只能占74,其余的留給馬來和印度人。租屋的投建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不少人可以努力購買自己的一套租屋,然後再買私人公寓,實現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是一個如此西化的國家,但社會主義的作風卻非常明顯,除了租屋的新建,政府還制定了非常嚴厲的罰款制度來保證公共環境的整潔,如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公測不沖水等。但這種嚴格的管制也提升了整體的國民素質,這不也是所有國家在爲之努力的嗎?
新加坡人的狠勁成就了新鮮摩登的新加坡
新加坡人口老齡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2019年新加坡國慶當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國慶演講,宣布將國民退休年齡和重新雇傭年齡分別延長3年。即在2030前實現62歲的退休年齡調高到65歲,67歲重新雇傭年齡調高到70歲。
似乎對于我們很多國內年輕人而言,現在的努力和辛苦是爲了以後能夠早點退休環遊世界,而新加坡擁有全亞洲最好的養老制度,調查卻發現幾乎所有滿62歲的員工都沒有退休,這除了人口老齡化外,還有跟民族的本性相關,在早期下南洋的華人都是特別吃苦的一批,他們繼承了祖輩拼命的習慣,他們也怕被社會淘汰太早,做慣了的人是停不下來的了,背後的狠勁成就了新鮮摩登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路邊攤文化
食物是聯絡感情和認同感的重要形式,華人見面常以“吃了嗎”互相打招呼,出國在外的遊子心底裏也總會藏著一兩個自己心心念念的食物味道。
早在19世紀英殖民時期,大批移民前來謀生,也把家鄉的美食帶到了南洋,街頭小巷擠滿了一排排的小販攤位,爲大家帶來價格廉宜的美食佳肴,這些路邊攤成爲了現代新加坡的傳統,並保留了下來。
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嚴厲管制路邊攤,將大街上的路邊攤遷到後巷、空地,後來建立了專門的小販中心,目前共有110個小販中心,如新加坡摩天輪下的複古路邊攤、老巴刹、舊機場路熟食中心、紐頓熟食中心、武吉知馬熟食中心、牛車水大廈熟食中心等,糅雜了潮汕口味、馬來西亞口味、娘惹風味,印度口味。
在《新加坡米其林指南》中也不乏小攤販位,在這裏你可以體驗價格最實惠的米其林餐廳。當地人鍾愛的海南雞飯,肉骨茶,沙爹、辣椒蟹。
最後想說,雖然有著同祖同源的一面,但是新加坡作爲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的國民、政府的出發點自然是以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優先,我們也應當予以尊重。
參考文獻:
新加坡開埠200年:檢視新加坡的三種價值觀 BBC
新加坡一百多年的路邊攤文化
2020 新加坡Singapore美食攻略(菜系分布/特色美食/熱門餐館/路邊攤)
《新加坡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