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斯楷(毛毛呗,凱文與小老虎)
圖/方立峰(除注明來源外)
葛洲第一座洋樓“訓庭別築”,建于1933年,鋼筋混凝土框架,巴洛克風格,仿四點金格局,南洋彩色風情。
七百年古村第一座洋樓
濠江區海灣大橋出入口旁,有一座七百多年的濱海古村落——葛洲。在悠久的曆史歲月裏,葛洲曾是一個純農地區,以耕種與捕撈爲主要經濟;直到近代,葛洲人組團到南洋創業,葛洲有了僑彙與商業。
1927年,成功的旅越船商張祥耀回到家鄉葛洲興辦公益事業,出資修建了一條八百米長的道路。這條由葛洲盛産的山石鋪設而成的石板路,修成之後聚集了葛洲的商鋪,成爲盛極一時的商業街,周邊土地升值。
仙師公古廟門前鯉魚石刻。張祥耀曾請來進士出身的柳春風仙師在這裏講法,教人積德從善,從此古廟香火大盛。
石板路僑宅,四點金格局,門額裝飾巴洛克風格的鏡面、燈台、回旋葉,依稀可尋“南洋藍”影迹。
1928年,同在西貢與船打交道的陳訓庭,回鄉買下石板路附近的一塊地,用五年的時間,在1933年建成葛洲第一座洋樓——訓庭別築。
《漢典》當中,“築”是居室的意思,“別築”就是本宅之外另外構建的房屋,與“別第”“別院”“別業”同義,更加通俗的說法是:別墅。業主陳訓庭在汕頭埠、香港、越南西貢(胡志明市)等地工作生活,訓庭別築是在以上城市的居所以外再添置的房産。
“訓庭別築”匾額處,斷開的雙翼型山花,檐口穗帶,拱肩獅子滾繡球。
葛洲村民則以“特別的建築”來解讀這個名字,甚至更直觀地稱之爲高樓、疊樓。
“疊樓”一詞,通用于潮陽(葛洲舊屬潮陽)、潮南地區,顧名思義,指樓層疊加起來、多于兩層的建築,屋頂爲曬坪(陽台)。這種形態突破了傳統潮汕民居的結構,往往意味著這是一座有外來文化色彩的“洋樓”。
葛洲疊樓,屋頂多爲硬山+曬坪,厝角頭酷愛水式,尤其是“大波浪”。
融合了潮汕、西洋、南洋建築藝術的訓庭別築,的確是葛洲最具特色的疊樓。更奇特的是,建築過程中,陳訓庭斥資3000大洋買下樓後巨石,刻上“陳宅己石”字樣,寓意根基穩固。八十五年後的今天,訓庭別築仍保存完好。
陳宅己石。“己牆石”的超豪華升級版。除了界定地界,還有石敢當的意味。
怡安街上的“交菜館”
訓庭別築占地80平方米,雙層建築面積共160平方米,采用德國進口鋼筋混凝土框架,塑造了斷山花、漩渦飾、石膏線、圓拱曲線、繁複裝飾等巴洛克風格的第一印象。但從凹肚門樓來看,無論是厚重的石門鬥,還是平(瓶)安知足(菊)、獅滾繡球、穆王八駿等寓意吉祥的石刻圖案,都是耳熟能詳的潮州建築元素。
石門鬥,木門板,花瓶門神香插,幾何門框飾線,傳統圖樣石刻,20世紀80年代重漆的豔麗大色塊有巴洛克味
圓而萌的小馬,難得一見的憨厚八駿圖之局部。陳斯楷攝
門樓在正立面的三開間居中,對應內部的“四點金”結構,平面布局爲四廳、四房、四格仔、一天井,一進門廳與天井之間是六扇屏風門,平時關閉,逢大事,如婚喪喜慶,才開啓;室內灰塑、線刻、彩繪、木雕精工細作,保留了富有本土文化韻味的子孫桁。
陳訓庭之孫陳漢彬先生在屏風木雕門前。牆壁與門楣上的灰塑花鳥栩栩如生。
子孫桁彩繪,墊塊是桃(壽)、石榴(子)、佛手(福)、林檎(番荔枝,“番畔利來”之意)。
如此“潮汕風情洋樓”,也叫“粵東洋樓”,是小公園內街建築的流行款,時人稱爲“公吉屋”。
公吉,混凝土英文concrete的音譯。陳訓庭在怡安街開設“光生行”,出入于公吉屋街區環境中,很自然地受到這種設計與審美的影響,于是請來在小公園起厝的建築隊,將小公園內街風格搬到了礐石海那邊的葛洲。
從1860年汕頭開埠,到1922年汕頭市政規劃建設,再到20、30年代華僑的房地産投資熱,小公園商圈在七十年間成爲城市最爲繁榮殷實之地,“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鎮邦”等210多條大小街道縱橫交錯織成密集的商業貿易網,客商川流不息。
“四安”當中的怡安街,西接至平路,東連永平路,與商平路交叉後直通港口,有旅遊服務業的區位優勢。怡安街上酒樓、茶館、旅店雲集,甚至有“不可說場所”,燈紅酒綠;住宿在著名的南京旅店,更有些六朝風流、金陵舊夢的意思。
怡安街南京旅店原址。建築正立面三開間,客房圍繞天井。鄧忠庭攝。
“光生行”做的是輪船配餐,俗稱“交菜館”,服務于海員和旅客,與怡安街的商業氛圍頗爲契合。
當時的汕頭,商業之盛居全國第七位,商品在鐵路、公路、水路上快速集散流通,真正貨如輪轉。僅航運業而言,1933年,汕頭港航線上行駛著4000多艘進出口輪船,630多萬噸的港口吞吐量占全國沿海各港口吞吐量總和的8.67%,僅次于上海、廣州;船務行多達70多家,年營業額約2億元。航運業的配套服務早已應運而生,例如爲商號租載船貨的租船行,爲輪船配餐的“交菜館”。陳訓庭在越南西貢的“光大行”,也是交菜館。
1936年11月28日《嶺東國民日報》上刊登的出入口船期表。汕頭市圖書館藏
越南西貢有個“小葛洲”
海內一個葛洲,海外一個葛洲。葛洲是濠江著名僑鄉,現分布于越南、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葛洲人近萬人,比葛洲本地人口還多。
臨海而生的葛洲人,自古就有搏擊風浪的勇氣與智慧。兩百年前,出于逃避戰亂、尋求生計的原因,一批批葛洲人“食飯拄船租”,用食物抵船票,或是在船上當侍者(服務員),漂洋過海到異國打拼。
葛洲海員俱樂部,1979年落成,爲遠航于世界各大港口之間的葛洲籍海員提供休息與住宿的便利。圖片來源公
他們的目的地首選是越南(安南)。
諺雲“安南客,先過番”、“過番先到安南”,潮州市南郊韓江邊還有安南廟與安南渡口,說明越南是受到潮汕人歡迎的移民地。越南境內對華人移民的態度比較容納,阮朝統治者將華人安置在中圻、南圻等地,法國殖民者則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19世紀初,越南潮州幫人數有上萬人,到汕頭開埠前,增加了十倍,達到十萬之衆。
1891年,一座供奉海神媽祖、保佑海事平安的天後宮出現在西貢,萦繞著葛洲天後宮越洋傳來的香火。1917年,葛洲家族商號“和順發”(現代越南綜合性大型企業萬盛發集團前身)的經營者在浸石創建“和順發媽祖廟”。
早期葛洲籍的旅越潮商,經營船運、碼頭、船務等業務的不在少數,如和順發張氏、順城行張祥耀。葛洲人以血緣、親緣、地緣互相牽掼搭渡,來到西貢浸石。浸石因此被稱爲“小葛洲”。
訓庭別築舊照及陳訓庭夫婦像。陳訓庭20多歲到越南謀生,40歲返鄉建造訓庭別築。方立峰翻拍
殖民地時期的越南,城市建築彌漫著“法式”,以明麗清新的色彩爲主,粉黃、粉綠、粉紫、粉藍、粉紅,出現在教堂、郵局、美術館、咖啡屋、民居,甚至是佛寺、道觀。
西貢(胡志明市)堤岸華人區彩色民居。圖片來源攜程網@起飛Rico
猶如葛洲人的天後宮成爲西貢的中國風景,西貢潮商陳訓庭,爲他的“訓庭別築”描上一層南洋彩虹色,在一片灰褐色的葛洲鄉土建築裏,在小公園流行的公吉屋中,穿越到東方小巴黎。
四點金天井、金漆木雕與南洋彩虹色在陽光下相遇。圖二陳斯楷攝
參考文獻
《古老村落著名僑鄉:葛洲》
《汕頭市志》(第一冊、第三冊)
《汕頭概況》
《潮人在越南》
《華人寺廟會館慶賀天後聖母寶誕,群賓會館投標聖燈善款高于去年》
致謝
提供口述曆史資料的陳漢彬先生
協助拍攝采訪、提供僑鄉資料的葛洲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
提供線索的陳坤達先生
協助聯系相關人士的黃小西女士
提供建築知識顧問的蔡文斌先生
協助信息檢索的陳彥臻同學
如您知道更多潮汕地區“有故事的老建築”,歡迎評論提供線索。
按下暫停的旅程選項
眼前的擁有恰是心中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