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消息,春節將至,年味漸濃,不僅中國的大街小巷喜氣洋洋,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也開始爲春節作准備。
不少華人家庭已開始寫春聯、挂燈籠、逛廟會、辦年貨….。.快跟隨小僑一起去瞅瞅咱僑胞們是怎麽爲春節作准備吧!
新加坡:牛車水年貨攤紅火
鳳梨酥、花生瓜子、麻薯、海味、果凍、雪花餅….。.新加坡牛車水年貨市場1月3日開市以來生意紅火,共設有329個攤位,除了品類豐富的食品,還有攤位售賣農曆新年裝飾。
民衆們紛紛前往牛車水添置年貨,曾女士早早地來購買新年裝飾,“我對裝飾品比較講究,希望今年能買到更理想的設計。想買印尼有12生肖圖案的,順便教我孫子生肖文化。”
資料圖:年貨大街。
爲避開排隊人龍,廖先生提前就來購買肉幹。“我通常買了肉幹後就會放在冰箱冷凍格裏,就可以放到過年。”
新加坡各大餐館的年夜飯預訂也非常火爆,新年期間大部分包廂與座位已經全被預定一空。阿一海鮮飯店經理林先生說,餐館年三十的包廂和座位早在19年年底就預訂完了。
中餐館老板宋先生爲應付客流量,將一天分爲六七個用餐時段,以便爲更多顧客提供服務,“我們在接受預訂時,就會向客人說明用餐時間有限制。過年期間很多餐館都這樣做,大部分客人會理解並願意配合。”
馬來西亞:年糕年餅添“年味”
春節將近,又到了馬來西亞華人家庭年糕年餅飄香的時節。
年貨市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範純玮 攝)
年糕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春節必備美食,隨著新年的跫音漸近,馬來西亞的年糕需求量大增,從事年糕制作的業者吳秀秀說,兩周前開始年糕的需求量上升,如今她與丈夫要夜以繼日,不停趕工以滿足不斷的訂單,平均每日做數百個。
資料圖:年糕。
除了年糕,馬來西亞華人還融合南洋風味制作年餅——炭烘的甜餅。這種甜餅以米漿、椰漿、雞蛋加上適量的糖,混在一起攪成糊,在炭爐上烘烤而成。
馬來西亞的年貨市場上還有多種款式的燈籠、吉祥物和生肖裝飾品、新春貼紙和春聯等,業主黃先生說,其中一些款式和尺寸的燈籠已經售罄。
他說,“鼠年相關擺設品相當受歡迎,尤其是可愛的‘美金老鼠’,花卉、綠植、桔子樹,還有招財貓、財神爺等吉祥物擺設品,也是每年必備的商品。”
印尼:唐人街進入“迎春”季
連日來,雅加達市北區班芝蘭唐人街上,選購年貨的顧客絡繹不絕,過往的車輛將這條數百米長的百年老街擠得水泄不通。
圖爲顧客在選購春節喜慶裝飾品。 林永傳 攝
沿街臨時擺設長約上百米的攤點清一色的“中國紅”:各種規格寫著各式祝福語的大紅燈籠、大小中國結、印刷體和手寫體的春聯、各式各樣的紅包……擠在紅彤彤的唐人街上,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春節”已經臨近了。
印尼的年夜飯市場也預定火爆,各式專業中餐館都盯著這個商機。從高端的同樂酒樓、到正在試營業的中端“川府火鍋”,甚至剛剛落戶印尼的平民化“沙縣小吃”示範店,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年夜飯,滿足華人華僑的需求。
比利時:僑胞盛裝巡遊逛廟會
巡遊、廟會、晚會….。.在中國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比利時華僑華人18日集結在比南部最大城市列日熱鬧過年。
盛裝巡遊在列日地標建築基爾曼斯(Guillemins)火車站前登場,方陣由千余名華僑華人和比利時民衆組成,一路表演舞龍舞獅、秧歌腰鼓、十二生肖、傳統民樂等節目。
比利時華僑華人集結比南部最大城市列日,歡慶新春,熱鬧過年。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
與盛裝巡遊同步,一場文化廟會正在會展中心舉辦,廟會上有茶藝、書法、唐卡、剪紙等中國民俗文化,包餃子、寫對聯、春節知識問答等趣味活動又令中國傳統“年味”呼之欲出。
美國:華埠春節氛圍濃
近日,美國芝加哥上百位民衆湧入華埠圖書館,排隊等待五位華人書法家現場書寫的春聯,爲華埠增添濃濃的過節氣氛。
芝加哥華埠居民寫春聯。美國《世界日報》黃惠玲 攝
當天到場的民衆,先從衆多春聯中選出自己喜歡的組合,再由書法老師現場揮毫,其中“送豬年迎鼠年”主題的春聯尤其受到歡迎,包括“金豬告捷旋歸殿,聖鼠登台百業興”等。
洛杉矶的大華、順發、大中華等華資超市裏的年貨種類繁多,各式年糕、糖果禮盒、年節零食、餅幹大禮包等堆成小山。
大華超市家將從1月23至25日特別供應“五福臨門”燒鹵拼盤,傳統的新年花市也將在春節到來前開張,象征新年吉祥與喜慶的水仙、蘭花、桃花、劍蘭、菊花等。
民衆王女士日前在蒙特利公園市的德成行采購獅子頭和紅包封,她表示要把這些作爲禮物送給兒子的幼兒園同學,也將中國春節文化介紹給其他族裔的孩子們。
現在,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過春節”已成爲一種時尚。不僅是華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也辦起了年貨,過起了春節,也爲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慶。
今年,你家怎麽籌備春節?又買了哪些年貨?給小僑留言吧!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吳侃,ID:qiaowangzhongguo,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網、美國《僑報》、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馬來西亞《中國報》、馬來西亞《詩華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
責編:李聖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