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顔茶語·說文化
提到中元節,第一時間可能會跟神鬼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中元節是祭祖節,佛教又稱盂蘭盆節。主要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文化考古學者宋兆麟在《中國古代節日文化》一書中認爲,關于中元節的起源傳說,比較可信的是源于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
祭祀在我國是非常重要的傳統,一年四季都存在祭祀的活動。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古者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古人一年四季都在祭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祭祀的對象大多數爲先祖和家族,因此,祭祀也成爲“儒家”孝道的核心內容。
“盂蘭盆”一詞來源于漢傳佛教經典《盂蘭盆經》,“盂蘭盆”爲“解倒懸”之意,即將人的靈魂從困厄中解救出來。《盂蘭盆經》講的是佛祖弟子目連想救母親出惡鬼道苦海,佛祖告訴目連,你母親罪孽深重,僅靠你一人之力無法救贖,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設盂蘭盆,用百果飲食供養十方僧衆,依靠他們的合力才能救出母親。依照佛祖的指示,目連救母成功,後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議,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蘭盆,救贖現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因此盂蘭盆節日的本質內涵也是孝道。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和儒教文化融合在了一起,本來在儒道中秋季祭祖的日子也定在了七月十五,與盂蘭盆同一天。雖然融合在了一起,但不同時期主導地位依然不一樣。在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盛行,盂蘭盆節蓋過傳統秋祭(中元節),後來到了北宋又是中元節獨領風騷,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沒有那麽重佛教氛圍,中元和盂蘭盆又有了更多的風雅的形式。
發展至今,在我國,中元節有祭祖、燒紙、焚香燃炮、跳天燈、放河燈等活動形式。除了國內,中元節也在泰國、日本、朝鮮、新加坡等國家盛行。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從發展曆程來看,可深切認識到中元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就其文化內涵而言,中元節體現的是一種傳統,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文化,其核心就是敬祖盡孝。
如果你是當代瓷茶文化熱愛者的一員,如果你想走近著名陶瓷藝術家,如果你也想感受獨一無二的藝術美學,請密切關注我們瓷顔茶語!
【瓷顔茶語】
打造以陶瓷爲主體、茶藝爲載體,結合易經、禅學、花藝、香道、音律、養生爲一體的文化傳播平台。
【使命】
把中國陶瓷文化和茶文化再一次推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宗旨】
讓生活藝術化,滿足美好生活向往。
【目標】
成爲一家與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相關,具有行業領導地位,受人尊敬的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