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被大家戲稱爲“粽子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美食就是吃粽子,在粽子上做各種花樣,有豆沙粽、棗泥粽、肉粽、蛋黃粽、八寶粽等等,可以說,我們這個美食大國已經把粽子做到了極致,口味獨特,適合不同的人群。
端午節裏,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飲雄黃、插菖蒲、挂艾草、跳鍾馗等習俗,古時候還有鬥草、射箭、避五毒、戴配飾(豆娘、艾虎、畫額、香包、長命縷等)。
現在帶大家看看各地不同的端午節習俗:
北京
北京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北京端午節還有遊天壇的習俗。
天津
天津人講究爲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老虎褡拉
河北省
秦皇島地區除了門口插艾草外,還有“逛碼頭”活動,望海祈福。冀東一帶還流行在端午前腌雞蛋,到端午節當天拿出來與家人分享。邯鄲市成安縣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擡五龍爺”活動。這項活動是爲了祭奠懲惡揚善的“五龍爺”而舉行,目的在于倡導子孫遵守孝道、鄉鄰和睦,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高贊懲惡揚善。白洋澱地區端午節有吃炸糕、洗艾葉澡的習俗。河北中部的風俗和京津很相似,河北北部和東北地區的風俗很近。
望海大會
內蒙古
在端午節蒙古族有一個特殊的風俗——打大圍,其規模之大,超過其他獵日,因此,在東部地區稱它爲“獵節”。打大圍,一般一年要舉行兩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爲約定,但端午節打大圍是一次固定不變的活動。在內蒙中西部、山西、陝西一帶,有端午節吃涼糕的習俗。
山西省
山西民間還有“端午到、戴香包”的習俗。母親在節前將各種碎步做成禽獸、吉祥物、花鳥等形狀,內包裹雄黃、蒼術或香料,制成箱包,佩戴在孩子身上,寓意驅邪祛病。晉北地區則用碎步、細茭杆做成符節,縫在孩子背上,俗稱“討吃子”。此外,晉南地區還流行,婦女用鳳仙花染指甲。將鳳仙花花瓣搗碎,輔之以明礬,取少量,覆在指甲上,以桑葉包裹,用五色絲線纏繞。等到一晚上之後,指甲顔色又紅又豔,不會掉色。晉北還有在端午節當天逛城牆的風俗習慣。壽陽、交城等地,還有舉辦大型廟會的習俗。
鳳仙花
陝西省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具體是指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癞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五毒肚兜
甯夏
甯夏人端午節不是吃粽子,賽龍舟,而是戴花繩,吃甜醅、花馍馍,畫花雞蛋,門前窗前插柳。
花馍馍
甘肅省
甘肅很多地方地區,尤其在武威、金昌等地,端午節都會做油餅卷糕。慶陽鎮原縣端午節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俗,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绮、巾帕、艾虎。在民勤、民樂、秦安、莊浪等地區,家家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敦煌、瓜洲、嘉峪關、酒泉、臨夏地區盛行野外遊玩,穿新衣稱“遊百病”。這一日,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出門遊走,“遊百病”即出門遊走,遊樂不生病之意。燒高山是一個民間習俗,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有驅邪的作用。在武山,端午節就有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旋鼓。
香扇
遼甯省
在太陽出來之前用艾蒿水洗臉,可以“耳聰目明”,現在在菜市場上,每逢端午,還是能看到有艾蒿出售的。人們在日出之前爬山,沈陽地區山比較少,市區的人們通常就用逛公園代替了。爬山的人通常會采摘楊樹枝和松樹枝,回來插在自家門上,寓意“逢凶化吉、保平安”。遼甯沈陽的興隆台錫伯族鎮在端午節流行射箭活動。
錫伯族射箭
吉林省
延邊地區朝鮮族過端午節,家家做打糕和粘米飯,或做艾糕、蒸餅。有些地方受漢族影響(如敦化)做蔥餅、小豆包。城鎮朝鮮族多吃打糕和餃子。居住農村的朝鮮族在這天殺豬宰雞,隆重紀念。各家門前插上艾蒿,挂上紅綢布條。婦女們頭插菖蒲,身著彩色民族長裙蕩秋千、跳跳板,男人常進行摔跤比賽。
吉林延邊朝鮮族
黑龍江
清早去郊外踏青,采回來艾葉洗臉,有的人家還會紮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蘆挂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彩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顔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脖子上戴著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
葫蘆=福祿
東北地區
因爲東北地區人群以山東、河北移民爲主,所以與華北地區和山東風俗相近,常見的習俗有清早爬山,采艾葉,回家後洗眼。還有在門口挂葫蘆,寓意“福祿”,以及吃茶葉蛋等。而少數民族中蒙古族和滿族人口較多,風俗也很相近,以“獵節”爲主。
山東省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的習俗。采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後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爲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端午節張貼剪紙的習俗,在蓬萊長島等地流行較廣,長島縣北面如砣矶島、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島還保留著這一古老風俗。
碧筒飲
江蘇省
蘇州市端午節的傳統民間習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端午時,蘇州民間還有鬥草的遊戲。徐州過端午煮粽子放獨頭蒜給孩子們吃,“吃了端午蒜,一夏無災難”。南京端午吃五紅(龍蝦、苋菜、紅心鴨蛋、烤鴨、紅燒鳝段)和五黃(鹹蛋黃、小黃魚、黃酒、蠶豆炒雞蛋、黃瓜)。
鬥草
上海
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老上海人吃剝了殼的雞蛋——白和蛋。農村地區有捉綠頭鴨的習俗。
白和蛋
浙江省
老杭州人過端午食五黃,甯波余姚吃烏饅頭,相傳是爲紀念當地抗元的饅頭店烏傑。台州人在端午的主食上,形成南北派別:北面人吃粽子,南面人吃食餅筒。但無論是吃粽子的椒江人,還是食餅筒的溫嶺人,當天都要送端午,報娘家養育之恩:出家的女兒攜丈夫、小孩,帶土特産回娘家“省親”。在浦江,在端午節前,給幼童縫制虎頭鞋。據說,虎是一種吉祥物,穿著虎頭鞋的孩子,不僅會長得虎頭虎腦,還能得到庇佑,沒病沒災,寓意美好。草藥沐浴,俗稱“草頭湯”,瑞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尚存,中午時小孩皆沐浴更衣,據說可消毒去穢,使人不然痢疾。
虎頭鞋
江西省
端午節當日早餐,是一年中最特殊最豐盛的,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即粽子、蒜子、雞子(蛋)、口子(藠頭)、包子。中餐一般喜歡吃鵝湯下面,晚餐才是節飯。此外,早起還要喝一杯雄黃酒,以避毒祛瘟。成年人喝雄黃酒時,還要蘸著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寫個“王”字,叫做“畫王老虎”,耳朵、鼻子等處也要抹上雄黃酒,達到鎮百怪、避蟲毒的目的。
畫王老虎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傩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汙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在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裏,家長帶著孩子參與包粽子、做香包、洗艾葉浴等。
洗艾葉浴
湖南省
湖南城鄉,尤其是長沙、嶽陽、汨羅等,家家戶戶每逢端午都習慣供帖子、吃粽子來悼念屈原,懸鍾馗像和張天師像,紮艾人、挂菖蒲劍以驅邪除魔,喝雄黃酒、戴香囊以驅百病。同時在屈子祠舉行大型的祭龍儀式和龍舟競賽。對于鍾馗,人們都是非常敬仰的,而且在端午節戶戶有請真鍾馗進家門活動。
四川省
石柱(石柱縣位于重慶市東部。)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甯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出端午佬
貴州省
遊百病流行于貴州一帶,川、陝地區也有,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爲”遊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寄托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遊百病
福建省
福州端午節的對聯正名叫“午時書”。全國各地區,一年當中貼聯就只有春節一次,唯有福州一年兩次。“午時書”的形制較爲短小,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荷葉包是福州人端午節祭祖必備供品,必須是印有太陽圖案的方爲正宗。荷葉包在福州方言裏與“好吃包”諧音,喻示人們祈望生活好又甜。水中捉鴨,這流傳在僑鄉集美的一項獨具特色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曆史了。參加者必須徒手、赤腳,走過塗有潤滑油的獨木橋,觸摸到獨木橋頂端的標杆方可取得捉鴨子的資格。
水中捉鴨
廣東省
廣州、深圳等地,稱龍舟劃過的河水爲“龍舟水”,岸邊人們紛紛跳入水中,浸潤自己。惠州、沙尾還有一個奇特的跟粽子有關的風俗,他們的土話叫“馬拉溜”。廣甯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時也用艾草做糍,寓意去毒氣、避瘟疫,並認爲端午節始源于“夏至”,因此廣甯民間素有“到五月節才收棉被”之說。從化人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于道,稱爲“送災難”。端午節當天中午封開當地人會帶上籮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采摘草藥,用草藥煮泡“午時茶”。當地人認爲喝了“午時茶”能驅除穢氣,清熱解毒、防病治病。端午恰逢龍母誕(農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慶有拜龍母的風俗,龍母廟每天都有舞龍、舞獅等表演,還會有龍母祈福齋宴。潮汕人開始曬“百日姜”,將生姜洗淨,用細繩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頂上,讓其日曬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節取下,剛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風散寒。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爲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曆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洗龍水
台灣省
台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爲賣粽子吸引眼球,台灣什麽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衆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爲熱鬧的是劃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廣西
有人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事實上,端午節最初起源于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祭祀水神(即龍母)的節日。水神在珠江流域一帶稱之爲龍母,端午是龍母的誕辰之日,端午節是祭祀龍母的節日。這已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屈原所著的《湘君》一詩中就有越人祭水神習俗的明確記載。
祭祀龍母
新疆
端午節的概念最早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新疆,新疆很多地方都有過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在新疆和田地區,當地有蘸酸奶吃粽子的習俗,伊犁地區會用葡萄葉包粽子,新疆人喜歡甜粽子,還創造性地在粽子中加入核桃仁、巴旦木等幹果。除了自己吃還會與鄰裏分享,端午節就是全疆人民的共同節日。新疆端午節傳統活動是打馬球,塔吉克族馬球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打馬球
日本
二戰前,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另外,爲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麽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爲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爲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鯉魚旗
韓國
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繼承和發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習俗而舉行的慶典活動,1967年被指定爲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産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爲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産。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爲始拉開帷幕,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面制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麽東西吸引了如此衆多的參與者、參觀者?――這不能不歸功于韓國江陵市政府對民間無形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有效的保護。正是這一舉措,使得一個民間節日成爲江陵文化的標志,韓國民族精神的象征;成爲一種無形文化遺産,供人類享受;成爲外界認識韓國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個窗口。韓國 “申遺”事件中提到的韓國端午節,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
馬來西亞
娘惹粽是馬來西亞的創意粽,又稱爲藍粽,外表色澤如同中國青花瓷,十分特別,既美麗又浪漫,光看看就覺得賞心悅目。
娘惹粽
新加坡
新加坡的端午節,會在東海岸公園舉行精彩的龍舟邀請賽,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聚集在此,一較高低。花汁粽是當地風味粽子,這種花汁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綠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用綠葉包成多角形狀,只有雞蛋大小,色澤誘人,吃起來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