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電子時報》發布了“2022亞洲半導體50強榜單”,榜單以半導體企業2021年營收爲依據進行排序。
根據榜單顯示,韓國三星電子以792.03億美元的營收位列榜單榜首,台積電以573.61億美元營收位居榜單第二位,SK海力士以361.68億美元營收排在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榜單前三的企業中韓國就占據2家,充分彰顯了韓國半導體産業發達。
從營收規模來看
上榜50強半導體公司的2021年營收總額爲3489.87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29.3%,50強入圍門檻爲10.02億美元。
營收超百億美元有7家,分別是三星電子、台積電、SK海力士、聯發科、東京電子、铠俠、日月光。有4家企業營收在50-100億美元之間,有19家企業營收在20-50億美元之間,其余20家企業營收在10-20億美元之間。
在7家營收超百億美元的公司中,分布在中國台灣3家、韓國、日本分別2家,中國大陸沒有一家,這也看出了中國大陸地區半導體産業和世界半導體産業巨大差距。而在前10 榜單中,中國台灣和日本分別4家,韓國已有2家。
此外,50家亞洲半導體公司的總銷售額分別占全球份額的39.1%和亞洲的78.8%。這充分顯示出了亞洲地區半導體産業的高度發達和高景氣度。
從分布地區上看
上榜50強半導體公司主要來自亞洲5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台灣、日本、中國、韓國、新加坡,上榜企業數量分別是17家、16家、10家、7家、2家。中國台灣和日本就占據了榜單的三分之二。
中國大陸營收最高爲中芯國際,2021年營收54.43億美元,位列第十一位。封測龍頭長電科技則以47.99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14位,中國大陸地區排名第二,這也可以看出國內半導體公司與國際半導體公司的差距。
從經營模式上看
半導體産業有IDM、Fabless和Foundry三種經營模式。
IDM的英文全稱爲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它是一種集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銷售等多産業鏈環節于一體的一條龍産業運作模式。如三星、英特爾(Intel)、意法半導體(ST)、德州儀器(TI)等。
Fabless俗稱“無工廠芯片供應商”或“無晶圓廠”,它是一種只從事芯片設計與銷售,而不涉及制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的一種産業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典型代表有:高通(Qualcomm)、海思、聯發科(MTK)、博通(Broadcom)等。
Foundry即我們常說的“代工廠”,它是一種只負責芯片制造、封裝或測試的其中一個環節,不負責芯片設計環節的一種産業運作模式。如台積電(TSMC)、聯電(UMC)、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y)、中芯國際等。
亞洲半導體50強榜單中,這三種模式均有。其中IDM模式的最多達15家,半導體設備達8家
中國台灣的半導體産業這三種模式均有涉及,而且表現強大,如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屬于世界領先,聯發科的半導體設計居行業領先地位,封測的日月光則是世界封測的龍頭。
在這三種模式中,Fabless、Foundry分別有4家,IDM和封測測試分別有3家。不過目前沒有半導體設備的相關企業。
日本半導體企業除了沒有封測外,其他6中類型均有,特別是IDM半導體公司多達7家,半導體設備3家,盡管經過當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打壓,但仍然可以看出日本半導體産業的發達,特別是在半導體材料這塊。
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産業機會囊括了半導體産業發展的所有類型,盡管目前還相對弱小,但在國産替代的浪潮下,未來10-20年國內半導體公司有望誕生市值萬億的公司。
從營收增速來看
亞洲半導體50強中,只有來自中國的聞泰科技和韓國的三星電機株式會社2021年營收負增長,其他48家半導體企業均實現正增長,這也充分顯示出了全球半導體産業的高景氣度。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新加坡的Kulicke&Soffa半導體公司是唯一一家增速超100%的亞洲半導體公司,增速達143.7%。
增速超50%的公司共有10家,中國有3家、中國台灣有4家、新加坡2家、韓國1家。
在增速30%-50%中國內地有4家公司上榜,在國産替代和新能源等産業高速發展下,半導體産業有望繼續保持高景氣度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消費電子疲軟以及擴建産能逐步釋放産能背景下,當前全球半導體已經開始進入下行周期。在新能源産業高速發展和國産替代加速推進的浪潮下,中國半導體産業仍然有望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半導體産業有望逐步提高全球市占率。
2022年一季度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同比增長4.75%、大陸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同比增長27%,從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産業有望保持繼續高景氣,但會有所分化。
因此,在半導體景氣度進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工控等行業的發展,對IGBT、MCU芯片、SIC等需求仍然較大,同時半導體設備、材料和零部件在國産替代的浪潮下將持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