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過去人們曾用牛車來運送街上的淡水,因此,新加坡唐人街也被稱作牛車水。許多老一代新加坡華人都是新加坡唐人街發展的見證者。1999年前後,新加坡造幣廠發行了三張以新加坡唐人街文化遺産爲主題的現金卡。
此套現金卡是新加坡第一套以新加坡文化遺産爲主題的現金卡,存世量較少,具有較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曆史感撲面而來的卡面主景
●大華劇院(Majestic Theatre)
大華劇院是由新加坡慈善家余東璇爲其妻子建造的粵劇劇院,于1928年建成。此劇院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劇院的外牆裝飾有描繪粵劇場面的瓷磚,以及閃閃發亮的彩色馬賽克,上面挂著首尾相接的飛龍。其內部是一個巨大的圓頂天花板的海綿狀走廊,在其下方有一個字母“M”的徽標,表示“雄偉”。
雄偉的劇院最初被稱爲天恩摩台劇院或“天音舞台”,一直是粵劇的表演場地,余東璇還爲妻子組建了一個歌劇團,並買下了劇院所在的那條街,這條街後被命名爲余東璇街。
1938年邵氏兄弟(邵逸夫與邵仁枚)租下了此劇院,並將之改名爲女王劇院,用來放映當時最新的粵語大片。1942年,日本侵占新加坡,將該劇院改名爲大和歌劇院,用來放映日本宣傳片。1945年日本人戰敗投降,邵氏兄弟在劇院的租約也于同年9月結束。此劇院後來租給了大華電影公司,大華劇院因此而得名。
1956年,國泰航空的拿督盧萬壽與合夥人黃秀玲和張成熙以110萬新加坡元的價格從余東璇家族手中購得大華劇院。21世紀初,雄偉的大華劇院進行了翻新,建成了一座三層樓的購物中心,該建築隨後改名爲“The Majestic”,並于2003年1月17日對外開放。
●丁加奴街(Trengganu Street)
丁加奴街連接寶塔街和西谷街,並與神廟街和史密斯街相交。過去,丁加奴街上兩至三層的商鋪裏住的都是貧窮的新加坡華人。街上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輪車。每天很早的時候,丁加奴街就會擠滿小商小販,出售蔬菜、水果和各種生活物品。1968年,唐人街中心地區每天有1200個小販攤位營業,大部分攤位主要分布在丁加奴街、碩莪街(Sago Street)和班達街(Banda Street)。
從寶塔街到史密斯街之間的丁加奴街一段,于1997年被改建爲步行街,其余街段和碩莪街在2003年也被改建成步行街,現在,丁加奴街成爲新加坡唐人街旅遊地帶的核心。
●寶塔街(Pagoda Street)
寶塔街因馬裏安曼興都廟的寶塔狀建築而得名。馬裏安曼興都廟最初建于1827年,由木料和木頭制成,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興都廟。這座廟的寶塔形塔頂體現了南印度建築風格,擡頭可看到衆神與野獸的各種精美雕塑。目前的結構始建于1843年,此後經過多次改動和翻新。
在20世紀初,寶塔街上的很多商店都是苦力寄宿的地方。1901年,這裏有12間苦力寄宿房。到上世紀50年代,這裏的商店開始主要從事零售貿易和服務業。
傳承文化 存世稀少
新加坡造幣廠是新加坡唯一發行紙幣和硬幣的權威機構,發行各類題材的現金卡也是新加坡造幣廠的一個創舉。其不僅爲大衆提供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支付工具、促進大衆消費和防範假幣風險,同時還宣傳了新加坡的曆史和文化,並促進新加坡多元文化傳承和民族團結。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加坡造幣廠發行的各種題材現金卡都非常少見,已經成爲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衆多題材的現金卡中,文化遺産現金卡自成體系,獨具魅力。目前各個國家包括中國,都發行了不少以文化遺産爲主題的銀行卡,如中國銀行發行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借記卡等。文化遺産現金卡的價值不僅僅體現爲外表的精美,更體現爲濃厚的文化底蘊。只有深入揭開這些現金卡背面的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了解這些現金卡的曆史地位和價值,這才是專業收藏現金卡的意義所在。
新加坡造幣廠選用上述三個著名景點作爲新加坡第一套文化遺産現金卡主題,反映出唐人街和華人在新加坡曆史和經濟發展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該套現金卡限量發行6000套,由于多數人用完後便將其銷毀,目前已經很少能見到此套卡。此套現金卡的三張卡目前存世量均少于500張,珍惜度全爲5星(見表1)。三張現金卡的圖案永遠定格在20世紀50年代,讓我們在欣賞新加坡唐人街舊時風貌的同時,也爲我們深入研究華人在海外奮鬥的曆史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