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深度觀察 原創]
1979年,一個賣掉自己球輪小推車股份的男孩,自行研制了一種新型氣旋式吸塵器,從此這個男孩一夜成名,他就是詹姆斯·戴森。2007年1月9日,一個打破傳統手機行業的先行者正式發布了第一代iPhone,從此掀起了一股科技浪潮,他就是史蒂夫·喬布斯。二位科技鬼才同時作爲電子行業的領路人,爲後人創造的財富已經無法用金錢和榮譽來衡量。時隔多年之後,兩家公司均傳出要進軍汽車領域的消息。是什麽,讓兩個對汽車根本沒有涉及的企業,想要加快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步伐?是責任?是實力?還是在其背後我們見不到的種種因素?本期《深度觀察》,將帶你走進蘋果和戴森的造車之路。
三個蘋果,改變了整個世界
世人說,曾經改變世界的,是三個蘋果。一個是亞當夏娃偷吃的禁果,讓人類擁有上帝伶俐的基因;另一個是被視爲科學探索精神象征偉大學者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曾因一個蘋果,創造了工業革命的一把金鑰匙;最後一個是美國蘋果公司,它改變了人類對于傳統電子産品的定義,更成爲了智能移動互聯領域的領先者。
蘋果和戴森加入造車聯盟的念頭絕對不是空穴來風,一方面進軍飛速發展的汽車領域可以快速打響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在看似發展艱難的汽車行業,其實是有利可圖,造車似乎成了企業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的“重要任務”。
玩就玩大的,小打小鬧沒什麽意思!
作爲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的一舉一動都被世界所關注,前不久上市的iPhone新品成功挑戰科技圈所有熱門話題。但更重磅的是,近期海外媒體報道,原特斯拉公司三號人物Doug Field正式更新身份信息–蘋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簡稱SPG)副總裁。衆所周知,SPG是蘋果公司的汽車業務板塊,旗下員工大多數來自特斯拉和福特等大型知名汽車品牌,而此次Doug Field的回歸,完全證實了蘋果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將被重新啓動。
從曆史上看,早在2008年喬布斯就想到過造車計劃,但當時由于iPhone系列産品還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其心思在造車上也沒有被分擔相當的分量,隨後也就不了了之。雖然喬布斯病逝,但蘋果公司依然沒有將“造車夢想”擱淺,緊隨其後的是,在2013年正式推出了名爲CarPlay的車載交互系統。雖然表面上看,CarPlay成爲了很多汽車品牌標配的配置,但深挖細鑿後還是不難發現,其實這是蘋果公司爲未來打造蘋果品牌汽車所奠定的基礎。
有了CarPlay的成功,其功能上的使用和便捷程度,在消費者口中贏得了不錯的口碑,這是蘋果汽車的發展根基。最近在一份美國車輛管理局文件上顯示,蘋果已經在加州擁有70輛自動駕駛測試車和139位測試司機,相比特斯拉的39和92兩個數值,蘋果已經具備了較爲完善的測試體系。
僅有這些,蘋果就能造車?顯然不是!目前,蘋果已經召集了各路人才,這其中不免包含前阿斯頓·馬丁首席工程師、前保時捷技術總監、福特汽車底盤系統研發總監等各品牌高層。這種大張旗鼓招聘人才的動作,更無疑的展現了蘋果造車的決心。
說造就造,莫非家裏有礦?
蘋果公司作爲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2017年公司淨利潤爲484億美元,相比2016年的數值還增長了5.8%。有分析師近期看了蘋果今年的財務狀況後大膽預測,2018年四季度蘋果公司營收最高可達912億美元。可能有人對912億美元的概念還很模糊,舉個例子這等同于美國全國GDP的0.5%;相當于4500萬人口烏克蘭全年GDP的總額;相當于馬雲資産的5倍之多,所以說蘋果背後有礦也不足爲過。
蘋果造什麽車?實力怎麽樣?
在龐大的資金鏈支持下,造車對于蘋果來說已經成爲勢在必得的事情,對于技術儲備和人才支持等問題,僅是用錢就能解決了的。那麽,蘋果未來在整條汽車産業鏈的發展,將用什麽樣的産品來面對消費者?相比于傳統造車企業擁有哪些過硬的看家本領?
1、蘋果造什麽車?
去年有媒體爆料,蘋果公司已經與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甯德時代進行秘密合作,合作領域涉及到了動力電池層面,這也就間接性的表明蘋果已經開始將目光轉移到了新能源車上。所以,未來蘋果旗下首款量産車,很有可能是帶有高度自動駕駛功能的新能源車。而就在編者撰寫這篇稿件時,已經有海外媒體爆料,蘋果汽車的樣車已經問世,並會在2023年左右正式發布。
2、蘋果造車實力怎麽樣?
最後最爲重要的一點,擁有豐厚的資源,並不是決定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反之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實力。從蘋果近幾年的電子産品來看,小到iwatch手表,大到MacBook,都是一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産品。而蘋果的産品能夠火遍全球,與其過硬的軟件、硬件科技是不可分離的。
此前,蘋果曾在一項專利中提到提升自動駕駛汽車導航精准度的項目,該項目可以減少對地圖使用的頻率。同時蘋果還宣稱,多數自動駕駛系統會在靜態數據上建立導航模型,再通過傳感器對實時狀態進行調整。而蘋果可開發出一種獨立于車輛外部設備的裝置接收數據,並能夠獨立于導航來監測道路數據,從而達到精准自動駕駛和解放雙手的目的。但該項目目前還沒有被宣稱將會應用到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另外據小道消息,蘋果已經在加州簽下一份近3萬平米倉庫的10年租約,其主要用途爲工業、研發和制造領域。也就是說,加州基地有望成爲見證蘋果造車實力的發展根源。
三個蘋果,改變了整個世界
戴森如何起家?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工業設計師、發明家、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戴森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被英國媒體譽爲“英國設計之王”。他是最受英國人敬重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之一。2017年5月,詹姆斯·戴森成功登上全球30名企業家最終排行榜。那麽,到底是什麽讓戴森擁有現如今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
公開資料顯示,雙氣旋系統理念是由戴森率先提出,並率先應用于1908年推出的第一台真空吸塵器上的實際産物。在一夜間,戴森徹底解決了老式真空吸塵器氣孔容易堵塞的問題。如今,詹姆斯·戴森憑借這一技術成爲英、美、日、歐等地吸塵器市場老大。現如今,戴森旗下除了吸塵器,還有無扇葉風扇、冷暖器,以及最近熱搜的卷發棒等産品,也正是憑借這些産品讓戴森在日後的發展中取得非同凡響的成績。
戴森在汽車産業早有布局!
實際上,戴森想要進軍汽車産業的野心並不是心血來潮之計。早在1993年,詹姆斯·戴森的技術團隊已經在柴油發動機廢氣處理領域有所造詣,不過由于當時戴森的理念過于超前,並沒有車企注意到日趨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沒有企業願意爲這項看起來並沒有什麽太大用處的技術買單。所以,戴森的柴油廢氣處理系統,也就隨之擱淺。但是,戴森卻一直沒有放棄想要進軍汽車産業的決心。
2015年,戴森斥巨資9000萬美元價格收購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固態電池公司Sakti3。據了解,Sakti3是一家專門開發固態電池的公司,與豐田、Bolloré等日、歐名企劃等號,一度被認爲是固態電池研發的三大巨頭之一。2017年9月,戴森正式公開表示,企業已經著手研究電動車長達三年的時間。戴森計劃,未來將投入20億英鎊用于研發電動車的費用,同時在2020年其首款車也將正式上市銷售。
新加坡建廠,成本雖高,適合發展
據悉,戴森第一座汽車工廠將在新加坡建造,但也有傳言戴森還會在英國、中國等地選址。對于最終選址新加坡,戴森高層領導表示戴森經過長期發展,在新加坡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發展局面。在新加坡這幾年,戴森已經成立一支專業團隊開發戴森高速數碼電動機,同時設計的制造中心和技術中心將爲戴森未來的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柱。
在新加坡選址建造工廠,其生産的産品配件都需要經過進口過關,長途運輸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戴森認爲,新加坡擁有成熟和先進的材料以及零件供應鏈,高技能工程師和科學家人才儲備在當地也較爲豐富,同時新加坡還具有較爲先進的生産制造能力,是制造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産品最合適的場地,也是適合新能源電動車打造的聖地。未來,除了新加坡工廠的建設,戴森還在英國哈拉溫頓軍用機場園區投資2億英鎊用于新辦公室樓區的建設,並組建一支超過400人的汽車團隊,向電動車項目發起沖擊。
戴森汽車未來發展如何?
所以綜合以上種種優點,大家都覺得戴森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其打造的産品也有望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但是,對于汽車領域,戴森和蘋果公司一樣,都屬于造車新勢力,就像柴油機廢氣過濾系統一樣,擁有過于超前的技術未必能得到認可。
編者認爲,戴森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除了捋順汽車産業關系外,還應當對市場大環境的發展趨勢、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全球不同市場對産品的需求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量。而在黑科技領域,如果戴森將吹風機裝在空調出風口、將吸塵器裝在雨刮器上、將按摩椅裝在座位上、將卷發棒裝在換擋杆上未必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超前的主觀意識,能否得到行業和市場的認可,是戴森首先應該想清楚、並急需解決的重點。
寫到最後,用一張戴森的卷發棒作爲結尾吧。造車是好事、爲消費者謀福利、打造更爲貼切的産品也是好事。從文中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到蘋果和戴森兩家公司進軍汽車産業的決心,但是對于一個消費者而言,經濟、實惠、夠用、好用,是大多數人衡量産品性價比的標杆。所以,兩家企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首當其沖應當考慮的,是能夠被大衆所接受的思想理念。盡管世界上還有詩和遠方,腳踏實地的考慮眼前的“苟且”才是讓消費者不花冤枉錢的真理。
卷發棒公司戴森,也來湊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