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0月1日,當英軍理查·戴維斯(Richard Davis)中校駕駛的飛機穩穩降落在世界首艘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上時,很少有人想到這艘由遠洋郵輪改造而來軍艦已揭開人類海戰史上全新的一頁。
不過二十余年,航空母艦在二戰殘酷的實戰考驗中迅速終結了數百年來由戰列艦主宰的時代,並在此後的百年中成爲海上力量的象征。
然而,在風光無限的表面背後,有關這一鋼鐵巨獸命運的爭論也從未停歇,尤其是在身爲全球海洋霸主的美國。事實上,在經曆了導彈及核武器問世後有關航母能否生存的大討論後,隨著新軍事革命的到來,圍繞“航母是否仍朝巨型化發展”這一核心議題,美國國內近年來又掀起新一輪討論的熱潮。
許多軍事專家認爲,隨著新一代隱身戰機與隱身導彈的出現,以及高超聲速武器的發展,體型龐大與行動緩慢的巨型航母已與新興軍事技術的發展潮流背道而馳。如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一直主張,美軍應該發展更小的航母,因爲那樣有利于隱形和加速,對軍費的壓力也更小。還有專家認爲,隨著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的普及,航母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也在逐漸下降,集各種精確打擊武器于一體的武庫艦更可能是未來的主流方向。
“卡爾·文森”號航母 東方IC 資料
美國的“航母無用論”更多是“戰略欺騙”
但是,討論歸討論。不可忽視的是,現實所呈現的正是與美國現有討論相反的場景:“卡爾·文森”號航母巡弋南海,造訪菲律賓與越南的消息仍是全球新聞熱點;美國新一代航母“福特級”仍是排水量超過十萬噸的“巨無霸”;當敘利亞、朝鮮半島等地有熱點發酵時,觀察家們在意的仍是美國航母出現的時機與數量。
“美國國內總是存在一股‘航母無用論’的聲音,但這更多的是一種戰略欺騙。”海軍專家李傑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美國希望擾亂別國戰略決策層的認知,但自己卻致力于對別國航母保持盡可能多的技術優勢。”
事實上,航母不僅沒有被踢出美國的武器庫,反而正在西太平洋地區得以煥發新一輪生機。
2012年9月25日,由蘇聯航母“瓦良格”號改建而來的“遼甯艦”正式交付中國海軍,並于2016年11月正式形成作戰能力。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産航母順利下水。據《中國青年報》3月1日報道,首艘國産航母不僅在艦載機數量上將超出“遼甯艦”,而且在艦機適配、船體結構與信息戰力等方面做了全面技術升級,成爲中國海軍航母綜合作戰力量建設征程的新起點,而非首先是科研試驗平台和訓練平台的“遼甯艦”。
不過,盡管受西方關注度最高,但從使用時間和經驗上來說,對航母最爲熱心的國家“另有其人”。自1957年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輕型航母以來,印度已積累了一甲子的航母操作和使用經驗,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取得了不俗的戰果。目前,印度已經獲得了由蘇聯航母深度改造而來的“維克拉瑪蒂亞”號,並正在積極建造首艘國産航母。
對航母同樣熱心的還有日本——這個曾擁有豐富的航母建造經驗,並在二戰中同美國展開航母大戰的國家。雖然受到“和平憲法”的限制,但是日本發展海基航空力量的腳步頗爲堅定。在“直升機驅逐艦”名頭的掩護下,其近年來建造的2艘出雲級直升機航母不僅在噸位上與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輕型航母不相上下,而且在去年前往南海進行了長達3個月之久的遠洋巡航。
除了日本的直升機航母,2月16日,即農曆大年初一,美軍核動力超級“卡爾·文森”號航母現身南海引起了世界媒體的注意。“卡爾·文森”號不僅高調邀請多國媒體登艦訪問,還有艦上官兵表示不能排除“卡爾·文森”在未來參與所謂“航行自由行動”的可能。
南海與台灣問題背後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後,美國已明顯強化了其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從去年5月開始,在美國軍方主導下,美軍在南海至少已進行了5次所謂的“航行自由活動”。據《華爾街日報》去年9月1日報道,美國官員證實美軍首次制定了在南海實施“航行自由”行動的時間表,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每月將執行約兩到三次“航行自由”行動。
今年1月17日,美軍驅逐艦駛入黃岩島12海裏內水域,爲特朗普上台以來首次,引起中國外交部與國防部的強烈批評。
除了美國航母頻繁現身南海,英國航母也打算巡航南海。英國前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去年7月聲稱,英國計劃明年向南海地區派遣航母進行“巡航”,以增強英國的海上地位。邁克爾·法倫還以所謂的“航行自由”作爲借口,揚言“不會受到中國的限制”。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當時也在澳大利亞透露,英國兩艘航母將到亞太地區“巡航”。
同時,台灣問題在美國政治議題中也明顯升溫。據美國媒體2月22日報道,一個由美國國會參、衆兩院軍事委員會成員組成的代表團抵達台灣地區進行爲期3天參訪,並重申美國會對台灣地區提供軍事支持。北京時間3月1日,美國國會參院審議通過了所謂的“與台灣交往法案”,鼓吹“美台”之間實現所有層級官員的“互訪”。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月1日下午表示,上述議案有關條款盡管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此前,中國海軍“遼甯艦”已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6月兩次“繞台”,引起台灣媒體驚慌。海軍專家張曉林告訴澎湃新聞,台灣地區軍事力量部署“西強東弱”的特點,是台灣地區對于“遼甯艦”“繞台”十分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遼甯艦”和首艘國産航母與頻頻現身西太展示武力的美軍核動力超級航母相比,仍存在明顯不足。
首先,兩艘中國航母的排水量均爲6萬噸上下,而美軍航母的噸位均在10萬噸以上,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航母艦載機數量的差異;其次,中國兩艘航母均采用了滑躍式起飛,限制了艦載機的有效載重與性能發揮,以及航母的放飛效率。此外,由于中國航母采用的是常規動力,其續航力及航程均不及采用核動力的美軍航母。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魏澤曼也認爲,中國航母在能力上仍然不及美國的航母。他此前對澎湃新聞表示,美國的航母更大,艦載機數量是中國首艘國産航母的兩倍多,且配備了性能更佳的彈射系統,而且中國航母使用的仍是舊式的蒸汽渦輪發動機。
因此,當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官方網站2月27日刊文,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實現核動力航母等攻關突破”時,立即引發國內外多方關注。
遼甯艦 東方IC 資料
據路透社2月28日報道,盡管有關中國核動力航母的消息沒有進一步披露,但是中國海軍的戰略作用仍在提升。美媒3月1日報道稱,核動力航母將使中國海軍徹底走向深藍。
李傑認爲,中國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需要一支有力的遠洋海軍。只有核動力化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藍水海軍,實現有效的“遠海護衛”。
“核動力航母將使大陸對台保持更大的軍事壓力,切斷其戰時所需的後方依賴,從而有效威懾‘台獨’勢力。”張曉林表示,“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發展核動力航母是爲了對抗美國,其仍是服務于中國的整體戰略目標。”
未來:航母只增不減
今年1月19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新版《國防戰略報告》,將國防戰略的重心轉爲大國競爭,並明確將中國列爲戰略競爭對手。而且,報告明確提出“擴大太平洋地區的聯盟與夥伴關系”爲美國與盟國的優先事項之首,並鼓勵盟國提升軍備水平。
日本《讀賣新聞》2月12日報道稱,據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正在研究引進美軍F-35B垂直/短距起降隱形戰機,目標是在2026年左右投入使用。日本政府相信,F-35B不僅可以利用跑道較短的離島機場,提升離島防衛能力,還有可能將其部署在海上自衛隊出雲級直升機航母上。
事實上,據美國《新聞周刊》2012年4月報道,日本防衛省在出雲級設計之初就已考慮其搭載固定翼飛機的可能性,並在設計圖中爲固定翼飛機預留了梯形結構的甲板設計,以便日後改造爲可搭載F-35B的完整航母。
此外,在南海問題上頗爲活躍的澳大利亞也已經獲得了兩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其直接加裝了滑躍起飛翹板,甚至比日本出雲級更容易改裝爲輕型航母。此外,新加坡與韓國此前也分別表達了引進F-35B的意願,以變向獲取航母的部分功能。
張曉林認爲,在南海問題總體升溫、西太平洋地區海軍建設加強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
在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後,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9日報道,中國第三艘航母(即第二艘國産航母)已經開工建造。美國《大衆機械》網1月19日撰文稱,中國第三艘航母將取得更多的技術進步,包括有望將排水量增加到8萬噸左右,並采用彈射起飛方式。
不過,雖然中船重工官網確認了研發核動力航母的消息,但李傑對澎湃新聞表示,相關技術仍需攻關,下一艘航母直接運用核動力技術的可能性還不大。同時,關于下一艘航母的彈射起飛是采用傳統的蒸汽動力還是新穎的電磁彈射的問題,李傑表示,無論是否采用核動力,航母都已可以采用電磁彈射。
目前,美國首艘新一代巨型核動力航母“福特”號已經裝備了電磁彈射與攔截系統,其可以提供更高的彈射/攔截效率,並有利于艦載機機體壽命的提升。
除了中美兩國外,素有大國雄心的印度也在積極發展大型航母,以打破六十年來只能購買別國二手航母的曆史。據《印度教徒報》1月20日報道,根據印度海軍設計局局長喬杜裏的最新表態,印度首艘國産航母有望于2020年服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院亞洲軍事專家畢勝戈(Richard Bitzinger)2月28日在《海峽時報》刊文稱,對于亞太地區大國來說,“5萬噸級的外交”仍具有不可低估的象征意義。在未來十年,亞太地區擁有航母的國家和航母數量只會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