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的記憶中,天橋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上世紀80年代,爲解決人車矛盾、行人過街等問題,一座座天橋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天橋因城市發展需要被拆除,光榮“退役”,但仍有許多天橋堅守在城市的重要道口。
多年來,許多人不願把天橋僅僅看作城市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過渡品,而是將其視作承載著記憶的“老朋友”。但不可否認的是,天橋的功能性和便利程度,影響著人們日常出行的體驗。雨天的路面積水、無障礙電梯的缺失、扶手的設置等問題仍待解決。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升級版的天橋———空中連廊出現在城市中,除了連接不同實體空間外,其自身作爲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和功能特點也受到人們的關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今天,我們一同到上海的天橋上走一走、望一望,聽聽使用者的呼聲建議,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行走吃力 | 有的電梯缺失,只能走樓梯】
去第一人民醫院複診的那一天,沈先生的左眼還蒙著紗布,即使是在平地行走,也要放慢速度。穿過海甯路河南北路天橋往醫院方向走,道路兩側竟都沒有自動扶梯或是無障礙扶梯。沈先生沒辦法,只好一手扶著欄杆,一手由妻子攙扶著,緩緩地從台階上往下走。
這是記者在海甯路河南北路天橋上看到的一幕。這座天橋立于兩條大路交彙處,路上車來車往,行人只能通過天橋過街。由于臨近醫院,許多前去就診的病人及家屬都要經過此處。但令人意外的是,天橋不管哪個方向的上行、下行通道都是樓梯,且級數均超過40級。
對青壯年來說,一口氣走上40多級台階並不費力,頂多是抵達天橋橋面時,心跳稍稍加速一些。但對于老人、病人來說,這些台階爬起來是比較吃力的。尤其是拄著拐杖或是手裏提著重物、背了包時,上下走樓梯就成了件難事。雖說樓梯中間有兩個緩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使用者稍作休息的機會,但仍有不少老年人對其望而卻步。
家住宛平南路的江阿婆幾乎每天都要去徐家彙公園鍛煉身體。從她家到公園,最近的路線就是從肇嘉浜路宛平路天橋翻過去,但江阿婆卻並不喜歡這麽走。原因也很簡單———走樓梯,吃力!
類似的呼聲還有很多。在探訪延安路沿線多座天橋時,記者目睹了許多老人上下天橋的謹慎和不易。老人們大多外出來買菜、購物,手裏都提著東西,他們雖然不趕時間,但都表示了“有電梯可以坐,當然更好”的想法。
市民楊小姐告訴記者,去年她發現延安路陝西南路天橋的兩側加裝了上行的自動扶梯後,感覺一下子方便了不少。“站在這個天橋上可以拍到馬勒別墅,景致很美,所以經常有很多人過來拍照留念。”楊小姐說:“不管男女老少,有了電梯就多一種選擇,有需要的人可以使用。”
【如何指好路 | 道口繁多,清晰標識很重要】
市民朱女士去過幾次東京,除了逛街、購物,朱女士還會留心所到之處的各種人性化設施。朱女士記得,有一次自己住的酒店離軌交站有一定的距離,一路上會經過好幾座天橋,有的路段還是在辦公樓和商場中穿行。雖然不懂日語,但朱女士找路並沒有遇到什麽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每個轉角和路口都有清晰的帶有文字、圖案和方向的標識。
上海許多路口的人行天橋沒有標識,但大型商圈內的天橋和空中連廊都逐漸把這個問題納入了考量。不過,其細致和清晰程度不盡相同。
在延安路西藏路天橋、延安路石門路天橋、延安路華山路天橋,記者都看到了一張位于天橋中央的便民指路地圖。圖上標注了行人所在的位置,周邊的主要道路、醫院、酒店、街道辦事處、公廁,以及地鐵站和公交站的位置。在與71路公交車站台相連通的天橋,也都有醒目的入口提示。
在陸家嘴的環形空中走廊和世紀連廊的上下通道口和樓宇出入口,記者均看到了藍底白字帶圖案和方向的中英文標識牌。但由于樓宇數量較多,多處都出現了同一方向幾塊牌子並立的現象,不熟悉環境的人最終還是要靠手機導航來幫助判斷哪棟是什麽樓。
同樣是在上下通道口設置標識牌,金沙江路真北路人行天橋則用了不同的顔色進行區分。比如在靠近近鐵城市廣場南座的標識牌處,指向該大樓的牌子用的是醒目的紅色,而指向其他樓宇的牌子用的是黑色。此外,在人行天橋的南側與北側中間,均有一塊具體的位置圖。圖上標注了行人此刻所在的位置,周邊的樓宇名稱,附近的地鐵站、公交站以及具體的公交線路和步行距離等詳細信息,每個出入口是否有扶梯和無障礙電梯也都一目了然。如果還不清楚,天橋下方有一個便民服務點,人們可以去問路。
【排水是個事 | 雨天路滑,積水考驗彈跳力】
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不同的時間段走上天橋,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碰上雨天,白領鄭小姐就不太敢走天橋。
鄭小姐告訴記者,不管是在天橋還是地鐵口,只要是從上往下經過被雨水覆蓋表面的台階,心裏總是會發怵,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摔跤。她注意到,這些台階基本上都裝有防滑緩沖帶,但由于是不鏽鋼材質,踩上去總是作響,有些地方還有脫落和變形,讓人還是不太放心。
遇上雨水,部分天橋還會面臨排水的考驗。“雨天在天橋上走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然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踩到水坑裏,把鞋子打濕。”鄭小姐表示,“有的地方積水嚴重,還要考驗彈跳能力,跳得遠才能不踩水坑。”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所有天橋的橋面都有排水口,但不同天橋的排水口數量、開口大小、形狀都不相同。
海甯路河南北路天橋的排水口數量很多,每隔兩三米就能看見兩側的排水口,且排水口疏通狀況較好,沒有被堵塞。但在延安路沿線的幾座天橋上,排水口的數量相對較少,很大一部分排水口還被泥土、垃圾堵住了一大半,對雨天排水勢必會造成影響。
雨天路滑,樓梯扶手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
但記者在走訪中注意到,天橋扶手的材質幾乎都是不鏽鋼,摸上去不太有溫度。
更關鍵的是,有些天橋的扶手高度出于安全的考慮,幾乎與護欄和防護玻璃一般高,差不多在成年人的胸口處。對兒童來說,顯然過高。不少天橋考慮到這一點,在其下方還設置了一條矮一些的扶手欄杆。但在部分天橋的上下樓梯處並無方便特殊人群使用的第二條扶手欄杆。
【勝在“綠”字 | 鮮花裝點,鋼筋叢林盼新綠】
常在上海六百商場門口出租車候車點等待客人的司機汪師傅發現,徐家彙商圈近來變了樣,商場門口的空地上多出了造型各異的植物景觀。其實,汪師傅若是擡頭看一看,就會發現“空中”也有植物長廊。
這些美麗的花卉植物之所以“空降”徐家彙商圈,是因爲在2020上海(國際)花展期間,這裏是一個分會場。作爲人流量較大的公共空間,天橋和商場前的空地一樣,成了一處臨時展廳。行人要是對某一種植物萌生了興趣,便可以湊近讀一讀附在其中的科普小卡片,了解它的名稱和藥用價值。
在上海,被鮮花裝點的天橋還真不少。延安路華山路天橋,雖然因爲下方仍在施工的軌交14號線而顯得有些嘈雜,但行人遠遠地就能看到天橋外側綠化帶上種植的一大圈玫紅色三角梅。這個靓麗的“圈”與上方延安路高架兩側的鮮花帶交相輝映,給這片高樓林立的區域增添了亮色。
也有天橋勝在一個“綠”字。在延安路沿線,記者看到部分天橋下方的支撐柱柱身爬滿了藤蔓植物,與周邊的綠化帶融爲一體,透出一分清雅。
盧先生是陸家嘴的一名金融從業者。在他看來,整個陸家嘴區域摩登大氣,美中不足的是還缺一點“綠”。盧先生表示,盡管陸家嘴有一片中心綠地,但在如此密集的“鋼筋水泥叢林”中,更多的綠會讓戶外空間變得更爲惬意。“我們去商場吃飯,既可以走地下通道,也可以走空中連廊。但現在的連廊看上去空蕩蕩的,很少有綠化和植物,也幾乎沒有供人休憩的座椅,看上去比較單調,吸引力不高。”盧先生說。
愛看美劇和日劇的人或許都看過這樣的畫面,在市中心高樓裏辦公的白領一到午飯時間總喜歡走到附近的綠地或是公園,找一張公共座椅,面對一片心儀的開闊場景,一邊吃手裏的三明治或者飯團,一邊休息。盧先生暢想著,在未來的陸家嘴空中連廊,這樣的畫面也能成爲現實。
對標
鹿特丹:區域內的“點睛之筆”
從空中俯瞰荷蘭鹿特丹市中心,人們可以看到一抹充滿活力的亮黃色。這抹亮色正是2015年開通的Luchtsingel人行天橋。作爲區域內的“點睛之筆”,這座總長400米的步行天橋將鹿特丹市中心的3個分隔了幾十年的區域重新連接起來,並與區域內的辦公樓宇、商鋪、兒童公園和屋頂菜園等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三維城市景觀。
這座人行天橋也是全球第一例通過衆籌方式建造的公共基礎設施。任何人只要花費25歐元,便可以讓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橋所使用的木板上。統計稱,共有超過8000人參與了衆籌。對參與者來說,也許未來每一次經過這座天橋,都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新加坡:波浪造型自帶休憩空間
盡管新加坡的軌交站和社區周邊有許多人行天橋,但最有名的那一座天橋卻“藏”在山裏。根據新加坡旅遊局的官方網站介紹,來到南部山脊的遠足小徑,走上一段,就能邂逅連接著直落布蘭雅山公園和花柏山公園的亨德森波浪橋。
這座橋距離地面36米,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橋。它總長274米,橋身名副其實,酷似上下起伏的波浪,動感十足。
因爲天橋造型獨特,又有休憩空間,每逢周末便成爲情侶談情說愛、家庭出遊的熱門之地。每天晚間7點至次日淩晨2點,LED照明將天橋照耀得光輝亮麗,令不少遊客流連忘返。
亨德森波浪橋。 圖片來源:新加坡旅遊局官網
香港:應節應景的主題裝飾
中國香港,不同區域地勢高低不同,數百座天橋構成了巨大的人行天橋網絡。
因天橋數量多,且通常位于街道顯眼處,香港的人行天橋設計注重美觀,同時強調和周邊環境、設施相協調。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制訂了有關計劃,爲人行天橋和人行隧道漆上不同顔色。爲確保設計的美觀,特區政府特別設立了“橋梁及有關建築物外觀咨詢委員會”,負責審核天橋的外觀設計。每逢節假日或是不同主題的紀念日,很多過街天橋上都會有應節應景的主題裝飾,爲一些年代久遠的天橋增添了些許活力。
【對話 | 從“跨越”到生活的延伸】
記者:1994年,電影《股瘋》在南京路西藏路橢圓形天橋上取景,橋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橋下的密集車流,以及一旁閃耀的霓虹廣告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天橋也因而被許多人視作城市的一道風景線。上海最開始建造天橋,是爲了解決什麽問題?
莊宇(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曾經的上海,行人與機動車是和諧共處的,人們有序地行走在街道上,過斑馬線穿越交叉口。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城市發展得越來越快,機動車數量增多,人車矛盾也相應增多。爲了解決安全、噪音、汙染等一系列問題,上海開始建造天橋。
當時,延安東路外灘天橋、南京路西藏路橢圓形天橋、南京西路石門路“S”形天橋等一批天橋相繼建成。這些天橋不僅爲行人提供了方便,還成了城市生活的發生地,很多人在天橋上看風景、談朋友。因此,當有的天橋因爲城市發展新需要而被拆除時,很多人感到不舍,因爲在他們心中,天橋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市政構築物,更是承載他們記憶的地方,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南京西路石門路“S”形天橋。 資料圖片
記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多年來,部分天橋在方便行人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人認爲,天橋還不夠“方便”。
莊宇:如何使天橋更貼近老百姓的使用便利?這需要設計方、建造方和管理維護方更多地從使用者的視角看問題。如果只是強調建造速度,僅僅以規範爲底線,而不管它所處的道路環境和特點,加入設計的藝術性和適用性,甚至較少顧及行人的使用感受,那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能就有所欠缺。
但如果是從以人爲本的角度出發,各方考慮問題就會化到細節上。比如關心使用者的需求。若天橋的使用者中不乏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那麽在台階之外是否配備或者加裝自動扶梯和無障礙電梯?再比如考慮城市的氣候、環境因素。在降水充沛、粉塵較大的上海,天橋是否配備遮雨頂蓋,地面和台階是否防滑、防積水,所用材料是否耐髒、不顯舊?還比如對後續維護管理的考慮。在維護量大而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選用什麽樣的材料經濟實惠而又不易破損、易于更換修補?
把人的需求放在心上,就會設身處地進行設計、建造和管理,從而讓公共基礎設施也有溫度。在市區人口高度密集的新加坡、東京等地,天橋數量非常多,人們使用天橋的頻率很高。觀察那些天橋可以發現,設計者並沒有用多麽昂貴的材料或是在造型上下了多大的功夫,但在實際生活中,天橋設計兼顧了實用性和藝術性,人們使用天橋的體驗是好的。沒帶傘?不用怕,頭上有頂蓋;走累了?緩一緩,扶手有溫度;天黑了?沒關系,爲你留盞燈⋯⋯在高密度城市,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維護存量空中步行系統,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值得我們深思。
金沙江路真北路空中連廊,有自動扶梯、無障礙電梯,有清晰的指路標識,還有分類垃圾桶。
記者:如今,城市緩解人車矛盾的手段和方法早已不止建造人行天橋這一種,各個商圈引入天橋也不只是爲了步行這一種功能。未來,天橋能給城市帶來更多可能性嗎?
莊宇:橋的基本功能是幫助人們跨越阻礙,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中的橋所能發揮的作用早已不只是“跨越”。在世界上許多城市,都能看到橋的空間與城市生活的結合。
意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橋上有店鋪、集市,還有咖啡館;韓國首爾,廢棄的高架橋“重新上崗”,被改造成空中植物園;日本東京,商業綜合體的天橋上,綠化、雕塑、座椅一應俱全⋯⋯人們享受著天橋上開闊的視野,期待著在城市上空的短暫停留、休憩和可能發生在此的種種故事。也正因爲如此,上海市民十分期待徐家彙正在建造的空中連廊,希望能在這個獨特的公共空間享受城市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空中連廊與周邊空間的結合不是設置一個連接口,整體連起來那麽簡單。很多“事後補救”的行爲效果不佳,原因在于連廊與周邊零售餐飲等的活動關聯是缺失和割裂的。好的空中連廊,作爲城市街道的延伸,是一個城市設計、地産開發和交通建設諸多領域緊密配合協調的結果。它能在便捷行人的同時,盤活城市商業,彰顯城市活力。因此,在有些城市中,在政府指導下,第三方組織及開發團隊也參與到了天橋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爲這種有機更新提供更多智慧。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張海峰攝
如無說明,內文圖片均吳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