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華僑農場的年夜飯:“回味”歸僑的光陰
中新社雲南大理1月31日電 題:華僑農場的年夜飯:“回味”歸僑的光陰
中新社記者 缪超
“回國快60年了,健在的老華僑不多了。今年年夜飯,我們決定一起敘敘舊。”1月31日,羅志華和老一輩歸僑除夕夜齊聚太和華僑農場“僑味園”餐廳,共同辭舊迎新,“回味”歸僑光陰。
現年57歲的羅志華在雲南省賓川縣太和華僑農場出生長大,父母系印度尼西亞歸僑。太和華僑農場自1960年起,先後接納安置了來自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的歸難僑3798人。
在“僑味園”的年夜飯桌上,菜色充滿異域風味:越南的炸春卷、貼軟蛋,印度尼西亞的蛋糕、餅幹,馬來西亞的肉骨茶、白切雞……
“印尼歸僑第一批到這裏。”酒過三杯,羅志華說起歸僑舊時光。60多年前,他父母變賣家産,帶上少許家當,告別不願選擇離開的親人,搭上“東漢輪”接僑船離開印尼。同年,中國政府爲歸僑建好住房,並規劃土地改造鹽堿度,便于歸僑耕種。
羅志華拿出幾張黑白照片,最早的照片中記錄:一群印尼華僑開墾土地,挖渠引水。再後來的照片裏,出現了馬來西亞、越南等多國歸僑,他們一起勞作,唱歌、辦遊園會……收獲水稻、玉米、高粱、小麥。
近些年,歸僑又與賓川當地人一道,發展葡萄、柑橘規模化種植。如今賓川有了“中國柑桔之鄉”和“南國吐魯番”的稱號,成爲盛産水果的地方。生態栽培的葡萄還挂有“二維碼”,溫度濕度依靠高科技設備實時監控,沒待成熟,便在互聯網上被訂購一空。
前幾年,羅志華從未謀面的表哥表嫂從印尼到雲南尋親,“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表哥是在我母親膝下長大的”。當時,羅的母親是位古稀老人,表哥近花甲之年。
“表哥一進家門,沖著躺在病榻上的母親跑去,抱住就哭,哭了6分鍾後才開口講話。”那場景,羅志華終生難忘。“來中國前,表哥以爲我們在雲南生活貧窮,飯不夠吃,有人勸他們多帶點美元。”
“來雲南後,表哥頗爲意外。”從昆明機場到太和華僑農場,皆是高速公路或柏油路。羅志華又帶著表哥表嫂到大理、麗江領略中國秀麗風光。表哥感受到了羅志華一家富足安逸的生活,對他說,“你們生活比我們好太多,回來(中國)是對的。”
“我們40多年前到賓川,以爲被送進‘十萬大山’。”越南歸僑、“僑味園”餐廳老板冼錦玉笑著回憶。當時,運送分配至雲南的越南歸僑車隊在山裏奔走數天才到賓川。
40多年後,被誤認爲“十萬大山”的雲南交通變化翻天覆地,高速公路裏程突破1萬公裏,鐵路進入高鐵時代,航空航線基本實現南亞東南亞國家首都和重點旅遊城市全覆蓋。
尤其是,中越通道開河高速公路、昆玉河鐵路的建成通車,拉近了冼錦玉與越南親戚的距離。5年前,冼錦玉回越南探親祭祖,開車從賓川到中越邊境河口口岸,全程均是高速公路。“賓川到河口9個小時,朝發夕至。不開車,也可乘火車。”
賓川所在的大理如今也成爲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冼錦玉一家憑借制作越南美食的手藝,在太和華僑農場經營“僑味園”餐廳,年收入約20萬元人民幣。
壬寅虎年春節(2月1日)將面向海外播出的“相聚在春天”賀歲紀錄片,在太和華僑農場取景拍攝。年夜飯上,羅志華特別提及,希望紀錄片能向他們在海外的親人展示華僑農場的巨大變遷。
“太和華僑農場建立至今61年,人員來自五湖四海,大家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奮鬥,特別溫暖。”羅志華激動地說,“因爲,我們有個共同的身份——華夏子孫炎黃兒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