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印太經濟框架”啓動,專家析兩大“先天不足”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李曉喻)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正式宣布啓動“印太經濟框架”。分析人士認爲,作爲與中國開展經濟競爭的工具,該框架存在兩個“先天不足”,實際效果或將大打折扣。
“印太經濟框架”目前還沒有公布具體方案,只設定了四大類別:公平和適應性強的貿易、彈性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減少碳排放、稅務和反腐敗。其中在公平和適應性強的貿易方面,又設置了勞動力、環境和氣候變化、數字經濟、農業、監管透明度、競爭規則和貿易通暢性七個子領域。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等13個國家成爲初始成員。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說,雖然美國圍繞印太經濟方面提出了總體性的原則和目標,但在不同議題領域,參與的國家、談判推進的速度和策略、執行的力度都不同。總的來說,在“印太經濟框架”的執行機制方面,拜登政府傾向于更多采用“一國一策”、靈活磋商等非正式的執行機制,而不是建立一個類似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那樣的正式協定。
分析人士認爲,“印太經濟框架”存在兩個“先天不足”。
第一,在這個框架下,美國並不會向其他成員國開放市場。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副代表莎拉·比安基4月底在解釋印太經濟框架時明確表示,該框架“不包括談判市場相互開放的議程”。這意味著,即使加入了這個框架,也不等于本國商品能更順利地進入美國市場。
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索利斯所言,只有在談判中向對方開放市場,才能說服相關國家接受高水平的勞動者權益保護標准。但是如果談判桌上什麽籌碼都沒有,新興國家很難接受那些可能需要在本國付出高昂政治成本的規則。
第二,印太經濟框架是以拜登政府簽署行政命令的方式推進的,無需經過國會批准。在此情況下,一旦拜登任期結束,該框架就面臨“朝令夕改”的風險。
印太經濟框架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是東盟國家。官方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中國與東盟貿易出現逆勢增長。2021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額達87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1%。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4836.9億美元,同比增長26.1%;自東盟進口3945.1億美元,同比增長30.8%。目前,東盟仍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事實證明,中國同東盟合作具有強大韌性與潛力。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落地,雙方合作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激發更多需求與市場。而以排他性爲出發點的印太經濟框架,顯然與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大勢不符,很難給地區帶來持久的紅利,注定難以有效推動。
“印太經濟框架試圖把東盟作爲圍堵中國的突破口,最後很大可能將事與願違。”許利平說。
盡管如此,中國也不能對“印太經濟框架”掉以輕心。
許利平指出,印太經濟框架由覆蓋不同議題的多個模塊組成,簽署國無需加入所有模塊,但必須同意所加入模塊的所有條件。這實際上就是由美國制作“菜單”,各國來“點菜”,以價值觀和規則爲核心,建立獨立于中國的關鍵供應鏈體系。
他認爲,如果按照印太經濟框架的邏輯,未來中國在經濟安全環境方面將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可能面臨以過高環保和勞工標准衡量,受到更多“妖魔化”或汙名化的挑戰;另一方面,西方以半導體爲核心的關鍵供應鏈體系將對中國形成越來越多的擠壓,這可能對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形成沖擊。
趙明昊也表示,當前的外部環境和當年奧巴馬政府推動TPP時已經大不相同。因此,不能忽視印太經濟框架帶來的挑戰。面對沖擊,中國應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積極推動RCEP落實,不斷增強自身經濟實力,有效應對日益激烈的大國經濟競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