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是新加坡CS:GO唯一的職業戰隊。賽事官方供圖
在美國、歐洲和中國,電子競技的發展速度驚人,但這條道路上,不是每一個新加入的參與者都能一蹴而就。像文萊、新加坡這些國家,他們的電競發展就很艱難。究其原因,不外乎缺少資本贊助、從業者看不到未來。盡管有很多人選擇了放棄,但也有人一直堅持著,電子競技運動的巨大潛力,讓他們願意搏一把。
|現狀
電競受衆多 職業戰隊少
新加坡的教育世界聞名,每年都會向世界名校輸送大量優秀學生。但在優秀的背後,學生們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電競,成了他們釋放壓力的途徑之一。
在新加坡,學生家長們雖大多不懂電競,但只要不影響學習和生活,他們並不會阻止孩子,很多父母還會帶著孩子去買最貴的外設。
據介紹,不僅是學生,新加坡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會涉獵電競。在商場裏、地鐵上,新京報記者發現很多年輕人都會拿著手機玩遊戲。
9月初,新加坡舉辦了第一屆電競節,爲期三天的活動,場館裏站滿了觀賽的年輕人。一場校園賽比賽,吸引了100多名父母帶著12歲左右的孩子觀戰。另據了解,我國講述電競的電視劇《全職高手》在新加坡很受歡迎,年輕人們都渴望成爲電視劇裏那樣的全職高手。
雖然新加坡的電競受衆不少,但年輕人要想靠電競生存卻困難重重。職業選手的職業生涯大多在16歲到25歲之間,但這段時間年輕人都在忙著學習、服兵役,很難去做職業選手。新加坡各項電競項目在世界上難以出頭,目前成績最好的是DOTA2。至今,新加坡的職業戰隊只有三到四支,其中只有每個項目頂級的戰隊才能有贊助。就拿CS:GO來說,只有BOOT戰隊會給選手發薪水。
新加坡戰隊在國際賽場難堪重任。賽事官方供圖
|困境
從業者迷茫 看不到未來
在新加坡,不論是FPS類遊戲(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還是MOBA類遊戲(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至今沒有一個項目擁有職業聯賽。就連最火的DOTA2,在新加坡也難以落地。新加坡寸土寸金,舉辦線下比賽的成本太高,幾乎沒有公司敢挺身而出。所以,新加坡很多戰隊都是臨時組隊參與一些比賽,參與者大多是沒有太多生活壓力的年輕人。
作爲電競從業者,這些年輕人表示,他們看不到新加坡電競的未來。在極限之地CS:GO東南亞站的比賽中,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三位新加坡戰隊的選手,有兩位選手都很悲觀。“這幾年新加坡的賽事並沒有增量,職業戰隊難拉到贊助。感覺五年之內很難看到新加坡電競會有大變化。”胡乃明說。
胡乃明是BOOT戰隊的隊長。BOOT戰隊是新加坡CS:GO唯一的職業戰隊,也是成績最好的戰隊。胡乃明在這支戰隊打了三年比賽,曾去過四次上海極限之地CS:GO總決賽,每次都是铩羽而歸。
新加坡職業戰隊的標准很簡單:有戰隊老板,能給選手支付工資。至于訓練,他們很難與職業沾邊。中國的職業戰隊,選手有專門的訓練室、宿舍,戰隊還會有教練、分析師幫助選手變得更強。同樣號稱是職業戰隊,BOOT並沒有這些配置。“我們都住在家裏,俱樂部規定每天晚上7點到11點線上訓練。沒有教練,只有5名隊員。”胡乃明說。
這樣的職業戰隊在國內橫霸一方,但到了國際賽場只會是不堪一擊。胡乃明的隊友不斷更換,退出理由大抵相同:難以維持生計,看不到未來。新加坡應屆畢業生平均工資在15000元人民幣左右,而電競卻很難有收入,成績不好連獎金都拿不到。
新加坡的電競活動場地很小。賽事官方供圖
|希望
打造電競節 舉辦頂級賽
新加坡第一屆電競節雖是在市中心的新達城購物中心舉行,場館小得可憐,只有兩個籃球場那麽大。僅有四個電競項目的比賽,除了主舞台有大概60張椅子,其余兩個副舞台想要觀賽的人只能站著或者席地而坐。此次電競節的主辦方傑弗瑞・潘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已經是新加坡舉辦的最大型電競活動了,此前辦活動的場地不足200平米。
其實,從雅加達亞運會電競作爲表演項目登台亮相,新加坡政府已經開始注重電競。去年,新加坡政府撥款500萬新幣(2500萬元人民幣)用于發展新加坡電競。今年1月,新加坡電競協會成立。
今年8月2日,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爲期4天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雖然中國粉絲都吐槽ChinaJoy規模小了四分之一,但在傑弗瑞・潘眼裏,ChinaJoy是他們奮鬥的目標。“我們希望能夠把電競節一直延續下去,做成像ChinaJoy那樣成熟的活動。”
傑弗瑞・潘告訴記者,他已經快四十歲了,因爲喜歡電競所以一直致力于推動新加坡電競,舉辦各種電競賽事。新加坡電競賽事尋找贊助商非常難,像王思聰這樣愛電競的老板更少。“企業的老板大多都在四五十歲的年紀,完全沒有接觸過電競,所以也不相信電競能夠爲他們賺錢。”
2019年12月,新加坡將舉辦ONE Esports與PGL主辦的首屆DOTA2新加坡世界職業邀請賽,這也是世界頂級電競比賽第一次在新加坡舉行。傑弗瑞・潘說,他希望比賽能給新加坡電競帶來發展動力,“中國就是在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希望新加坡也能有機會快速成長。”
新京報記者 劉姝君 編輯 王希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