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記者于近期調研了美國、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在養老服務方面的做法,以期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符合老年人真實需求的“普惠養老”模式。
許多發達國家更早地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老年人長壽而不健康、空巢老人多、老年撫養比高等是普遍面臨的問題。而新冠肺炎疫情也像一面鏡子,照出老年人健康的脆弱性,尤其是集中養老面臨的防疫困境。未來,科技的進步、醫療衛生水平的提升、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養老産業的發展等等,能否滿足老年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呢?
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就此,《環球》雜志記者于近期調研了美國、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在養老服務方面的做法,以期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符合老年人真實需求的“普惠養老”模式。
美國:對老年人住房有較明確的區分
在老齡化已數十年的美國,基礎養老制度、設施、人員和服務相對完善和豐富。美國有5000萬65歲以上老人,絕大部分采取居家養老模式,75歲以上老人入住養老院的比例相對較高。傳統美國人代際間保持較高獨立性的做法,催生了養老社區,美國有專門針對55歲以上人口的社區。政府采取措施把養老服務導入老齡人口家中,並對其住房進行適老化改造。
美國老齡住房分爲獨立生活社區、協助生活社區、失憶症患者生活小區、養老院,以及綜合性的連續照料退休社區(CCRC)和生活規劃社區(LPC),功能和服務有不同定位。
以CCRC爲例,這種養老服務模式已在部分西方國家逐漸興起,它集合了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優點,並有效避免其不足,該模式已日益被中國養老産業所關注。在CCRC模式下,根據各人的身體健康狀態、生活自理程度及專業醫療護理介入程度,老人被分爲自助型、介助型及介護型三類。
其中,自助型老人一般在55~65歲,生活能自理,居住在獨立生活社區。社區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老年大學、興趣協會等,豐富自助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介助型老人一般在65~75歲,當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照料時,將從自理轉入介助型護理。介助型老人住在協助生活社區,居住個體分開,但公共設施在同一區域。除社區服務外,介助型老人得到的服務還包括日常生活照護,如飲食、穿衣、洗浴、洗漱及醫療護理等,社區還爲介助型老人提供與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各類活動,豐富其日常生活。
介護型老人多在75歲以上,當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時,將轉入長期護理區,社區提供24小時有專業護士照料的監護服務。
不同的CCRC,在收住老人類型的選擇上存在差異。比如,由護理院演變而來的CCRC,多由非營利組織贊助,側重于收住需長期護理照顧的老人;一些專門開設的CCRC,若是營利性質,則傾向于收住能獨立生活的老人,因爲對于CCRC而言,主要利潤來源于可獨立生活的老人,這些老人生活能夠自理,幾乎無需生活輔助或專業醫療護理照顧。
美國全國老年公寓及護理業投資中心(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美國有2.45萬個投資級老人居住和看護小區,涉及住宅數量314.8萬套。其中,養老院(護理院)占比最大,小區數量和住房總數分別爲1.03萬個和132.8萬套。成本最低的獨立生活社區每月平均租金3239美元,失憶症患者生活小區月均租金6709美元。老齡住房居民的平均年齡約85歲,平均入住年齡爲80歲以上。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站公布的數據,2016年美國有1.56萬個養老院(護理院),其中營利性養老院占比爲69.3%,總床位170萬張。
德國:提供完善的家居養老服務
德國是歐洲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一度被媒體稱爲“歐洲養老院”。德國主流養老模式包括以下四種:
一是居家護理型養老。老年人依舊住在自己原居所內,由周邊養老機構提供上門服務,如每天早上派人爲老人進行日常護理。老人白天可根據各自需要,選擇去日間照料中心,參加針對老年人的剪紙、閱讀、棋牌、烹饪等活動;晚上老人回家後的晚餐、洗漱等,也可由上門的護理人員協助完成。
二是老年住區式養老。這是德國近年興起的一種居家養老模式,以監護式公寓爲主。公寓整體采用無障礙設計,配備許多爲老人服務的硬件設施,相比老舊住所更適宜養老。老人入住後,不會脫離社區人際環境。社區還組織老年人之間互助,使其真正實現晚年不孤單。
三是老人與年輕人合租。德國聯邦家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5%的德國老人對與年輕人合租感興趣。部分不願離開自己居所的德國老人,會將空置房間低價甚至免費出租給年輕人,只希望有人陪伴。對于囊中羞澀的大學生而言,這是不錯的選擇,幫助老人做家務、購物等可以抵消部分房租,一些外國學生還將合租視爲學習德語、體驗德國文化的好機會。德國有不少專門爲老人提供出租房服務的網站,政府也鼓勵這種養老模式,並爲相關房屋設施加設樓梯升降椅等改造工程提供資助。
四是養老機構型養老。目前,德國有1.24萬家養老機構,包括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以老年公寓爲主。多數德國老人在人生最後時刻才選擇入住養老機構。德國養老機構多分布在居民密集區,少數分布在郊區及度假區內,均提供24小時服務。以首都柏林爲例,在養老機構查詢網站上隨機輸入一個郵編,一般可在方圓5公裏範圍內找到約50家養老院。
英國:95%的養老服務在社區內
英國養老服務以“醫養結合”爲特征,十分重視醫療功能配套,多數具有准醫療機構水准。據英國政府統計,英國95%的養老服務在社區內,包括老年公寓、日間照護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護理機構等。老年公寓是爲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的服務設施,有醫療、安保人員,還配備有緊急呼叫裝置,適合大部分老年人。
根據服務內容的不同,英國居家養老分爲個人照顧,如洗漱、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照料;家務援助,如打掃衛生、購物、鋪床等;醫療服務,如換藥、藥物治療等。英國目前約有5500個機構、41萬人經營1.13萬個養老院,每年産值約159億英鎊。
新加坡:建設養老綜合體
近年,新加坡政府主導建設了首個集公共設施和服務設施于一體的綜合公共養老社區——海軍部村莊養老綜合體。該社區是分層式設計建設的“垂直村莊”,下層爲社區廣場,中層爲醫療中心,上層是爲老年人提供的、帶有社區公園的住宅公寓。三個樓層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設施,並與城市的醫療、商業及其他設施無縫對接,爲不同代際的交流提供便利,促進了老齡工作的開展。
新加坡還注重爲居家養老提供服務。一般身體較爲健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會選擇居家養老,由專業護理人員爲其提供上門或居家服務,老年人也可享用日間活動中心和社區之家提供的養老服務。這類機構類似中國的老年人活動中心,爲住在附近組屋區的老人唱歌、跳舞、玩遊戲、閱讀等提供活動場地,也可滿足老年人基本的護理需求。新加坡衛生部運營的活動中心對公衆免費,但私立活動中心收費。
除傳統的由企業自行購地建設運營的養老院外,新加坡政府“建造、擁有、出租”(Build-Own-Lease)養老院的模式成爲最新發展方向。新加坡政府直接建造養老院並擁有其産權,然後將養老院的經營權開放給養老企業投標經營。這種模式有助于降低經營養老院的門檻,也有利于政府選擇那些能提供合理價格及優質服務的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