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閉幕式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
廣州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做總結發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
東西方一流生死學專家和學者齊聚花城(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
26名專家學者發表學術報告(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
這是中國佛教界首次高規格、跨學科的生死學國際論壇(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國堅)
2018年6月10日,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在廣州大佛寺圓滿落幕,在爲期三天的交流研討中,東西方26名專家學者在四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演講。這是一次東方文化和西方哲學的深度交流,也是一部古老智慧與現代學說的精神雅集。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在閉幕式上對大會做了總結發言。
耀智大和尚在總結發言中首先指出:生死輪回是佛教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都繞不開的討論主題,有了業力輪回、佛教的善惡觀才有了安立的支點,從凡夫到聖人,從世間到出世間,只有超脫生死輪回,徹悟人生的實相,才能轉凡爲聖,轉染汙的生命成清淨的生命,從十二因緣緣起到業感緣起,從業感緣起到賴耶緣起,從賴耶緣起到真如緣起,都說明了生死輪回的實相,也體現了佛教各個時期討論的問題和關注的熱點的轉化。
耀智大和尚在總結中對四場學術報告會都做了詳細的回顧。第一場研討主題爲“生死輪回”,共有7位專家學者做了主題發言。
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教授慧開法師是第一位發言人,慧開法師從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開始,探討了“死亡”與“新生”的玄機,提出一期生命的落幕——善終,分享了“求往生”是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意味著真正超克死亡。從現代醫療科技的兩難困境與“安樂死”迷思,展望了現代醫療護理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未來開展。
第二位發言的是加利福利亞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cqueline Stone,Jacqueline Stone從對死亡時間的反思爲切入點,以佛教中的死亡管理爲主題,討論了中世紀的日本,在淨土宗影響下,正念對死亡的理念是如何占據一席之地的。
第三位發言人是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協會理事、中國西藏文化發展與保護協會理事桑吉紮西,桑吉紮西從生死因緣開始,引入佛教的生命關懷。
第四位發言人是哥倫比亞大學講師和博士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福布萊特獎學金贊助學者Miriam Chusid,他從日本中世紀閻魔殿的建築開始,探索閻魔作爲偶像和中央崇拜對象的描寫和功能,其與地藏菩薩的關聯,引發對來生的重新思考。
第五位發言人是亞洲協會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約翰H福斯特大學傳統亞洲藝術館長、耶魯大學出版社編輯和資助者Adriana Proser,他帶來了一系列東亞關于地獄的藝術。
第六位發言人是世界衛生組織技術顧問、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他從現代醫學頂尖的標志性技術器官移植開始,提出“公平”這個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古老的道德命題,從一系列道德兩難選擇問題,揭示了生死權利的抉擇,觸到了社會靈魂的最深處。
第七位發言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Komei Sakai,他通過對現存的武器和盔甲的研究,單方面介紹武士關于生命、死亡和重生的觀點。
第二場學術報告主題是“生死自在”,主要討論生命的超脫和輪回的出離。共有6位專家學者做了主題發言。
第一位發言人是廣州大學生死學教授胡宜安,他從現代人的生命困境開始,探討其根源在于對生與死“二項分離”,致使生不充分、死不充分從而帶著生之執念與死之恐懼走向生命終點。提出現代人擺脫生死困境的不二法門:自然心、平常心、自由心、自覺心,即學會以自在心對待生死,方能證的人生真谛,達到生之燦爛與死之靜美的生命自在境界。
第二位發言人是亞利桑那大學博士、2010佛教傑出女性獎獲得者、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Ng Zhiru,她從一套公元八世紀左右創作的朝廷殡葬悼詞對當時的人們特別是精英女性們爲她們臨終或已故的家庭成員縫制地藏菩薩像的行爲的記錄開始,從佛教圖案的刺繡,推斷唐代地藏崇拜傳播的推動力,揭示了唐代死亡及超度中朝廷對于女性敬神的支持以及朝廷支持的儒家孝道在地藏祭禮傳播中的作用。
第三位發言人是羅格斯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博士Jessey Choo, 第四位發言人是哈佛大學Mariko Namba Walter, 第五位發言的是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Billy Ernest Brewster,第六位發言的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候選人、漢城大學碩士Sangyop Lee,他從神不滅論開始,探討了漢傳佛教對此教義的多種诠釋,並且是如何利用它們來探討輪回的過程、人類生命狀態的起源、佛教的解脫之路、佛教修行的意義和人類的究竟本質等理論。
第三場學術報告主題是“終極關懷”,共有7位學者做了主題發言。
第一位發言人是伯克利大學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伯克利大學著名的Shinjo Ito主席Mark Blum,他帶來了《處理他人死亡的主體間性》。他介紹了美國佛教宗教師的情況以及本土化狀況。與現場信衆就美國佛學的情況進行了分享交流。
第二位發言人是台灣地區教育部門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台灣教育部門生命教育咨詢委員會第五屆委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事業委員會委員及常務理事紀潔芳,她的報告題目是《臨終關懷的操作與教學》。從身關懷、心關懷和靈性關懷開始,分享了孩子們關于死亡的畫作,在紛呈的畫面中,探討了善終。同時也分享學員制作的作品,用生命教育愛。由此也介紹了臨終關懷的理念以及在實例中探討臨終關懷的教學。最後與會人員就失智症和臨終關懷具體操作與紀教授展開了真切的交流。
第三位發言人是耶魯大學宗教學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碩士、台灣大學法律學士、聯合國經濟社會咨詢理事NGO組“木魚基金會”創辦人與執行長依法法師,帶她來了報告《臨終助念與器官捐贈》。
第四位發言人是哈佛博士後聯誼會、勘薩斯大學博士Halle O’Neal,他帶來的論文報告《是在佛教短篇小說中寫下悲傷與救贖》。
第五位發言人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人生哲學》雜志總編輯、日本當代文明研究雜志總編輯、現代人生哲學研究所建立者、電信社會科學獎獲得者Masahiro Morioka,他帶來了報告《一個哲學家的哲思:死者在這個世界能繼續存在嗎?》。
第六位發言人是宗教研究助理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12 Stanley Weinstein獎獲得者Bryan Lowe,他的報告題目是《本土化擔憂:古代日本在途與村落中的死亡》。
第七位發言人是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宗教研究委員會XINGYI WANG,帶來的題目是《叡尊的兩個主體:死亡儀式和戒律觀察》。
第四場學術報告會主題是“悲心踐行”,這個主題融合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佛教是以覺他爲先導,利他爲根本,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信仰爲中國本土化的佛教發展提供了榜樣的力量。共有6位學者發表了主題演講。
第一位發言人是巴納德大學亞洲及中東文化教授、哥倫比亞大學佛學研究聯合主席、哥倫比亞佛教和亞洲宗教中心副主任、斯坦福大學博士Max Moerman,帶來的題目是《聯合葬禮:伊勢神社的死亡與佛法》。
第二位發言的是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龔隽,他的報告題目是《大乘佛教與身心療愈觀:以中古《維摩經》“問疾品”疏爲例》。從中國中古時期有關《維摩經》疏“問疾品”爲案例開始,闡述了不同法流的維摩經學者對于身體、疾病及治療等議題的思想論述。從色、法二身論、衆生與菩薩兩類病因及不同療愈的觀念爲中心,從解經學與思想史的角度,探究了中古維摩經學者的不同論述。
第三位發言人是亞洲研究教授、《地藏菩薩的臉》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斯坦福大學博士HANK GLASSMAN,帶來的題目是《五輪塔的肖像:從揚特拉河到聖物的墳墓》。
第四位發言人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廈門蓮花醫院院長、廈門蓮花愛心護理院院長李力,他帶來的題目《蓮花創業之終極關懷》。從蓮花創業的緣起和初心開始,探索了臨終關懷道路的模式,從思考如何幫助當死亡真的來臨之時的長者或病患,可以安詳的、有尊嚴的、沒有遺憾的離開,不把死亡認定是恐懼和悲傷的開始,體驗了減少和療愈生者和逝者的痛苦的悲心踐行曆程。
第五位發言人是國立瑪希隆大學博士Ashin Sumanacara,他帶來的題目是《上座部對于死亡與來生的理念》。從死亡是所有生物的共性開始,介紹佛教關于死亡的觀點:死亡是組成生命的重要部分,因爲它處于從一個生命轉變到另一個的過程當中以及對來生的信仰,尤其是因果報應。探討上座部對死亡和來生的觀點,並且試圖解決什麽是死亡,是否存在來生的形式,怎樣獲得重生等問題,以及闡述了佛教理念中如何去迎接死亡。
第六位發言人是天普大學博士、伊隆大學副教授、宗教研究者Pamela D. Winfield,他帶來的題目是《來世之築:日本永平寺的兩所紀念堂》。
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在爲期2天的論壇中,東西方學者圍繞“生死輪回、生死自在、終極關懷、悲心踐行”四個主題,從各自的學術角度探討生死話題,共同打開“生死自在、向死而生”的智慧之門。這也中國佛教界首次高規格、跨學科的生死學國際論壇,對推動中國生死學研究、踐行佛門慈悲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