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他們自己的天然領地,詩意地棲居;世界上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風情小鎮,吸引著異域的旅人,來一睹她的多姿風采。
蓬萊鎮,如璀璨明珠般鑲嵌在安溪這片獨具靈秀之氣的飄香大地上,這裏曆史悠久,山川鍾靈,海湄毓秀,人文荟萃,是著名僑鄉和文化古鎮,享有“南國蓬萊仙境”的美稱。近年來,旅遊資源豐富的蓬萊鎮,以宗教文化爲主,打造了融自然風光、古迹、民俗、建築爲一體,並讓人們心馳神往的朝聖、仙居、養生之旅遊勝地。
盡管旅行是那麽的急切匆忙,但“南國仙境”蓬萊,真的不只有清水岩。
清水岩
“蓬萊仙境”入畫來蓬萊佛國,清水禅寺。素有“蓬萊仙境”美譽的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的清水祖師,既是海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泉州十八景之一。
岩寺依山而建,沿山路順勢而上,“袈裟石”、“仙腳迹石”、“小鬼弄金獅”等奇岩怪石,栩栩如生。出法門,沿覺路前行,“裂竹”、“三忠廟”、“枝枝朝北樹”、“綸音壇”、“方鑒塘”……神奇的“清水岩十八景”令人樂而忘返。在岩寺衆文物古迹中,宋代“帝”字形祖殿和《岩圖》碑刻最爲珍貴。
蓬萊祖殿爲重檐山頂的閣樓式建築,其建築格局、建築風格及雕刻技藝,都相當精致獨特。東西兩側另有檀樾廳、觀音廳、芳名廳,中間高高揚起的三座閣樓好似架在兩側層層疊疊的房間上,由而形成了一個“帝”字。另一件《岩圖》爲南宋遺存,它將祖殿的格局、尺寸和度數,及周邊附屬建築、道路規劃采用實物浮雕、文字陰刻,具有很高的史料實用價值和研究價值,是國內幸存無幾的傳世佳寶。
清水岩的美,登巅遠眺最爲震撼。殿宇崔嵬,山水隽秀,風景幽雅,作爲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這兒的清水祖師信仰早已廣傳于台、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閩南人聚居地,分爐分廟逾千座,信衆逾億人,僅台灣地區就有分爐分廟500多座。
順著木棧道迂回,來到祖師弘法廣場,15米高的祖師石雕坐像依山而立,憑欄遠眺,蓬萊鎮區盡收眼底,這,或許就是“清水佑民”的寓意吧。
九峰岩神秘又具魅力的禅茶世界
站在蓬萊三笏山巅,滿眼盡是蒼翠,郁郁蔥蔥的山林裏,佛音缭繞的九峰岩尤爲醒目。
岩寺始建于明永樂甲午年,崇祀三代祖師,是德化龍湖寺在安溪的主要分爐之一。
走進九峰岩,三進殿閣依此遞升:前殿盤龍石柱,中殿流光溢彩,正殿高敞宏大,皆是氣勢恢宏。爬過347級台階,可通往九峰岩四面佛,藍天白雲下,頂峰處的四面佛尤顯得莊重、神秘。寺中珍藏的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手書“真相”古匾,“真”字如美女梳妝,“相”字猶彌勒現肚之狀,極具神韻。寺內還有不少文物瑰寶,如閩清儒學胡琏所撰的對聯,鑄造于清光緒庚子年的大鍾與金楮爐,均古香古色,保存完好。
九峰岩延續著的千年禅茶文化,也讓天下茶人們慕名而來。“供茶法會”這一古老習俗最爲莊嚴神秘,享有“閩南茶文化活化石”的美譽,分爲供茶會、禅茶會及普茶會三部分。法會當日,寺院僧侶、信衆以茶爲媒,行供茶禮,敬頌茶疏,行茶入席,飲茶祈福;茶花、鐵觀音茶等安溪特有的茶品一一呈現,點茶文、宣水文、《九峰岩茶頌》等禅茶作品也一同展現,诠釋了天、地、人、茶相生相承的聯系,讓人大開眼界。
芸芸信衆,袅袅香火,清悅梵音,芬芳茶香,構成了神秘又具魅力的禅茶世界,你能不神往?
水美宮壑地洞天把水口
水美宮也是拜佛、修心皆宜之佳地。坐落于蓬萊鎮上東村水口,宮廟以岩峰爲屏,山環水抱,雲蒸霞蔚,林蔭遮而澗風涼,流經上西村九峰岩與上東村虎頭石的兩條小溪流在此彙合,彙入西溪。從明至今,600多年來,水美宮一直處于把守水口的位置,供奉著一尊麻三相公像,未曾改變。
廊橋橫臥,流水潺潺,亭榭廟宇,香煙缭繞,用“佛山仙境,壑地洞天”來形容這裏一點也不爲過。宮廟內,主殿宮宇重檐翹脊,雕梁畫棟,華麗壯觀。殿宇依岩壁而建,神龛就設在天然岩壁洞穴內,岩壁因常年浸熏旺盛的香火,變得烏黑發亮。主殿之外,兩側還對稱建有鍾樓鼓樓,外有紗帽山中“加杯石”及梅花山下“香爐石”。溪流從殿前環流而過,輕靈的水聲伴著梵音,尤顯得靜谧。
水美宮還是省民族宗教試點建設單位,宮宇香火鼎盛,遠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宮內珍藏有明建極殿大學士、書法家張瑞圖的真迹,十分珍貴。此外,水美宮還有諸多的鄉俗頗爲獨特,每逢麻三相公誕辰日和農曆八月初一“顯聖節”,信衆們焚香點燭,設醮演戲,人山人海,十分熱鬧。
今天,水美宮仍如昔日般雅致,徜徉于殿堂與山景中的那份禅韻,純淨而敬畏。殿前淙淙溪水悠然的模樣,瞬間便可將焦躁的身心安定開來。 白頭格百年古民居群曆經歲月洗滌的村莊,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榮耀,更何況,它越活越精神煥發,上智就是如此。上智村原名上地,全村286戶,1280人,旅居海外僑親足有800余人,村內幾乎爲清一色胡姓,“白頭格古民居群”是這兒最具標志性的建築。
白頭格古民居群始建于1906年,坐落在馬蹄形的山谷中,呈“U”型分布,以新安宅爲中心,山谷兩邊分別有和安樓、德安樓、娛山樓、玉安宅、聯安樓、泰安樓、美安宅等。“新安宅”最先修建,“泰安樓”建得最晚,12棟房子陸續在30年間建成,每座房子風格迥異,看似分散,卻是相互呼應。立于每一座古宅的窗前,都可一覽古民居的每一座建築。且各座古民居都有自來水,樓屋前也都挂有氣燈,還有碾米房、食堂、書齋以及電影機(無聲)、縫紉機。
走在幽深狹長的小徑中,滿眼古舊的紅牆黑瓦,一座又一座深宅大院镌刻著深深的曆史痕迹,成爲不同尋常的印記。12座古宅中,8座仍保存完整,其建築形式別具一格,保留有濃厚的閩南特色,從保存較完整的“聯安樓”中可看出,整座民居仍體現了閩南建築以土、木、石爲主的特色;幾座建築多是同族人聚居,體現了閩南人齊心協力精神。
百年時間,波瀾曲折,白頭格古民居群卻愈發地耀眼,成爲聞名遐迩的“福建省級傳統村落”、“泉州十佳古民居”。
魁美古渡泉州古港之根
魁美古渡口,處于蓬萊溪與藍溪的交彙處上遊,是藍溪流經金谷到蓬萊美濱河段的渡口。古渡口曆史悠久,早在宋元期間,便是安溪北線地區的貿易和交通樞紐,安溪的茶葉、德化的瓷器,從這裏走向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線,也是泉州古港之根。
走進魁美古渡口,十幾棵千年古榕、古楓樹濃蔭掩映著五百多米卵形溪石砌築的碼頭和溪廊,伴著川流不息的溪水,曆經時代變換。溪岸邊的濱榕館門柱上,對聯“濱水雙溪雙夜月,榕村古渡古街衢”,就形象描述了古渡月夜的自然美妙景觀,以及古渡、古街曾經的興盛發達。
今天,魁美古渡周邊仍完好保存著完整的古碼頭商業結構,船塢、貨場、古街一應俱全,步入其間,依稀可見當年商業繁榮的景象。
“佛國”彭格美麗鄉村甯靜安谧
喜歡訪古尋幽者,會在這裏與“火燒橋”“起旗石”“佛國碑”等宋代古迹相遇;探訪名人古迹者,能在這尋到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足迹;向往美麗鄉村者,可在這感受到一份桃源般的甯靜與舒適。來了蓬萊彭格村,三者皆可得。
彭格村坐落于清水岩後側,走在村內,新綠茶園蜿蜒而上,數百畝梯田滿是矮矮的茶樹,青翠蒼郁,雖不是采茶季節,見之卻也令人心曠神怡。村深處,古木參天,相思樹、重陽木和榕樹等均有數百年曆史,不少古樹得數人攜手才能環抱一周。宋代大儒朱熹遊曆至此立的“佛國碑”,靜立在一隅,碑上早已深深淺淺地刻上了歲月的記憶。山澗間,清澈的溪水淌過怪石,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不驚不瀾的碧波,在這冬季尤顯出一絲精美。
勤勞淳樸的彭格人還在房前屋後種植了多種花果,隨意走進一人家,不是花貌蓬心,就是果香撩人,令人流連忘返。沿著通往清水岩的村道行走,兩側層林盡翠,不時有鳥語入耳花香入鼻,沿途路燈杆下,每隔四五支就有個音箱,順著鄉間小道行走,美妙的音樂始終跟隨,而不遠處學校傳出朗朗讀書聲,令心中倍感閑適,甯靜、安谧、悠閑,美麗鄉村,不正是如此?
溫泉村曆史文化名村厚重質樸蓬萊鎮溫泉村古稱“湯泉”,有著名副其實的溫泉天然資源,泉眼衆多,水溫高,出水量大,水中富含硫磺,水質滑膩,洗浴可健身,亦可治療多種皮膚病。龍潭溪從村裏蜿蜒而過。這裏有“三朝七進士”、“四世五明經”、“節孝兩坊”的傳奇,是一個風光秀麗、文化積澱深厚的泉州市曆史文化名村。
古語有雲“不揚而沸,不炊而熱,烈氣過坎,長湧不竭”。溫泉村裏最大的溫泉出水口經過檢測,水溫高達70攝氏度,完全可以煮熟雞蛋,而澡池的溫度也有30–40度,正適合人用于沐浴泡澡。
“三朝七進士、四世五明經”——自古以來,溫泉重教興學,人才輩出。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登進士有唐夢斧、唐文黼、唐桂生,中舉人有唐時興、唐道一、唐王 成、唐朝诰、唐協龍(武科),這在安溪的鄉村中是少見的。如今,清乾隆年間由曾任陝西韓城知縣,廣西新甯州、西隆州知州的進士唐桂生返鄉時建的韓德樓,經曆歲月一點一滴的洗禮後,依然安安靜靜地屹立在村裏。
泉州的古牌坊已寥寥無幾,但溫泉村卻至今保留著兩座。分別爲“孝子坊”和“節孝坊”,建在古驿道必經之地。“節孝兩坊”建于清乾隆年間,是朝廷對唐焻黎之母守寡50年及唐焻黎孝順母親的一種表彰 ,它時刻提醒唐氏子孫重視孝節,警爲其身。
大寨山最富傳奇色彩的古迹聖境
五鳳山坐落在蓬萊鎮龍居村,因繞著主峰的五座小山宛然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主峰大寨山更是元朝李大帝都遺址。
元末時,朝廷腐敗,民不聊生,爲了與朝廷對抗,李大選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大寨山作爲寨址,帶領起義軍在這裏開始長達18年的反元鬥爭。爲解決山上用水難題,起義軍用陶制的煙囪相接埋入地下作管道,從對面的石架尾山虹吸引水至山寨上,還在山上興建一座規模壯觀的99間帝殿。
站在大寨山山頂,滿目蒼翠,漫山的蘆葦花閃爍在斑斓的光影裏,分外迷人。山頂仍存留著不少殘壁斷垣,當時的引水管道尚有煙囪殘片遺存,李大所坐的天然“石交椅”也還在山脊上,兩端各殘存十多間牆基石,成爲李大領導農民起義的曆史見證。
古迹勝境,令人充滿遐想,也因這傳奇的色彩,大寨山吸引著諸多遊客紛至沓來。
來源:安溪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