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社記者/趙雅麗、黃利霞)近兩年,博物館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成爲當下熱議話題之一。當今世界文化創意産業蓬勃發展,博物館作爲承載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尤爲重要和突出,甚至將成爲文化創意産業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文物如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如何融入時尚生活?如何創作出大衆喜聞樂見的文創産品?6月2日,在廣西北海舉辦的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以下簡稱文化論壇)上或許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現場
把“文物”帶回家
隨著傳統文化熱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人把走進博物館變成習慣。而各地博物館也試圖不讓遊客“空手而歸”,通過文創讓參觀者把“文化寶貝”帶回家。
河北博物院依托其“鎮館之寶”長信宮燈的造型輪廓,制成筆袋、名片包、萬用抽袋等。據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介紹,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習慣,河北博物院塑造推出了長信宮燈溫暖系列,意在突出長信宮燈投放光亮、帶來溫暖的屬性,該系列在第三屆河北省文創和旅遊商品創意設計大賽獲得金獎,深受青年消費者喜歡。
長信宮燈溫暖系列
陝西曆史博物館開發了一大批文創品牌,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侯甯彬說:“陝西曆史博物館培育出了唐妞、花舞大唐、《陝博日曆》多個文化IP,並開發出了多個系列的特色文創。”翻開《陝博日曆》,精巧富麗的杯盤碗碟、濃豔華貴的金篦花钿等大氣典雅的文物藏品,在時光的書頁上用古代文明的精華書寫著中華文化的自信,《陝博日曆》已經開發了5個系列,成爲陝西文博界的一大IP。
《陝博日曆》
此外,陝西曆史博物館基于唐妞IP出版了現象級漫畫《唐妞駕到》,直播三秒鍾銷售2萬冊,以及首套兒童曆史科普繪本《唐妞帶你遊大唐》兩個月售出4萬冊。
唐妞文創産品
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一座以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專題的博物館,據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館長廉世明介紹,該館主要的文創産品有波斯陶壺、銅鳳燈、團扇等12種,通過這些文創産品的開發利用,受到社會群衆的廣泛關注和歡迎。
以銅鳳燈原型設計的文創品
雲南普洱茶遠近聞名,普洱茶文化同時也屬于雲南民族文化,到雲南博物館參觀的觀衆可以順手“帶走一瓶雲南的茶”,這是雲南省博物館的文創産品之一。另外,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韋堅指出,該館將雲南非遺傳承技藝同博物館文物知識相結合,激起了觀衆對非遺的關注。“用動手的方式,記住雲南博物館展廳裏的文物知識和探尋背後的故事,既趣味又能記憶深刻。”她說。
古與今如何碰撞?
怎樣將傳統文化文物轉化爲符合觀衆現代審美的文化創意産品,是博物館文創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是文創産品的生命,創意是文創産品的創新與活力。”廣西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吳偉峰在主旨發言時這樣說道。他認爲,複制、轉換和創新是文創産品的設計方式,文創産品要有文化的表達。他指出,廣西可以基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創作屬于本土特色的文創産品。
廣西民族博物館《“背帶”系列文創産品》
從現代審美層面上講,侯甯彬表示,要讓藏品融入時尚生活,融入現代生活,基于博物館藏品提取文化元素開發出的産品必須與大衆生活息息相關,才能讓大衆真正愛上藏品和博物館。他認爲,所有的藏品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深挖、闡釋傳統文化是博物館人的責任,通過館企合作、館校合作,打造兼具文化性、藝術性的文創産品。
韋堅指出,文化産品的現代審美就是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設計能傳達文物文化知識又同時符合觀衆對博物館需求的産品。在審美價值確定後,就需要做美學價值的內涵提煉,文化創意産品就是提取突出藏品的元素,需要在創意上下功夫,注入趣味和創意,使其成爲一件很美的藝術品,這樣的“實用性+美學”就會突出文創産品的力量。
廣東省博物館已經構建起文創的研發設計、生産制作、流通、銷售以及宣傳推廣的完整産業發展體系。基于此經驗,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說:“對不同物品的解構與重組的過程,就是文創設計中催生創意的過程,這恰恰是傳統特色與現代審美結合的可能性。”他將文化創意歸納總結爲解構與重組,對于博物館經典藏品而言,他認爲,將原有材質在不改變原有結構形狀的基礎上,改變其材質或與現代技術結合,改變其原始用途,賦予新的質感語言,達到一種古爲今用,今顯古風的格調。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常務副院長葉興藝表示,文創産品重點在于價值的嵌入。他指出,文創産品有4個規則不能違背:其一,公序良俗是基本底線;其二,審美習慣是基本要求;其三,民族記憶是家國情懷;其四,價值嵌入是核心要義。
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會場外設置了特色文創産品展台
文化論壇與會嘉賓參觀文創産品的展陳
博物館:文創合作的橋梁
博物館是曆史的保存者與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那麽中華文化出海東盟的過程中,中國的博物館起著怎樣的積極作用?在文創産品合作上,博物館還能與哪些領域拓展多元合作?
葉興藝指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文博資源十分豐富,雙方在文博領域的交流有許多經典案例。其中,1990年,徐悲鴻紀念館在新加坡舉辦了一個“徐悲鴻50年藝術展”,在新加坡當地影響力很大,被當地媒體稱爲“徐悲鴻學風”。
對于如何加強中華文化出海東盟國家,以及在博物館領域、文博領域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葉興藝認爲,首先,要增進雙方的政治互信,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要尋找雙方在曆史交流上的共同點以及共同的文化故事;最後,加強民間文化交流。
跨界不僅讓傳統文化不再遙遠,逐漸走進尋常生活,更是讓藝術品有了接地氣的新途徑。在拓展多元合作上,跨界融合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韋堅表示,博物館與企業、高校以及藝術工作室加強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她認爲,博物館的研究範圍還不足以將審美價值、美學價值蘊含在整個産品研發中,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文創産品的開發,使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帶入大衆生活之中。
相信未來,在博物館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深入挖掘文物的內涵,不斷創新,將會有更多有趣、大衆喜聞樂見的文創産品“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