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石井鎮,以鄭成功故裏、岑兜高甲戲發源地而聞名,也有中憲第和楊子山等旅遊資源。鮮爲人知的是,在石井鎮奎霞村,還有上百座從清至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後風格各異的老房子,形成獨特的“奎霞風光”。
作爲石井鎮的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2018年,奎霞建築群列爲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棟精美古大厝洋樓同時成爲省級文物,讓奎霞村名噪一時。
青山爲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台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爲石板路。
數十年前,這裏曾是村中的集市,人來人往。如今,它將被建成口袋公園,讓遊客駐足休憩。村中的主幹道,也開始拓寬工程和汙水管道改造施工。
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爲啓動“迎客”模式做准備。這座在曆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曆史:番客返鄉建古厝
奎霞村原名“東京堡”,俗稱“庵下”,是個背山面海的小漁村,與金門島隔水相望。這裏也是著名僑村,常住人口3000多,海外華僑卻有1.5萬人,村民九成以上是僑屬。
曆史上,當地人多以海爲生。明末清初,清廷實施海禁,廢除鹽田、濫驅移民,奎霞先人爲了生計被迫漂洋過海。《奎霞林氏宗譜》記載,1617年十三世祖林庭爚帶領部分宗親到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清末,大量僑一代下南洋。民國時期,僑二代也跟隨父輩腳步到海外謀生,僑居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清代中期以後,留在奎霞的先人開拓創新,圍墾鹽田,發展海蚵殼灰燒窯和海運活動,帶來了地方經濟的繁榮。
僑民及富足起來的族人開始建造大厝。清末、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棟棟帶著華僑印記的房子拔地而起,數量達到100多座。
這些古厝洋房,既有閩南風格,以本地的土、木、石、磚爲主要建築材料,又增加了“洋味”,采用鋼筋、水泥、金屬、釉面磚等舶來品。房屋裝飾上既有閩南地區常見的木刻、石雕、泥塑,又有南洋風格的花紋、圖案等。
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林文質故居,最爲出名。房屋主人林文質19歲到菲律賓經商謀生,成爲一代“糖王”後回鄉建大厝。曆經120多年曆史,古厝裏的磚雕、木雕、石雕依舊栩栩如生,堪稱閩南建築精華。
這些古建大多沿奎霞古街兩側錯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體系。奎霞古街東西走向,曲折有致,長1公裏許,寬2~3米,貫穿村子。曾經,兩側店鋪林立,店仔口大埕和周邊街頭巷尾都是集市的場地。
“奎霞建築群整體布局嚴謹,形制規整靈活。建築內部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體現了當時匠師的獨特技藝,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說,奎霞建築群集結了閩南傳統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
現狀:養在深閨待人識
記者近日走訪奎霞村發現,奎霞古建築群集中于舊村,約有九成處于空置狀態。由于經曆好幾代人,房屋産權成分複雜,業主大都散落在海外,有些已找不到主人。無人居住的古厝雜草叢生,逐漸荒廢。它們,正在等待被注入新生力量。
據介紹,保存較好的清末建築有林氏宗祠、林文質故居、世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等,均爲磚石木構築,單進兩落三開間或單進兩落五開間,擡梁式或穿鬥式木構架,硬山頂,燕尾脊。
保存較好的民國建築有應源樓、紹東樓、泉勝樓、蔚萱樓、春晖樓等,均爲磚石構築,大多二層或三層,紅磚或水泥或磚混結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頂。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造的較爲典型的建築有江星樓、怡安居、柳姑樓等3座,均爲磚石構築,多爲二層樓房,平面呈三開間或五開間。
“村裏的兩層建築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這樣一棟樓房,大概耗時一年多,當時花費兩三萬元。樓房外牆多標有厝號、建成年代,有的甚至將建造者的英文名字寫上。”奎霞村黨支部書記林瑞球介紹。
怎樣喚醒奎霞古建築的生命力?
林瑞球告訴記者,在海內外鄉賢的支持下,奎霞村梳理了百余座老厝的相關史料記載,並聯系業主自行籌集資金修繕古厝。
民間,還有許多致力于保護古厝群的熱心人士。林志堅就是一個。他表示,自己是這方水土養育的,看到這麽多漂亮的房子日漸破敗,于心不忍,所以數年前便開始“多管閑事”,幫著看護、宣傳、整理資源。“房子沒人住壞得非常快,每逢暴雨,常有牆倒塌,很可惜。”
奎霞人林懷中雖已定居香港,但經常回鄉。除了和家鄉老友相聚,他帶著相機在奎霞的大街小巷穿行,把家鄉的點滴模樣記錄下來。
許慶芳是石井當地的民間文化研究愛好者,奎霞的老房子是他的“心頭好”,他研究古建築裏的印章雕刻,欣賞其高超的手工藝。
“奎霞的古迹是奎霞的靈魂所在,紅磚古厝、番仔樓是當年華僑下南洋的曆史見證,也是華人華僑的根。”林瑞球表示,“華僑如果看到家鄉的變化,看到古厝還保留著,就有一個回家的理由。我們要幫他們守住鄉愁!”
藍圖:寫好奎霞“僑”文章
藏在深閨的奎霞古建築,近年來逐漸吸引各界的目光,也開始接受來自他們的饋贈。
今年2月,奎霞村被評爲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今年7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單位名單,奎霞村被列入其中。
今年7月,泉州市委改革辦入村調研。考察組認爲,奎霞村的古建是珍貴的傳統建築,凝聚著濃厚鄉情,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也是研究清代以後民居的重要實物資料。考察組提出,要在做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的同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以此爲契機,當地政府部門正在探索模式創新,發力奎霞古建保護和文化傳承。南安市石井鎮黨委書記蔡清安告訴記者:“‘僑’文化是奎霞的精神內核。講好僑故事,寫好僑文章,奎霞古建築是最佳載體,因爲它們無一不在講述華僑海外愛拼敢贏的故事。我們正在進行史料收集工作,計劃在這裏打造華僑愛國教育基地及僑胞鄉愁記憶館,讓華僑故事廣爲人知。”
“奎霞古建築的保護和發展,要以奎霞人爲主體,我們是‘保姆’。”蔡清安介紹,“奎霞有許多人在海內外從事影視、文化、旅遊産業,他們有意願、有能力爲家鄉旅遊事業的發展助力。我們現在一方面在著手研究政策,爲華僑後代返鄉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村裏已成立福建奎霞城市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計劃探索古建整體打包、物業代管的模式,爲奎霞的旅遊事業發展打好基礎。”
不只是古建築,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豐富多元的民俗活動也是奎霞的別樣魅力。美麗的灘塗上,村民身著傳統服飾捕魚捉蝦,穿梭于紫菜園、蛤苗田、海蛎區勞作,成爲古村美麗的風景。奎霞村東南方有一島,名曰“奎嶼”,島中央有長方巨石,島上還流傳著“秀才媽告禦狀”的曆史故事。
“結合石井鄭成功文化品牌、岑兜高甲戲發源地、石井中憲第及楊子山等旅遊資源,把奎霞傳統村落與石井鎮的旅遊資源捆綁成旅遊套餐,讓‘奎霞村’成爲閃亮的旅遊名片。”蔡清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