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圓 渾然天成
首尾無端 運化無窮
無極而生 天地造化之始
太極者 大道也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爲理念,集養性修身等多種功能爲一體的中國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
傳統太極拳門派衆多,其中,吳式太極拳、龍身蛇形太極拳作爲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各有千秋,是中國太極拳文化的傑出代表。
吳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五大太極拳流派之一,流傳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曆史。清同治年間,第一代宗師吳全佑得到楊式太極拳楊露禅宗師的真傳,1926年,吳鑒泉受邀到上海傳授太極拳,從此吳式太極拳在南方日益得到發展。
1932年,吳鑒泉在上海成立了鑒泉太極拳社,開創了吳式太極拳的先鋒。
1954年吳公儀在香港接受挑戰,簽訂了近代武術唯一一次生死狀。此次比武後,吳氏太極拳在武林屆名聲大振,海內外的武術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拜師學藝,但吳氏太極拳博大精深,想要學得其中精髓,並非易事。
吳式太極拳功架緊湊、大小適中、安靜自然、細膩綿柔,符合太極陰陽理論,演練起來給人以飄逸出塵之美。但身法只是吳式太極拳的“外功”,而要習得一身上好的吳氏太極拳,須內外共同修爲。吳氏太極拳的刀法柔中帶剛,藏鋒于鞘。以太極之道,將刀法化力于無形。
吳式太極拳的第四代傳承人馬海龍是吳鑒泉的外孫,7歲開始與外公學拳。
習武之人有三大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馬海龍現年已85歲高齡,門徒衆多。馬海龍說,武術並不是爭強好鬥,而是磨練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去一己之私,養天地之正氣。大丈夫有責任和義務,把中華武術的精髓,推及到五湖四海,讓更多的人繼承和發展。
吳式太極拳,穿過曆史的波濤,曆經戰亂紛爭,如今依然門庭若市,憑的就是一代代之間不滅的傳承。目前,吳式太極拳的國外拳社已發展至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地。太極也成爲了上海與各國之間的一條重要文化紐帶,將中國武術文化帶向世界,發揚光大。
龍身蛇形太極拳
與吳式太極拳一樣,龍身蛇形太極拳也致力于傳統武術的推廣傳承,並通過不斷的創新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龍身蛇形太極拳的精神,即一個武字——止戈爲武。
極柔軟、極堅剛,兩種截然不同的特點在龍身蛇形太極拳中合而爲一。柔至極則剛,既可以強身健體,同時又具有極強的藝術觀賞性與超強的技擊性。
龍身蛇形太極拳有三種迥異的練法:基本架、柔軟架及勁架,核心在于“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急來急應、慢來慢隨”,真正將“以己之柔克敵于剛、將敵之來力化于無形“的柔化之術發揚光大。
基本架拳架威嚴、端正、棱角分明,有很好的觀賞性、藝術性和競技性。柔軟架則是充分體現了龍身蛇形太極拳“柔化”的特點,體現了太極拳“節節貫穿”的運動特征。勁架是具有極強的攻防意識,不但具有龍身蛇形之柔美,還兼有心意拳之力量和速度。
龍身蛇形太極五行功法是將龍拳中五個動作分別應對人體五髒六腑,並結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編排的一套集健身、防身、養生于一體的功法。
五行功法具有較強的保健養生功能,此功法與中醫經絡學結合得十分完美,使每個操練者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借勢運氣,有針對性地就相關經絡、穴位進行調理。
瞿榮良先生,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龍身蛇形太極拳的傳承人,說到龍身蛇形太極拳的創立和發展,這之中包含了他太多故事和情感。瞿榮良先生表示,馬殿臣老師對他要求很高。“他說你一定要好好練,要練成像龍身蛇形一樣的身法,這在太極拳裏面是最高的一種境界。用勁要像大海裏面的波濤,連綿不絕。”
傳承是一個大概念,但對于一個門派而言,它是發展的根基。近年來,龍身蛇形太極拳不斷將自己獨特的拳法和健康的理念帶入到人群中,以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太極拳在新時代中的強勁生命力,在上海及全國各地生根開花,蓬勃生長。
瞿榮良先生以己及人,推而廣之。將弘揚太極這門古老的傳統文化爲己任,打破一枝獨秀,閉門造車的修煉方式。通過宣傳、發展、開設班級、發行周刊、參與活動等方式,用海納百川的包容氣魄將中華這門古老的武學文化,推及到世界上,更遠更廣的地方。弘揚中華文化,立足天地之間。
何謂太極拳文化?
那些招式間的飄逸身形就是文化,那些拳術中的武德古訓就是文化,那些從拳法中體悟到的生命哲思就是文化——這些東西自古流傳,造福于人,生生不息。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吳式、龍身蛇形等太極拳來強健體魄,修身養德,這就是文化的傳承。
一套拳參透人生 看到生命樸素的本質
點到爲止的推手 诠釋著拳的超脫意境
似在峰巒山澗 看天高雲闊 聽江山流水
千年太極 大美無形
完整太極拳視頻,詳見“上海體育”政務微信後台菜單“小體之家”中的【體·味】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