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一個襠是二個胯的組合,當我們在走架、推手時,兩個胯的左旋右轉,它的運作不完全相同,一個虛胯則另一個是實胯,一個是上提轉則另一個是下落旋。例如金剛的最後一個動作,在搗捶時它是前後上下的旋轉,也是由襠胯的組合來完成。所以兩個胯並非是同一個方向運作的,整個襠胯的運作,以及配合技擊的打法,千變萬化,我們把它叫作變襠。
襠胯是太極拳的天機。所謂「天機」者,玄機關竅之意,凡動作變化全憑於此。不得此中奧秘,難以練成太極功夫。所以學練趙堡太極拳主要練的是運襠。「襠」是天機玄竅,沒有襠的運作,就不存在趙堡太極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見。
襠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運作,很難用言語來表達。以前老師用木偶戲的表演技巧來比喻太極拳襠胯的作用。木偶戲是用手來表演的,離開了手,就不存在戲文了。我想這樣形象化的解釋頗為得當,餘練功幾十年深感「以襠代手」的重要性。練趙堡太極拳如何「運襠」不可不知太極拳高手鄭悟清老師,他之運襠極為精微,雖有若無,顯於見微。為什麼說「雖有若無」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顯於形,所以若有若無,使對方不知其深淺,未能知其變化,深藏不露,適於靈變。否則的話,也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洩於活機,亦非高人之所為也。
襠即由兩個胯組成,在一個中心兩個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轉,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這是一個太極圖的擺輪,是太極拳運作源泉,是陰陽變化之樞紐,動靜開合,虛實變幻之襠機。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兩腳有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兩手有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忽陰或陽、亦陽亦陰,這是陰陽消長重心虛實變換之關鍵。
「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趙堡太極拳由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繼之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運轉,所謂「腹中有輪,旋轉如規」。使之「聚而鼓盪,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之橋樑。
「運襠」首先要看老師是如何啟動襠胯的,如果連這一點細微之處也看不出來,那麼就無法使自己走運襠圈,無法克隆這個襠啟的源頭,無法做到以襠代手的運作。這不僅是太極拳架進入上乘的主要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形」的動靜對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襠的運作不常為人所知。敵未動,不見其變,敵稍動,在其不知不覺中動在先,這在趙堡太極拳來講叫做「調襠」。力點也隨著不知不覺中變換,不進則已,若進必令其跌撲,此皆在於「調襠」與「運襠」之關鍵。
第一要掌握太極拳的要領;第二要練松至柔;第三要運襠,這是出內勁的關鍵;第四技法,沒有技法不能與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鬆柔具到位,身體也頗健康,但沒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動輒傾跌。
武當趙堡太極拳其關鍵的修煉方法,主要就是調動襠胯的作用。為什麼把它叫做「襠」,因為它是兩個胯的組合。由於兩個胯的組合,我們便可以形成兩胯間的左右、前後、上下不斷的變化。杜元化把它比作「兩胯為天機,貴在鬆活」,其實胯並不能成為天機,真正能夠成為天機的就是兩胯,而兩胯就合成的襠的玄機關竅。作為修煉趙堡太極拳的學者,連這一點也無法理解,我覺你是白學,因為你把主要的東西都丟了。
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尤其是趙堡太極拳的體用和內煉,都離不開襠胯的運作。太極拳能否入門,而它的關鍵主要是身法,而襠胯的運作就是身法的核心。「 以襠帶手」實際上就是由襠來帶動手的動作,太極拳的千變萬化的動作都在手上,但是實際上它的根在於胯間。由襠胯來操縱整個形體動作,這是襠胯對外形的一種表現。同時它也是貫穿整個太極拳的修煉方法,也是統貫內勁運行的動力。
當然技術高的老師,他的拿發不重於拿發你的手臂,而是拿發你的胯根。使你不得轉換,使你不能走脫,動輒傾跌。所以有拿人要拿根,發人要發人的重心。技術好的老師,諸如鄭悟清、侯春秀、李宗有他們襠胯變幻,高深莫測,兩個胯就像兩個萬向接節,可以隨意變化,靈活無邊。
盤架時應該把襠胯作為主要的修煉方法,並與四肢軀體協調配合起來。諸如我們打趙堡太極拳第一式金剛,以前我們把它叫做金剛三大對,它是由三個襠圈組合而成。當我們打出金剛的扌朋捋,正好是畫了一個襠圈。右胯把兩手向前抄起,畫了半個襠,接著由右胯為主把兩手向右捋回,正好完成第一個襠圈。當兩手轉化成擠按的時候,則完成了第二個襠圈。最後由右手搗在左手心上,則襠圈由前後上下轉了一圈,也就是轉了一個立圓,這是第三個檔圈。通常我們在手上的表現還很清楚,但是發動於根的襠胯還是有一定難度。最後由老師手把手的教,一旦通過了以襠帶手的運作,那麼以後的動作就容易得多了,所謂觸類旁通,由此可以印證。
真正的身法還是在人的關節上。我不知道老師有沒有給你們講過「四大節、八小節」?而這個四大節、八小節正是一種沾、粘、連、隨的功夫。這是太極拳的根本技法,也是王宗岳宗師所謂的化與發的懂勁階段。先師蔣發把它喻之謂知覺運動,其曰:「八卦五行,是人生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之本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階及神明。」
上面說的太極拳的推手變化,主要是有賴於沾粘連隨的聽勁,也就是知覺運動。而其根本的變化在身法,而身法的主要關鍵是四大節、八小節,一此有一此的變化,相互都有緊密的關聯。在我們趙堡李氏(李作智)太極拳有這樣一首秘訣,它道出了太極拳身法的關鍵,而每句話都是至關重要。
心靜如水百會懸,身動似蛇襠胯轉。兩腳著地滾湧泉,丹田儲動達十宣。
一形連接上中下,左右旋轉環扣環。一動百變在虛實,兩儀真功形意神。
這首秘訣是由李宗有老師傳給張順林兄弟,當你練功到一定的階層,你就會感覺到這首詩的珍貴之處。在身法上要求身動似蛇,襠胯轉就是以襠代手,也就是四大節,左右各二節,左右各管半個身軀,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任憑對方用多大的力量,聽、化、拿、發功夫全在胯間。
兩胯為天機貴在鬆活
老師說過兩手為兩扇門,各管左右半個身體。因為我們在交技推手中,關鍵就是打對方的中心,也就是拔去對方的重心所在。同時我們又要不斷的變換虛實,來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被對方所製。拳經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目的要讓對方不了解你的重心,捉摸不透你的變幻莫測。而其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我要說的是在我們的兩個胯。杜元化宗師說得好:「兩胯為天機,貴在鬆活」。他把胯比作了「天機」,所以說太極拳的關鍵,它的玄機主要是在兩胯。想當年吳全佑緊隨楊露禪,在臨別時還纏著不放,要想求教的就是用胯的訣竅,他害怕老師還保留了絕密。
我們在推手比技中,左右手腳各管半個身體,左來左擋,右來右遮。粘隨走化雖在於手腳的變化,而其關鍵是在它的根節部分,也就是肩與胯,就像門得二個球形軸承。旋轉輕鬆而靈活,有時我們需要用單練得方法。對方向我右側進攻,我則以「右重則右杳」,也就是不用頂勁而走化。雖然講起來很明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但從技術上不那麼容易,它必須由襠胯密切的配合。在交手比技中,手與襠胯連接,就像似門的下軸柱,球面套著軸承座的旋轉,這種力量非比一般。
當你與他推手進攻時,他可輕易地旋轉把你發出去,而他所以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其關鍵又在哪裡呢?道理很簡單,他的胯根就像是一個軸承座,隨你用多大的力量,也能夠迎刃化解。這裡我並非要評論閻存文先生,他的單勢操作也不為人觀注。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出自高人所傳。所以說學太極拳的關鍵要掌握襠胯的轉換,胯根就像是一個軸承座,它的威力十分強大。難怪老師要這樣說,不懂得襠胯的運用,就不是真正的趙堡太極拳。
太極拳推手如何結合襠胯
太極拳推手離不開身法,身法的關鍵又主宰於襠胯的運作。我們學習推手不能光從手法上下功夫,要知道它的聽、化、拿、髮根本的關鍵,那就是襠胯的變化。但究竟是如何操作,如何運用,知者甚少,所以要成為高手有它獨特的技術要求。
這裡我們不妨作些實例介紹,這樣更便於對襠胯運用的認識。為了清楚地了解推手中襠胯的變化,我們先做一下單手定步平圓的推手法,來作襠胯變換的測試。因為這個方法比較普遍,也是楊、吳二家必修的常用推手訓練法。先來說一下它的基本方法,例舉定步右單搭手推手法。開始時雙方面對站立,然後雙方身體微左轉,左腳外撇45度,同時將右腳向前邁出一步,雙方兩腳內側相對;同時雙方伸出右手,以手背相貼,左手則可自然下垂。
太極拳定步單推手法,其中有轉平圓、立圓和斜圓三種的推手方法。這裡主要介紹襠胯的變化,所以要把動作的過程講述一下。我們在轉圓的同時,通常運用太極拳的扌朋捋擠按的四種方法,所以在身法上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甲重心前移,用右手背朝乙的左胸部平擠;也可用按,擠是用手背擠出,按是用手掌按出。乙右手保持一定的扌朋勁,但不可用蠻力,重心後移,右手收至左胸前。
我們在推手時必須走圓,當甲逼向對方左胸時,這是用擠勁或者是按法。對方必須以扌朋捋勁來化解,也就是用身法、用襠胯來化解甲方的扌朋勁。這是推手的前半圈,乙由於甲方的按勁進逼,他必須以右胯為軸,身體右轉,邊扌朋邊轉化,捋旋甲方,將對方之勁引向自身右側,使甲方的勁落空。而甲方隨著乙方的轉化,由按勁旋轉為擠,粘隨對方。
接下來是乙按甲扌朋,乙隨著甲之手的變化,以手背向前朝甲之左胸部擠按,重心隨之前移,變成右弓步。甲方以乙方的擠勁進逼,甲方重心後移,同時甲方以身體右轉,邊扌朋邊捋,將乙之勁引向己身之右側,迫使甲方的勁落空,乙方仍繼續以擠勁粘隨之。
這是練太極拳推手的基本方法,雙方來回各轉了一圈。在轉圈時運用了太極拳的八門勁,其中以扌朋、捋、擠、按為主,運用沾粘連隨的方法,相互走化。在技術上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測試,在二人轉圈時,先轉小圈逐漸轉大圈,目的是逼使對方退步。也可以逐漸兩人靠近,那麼這個圓圈足以將技術差的一方逼至後退。
襠胯的轉換
我們在做單手定步平圓推手法時,要逼退對方還是容易的。但是另一方必須要用化勁解脫自己,而解脫的方法不能靠手的硬勁來強行走脫,要依靠身法來帶動,也就是胯的轉換,這是從根本上得到解脫。
筆者曾經與許多太極拳同仁,不管是同門的,還是楊、吳諸家流派,都試著與其單手定步平圓推手。一般來說就是禮尚往來,不帶任何進攻性緊逼對方。如果我們試著由小圈轉成大圈,兩人又逐漸相互貼近著推手。功夫差的一方就往往轉圈不圓,被對方逼得後退,手的圓圈也被推成癟形。或者在無法解脫對方的逼進時,所採用的是把右手硬扯回己身的右側,這不是用的化勁而是硬抽。關鍵是我們的手要能回到中線,而真正回到自身的中心線又不能單獨依賴於轉身,身體轉過來了,而胯軸未轉化,仍不能得以解脫。
還有幾位同仁,我看他們示範手與轉胯的動作,做得非常好,動作也很正確。但是在我與他盤手時,他的手與胯有明顯的脫節現象。當我用手向他左胸逼近時,也就是單手定步平圓推手擠按對方,他無法為之走脫,只能用手硬扯向他的右側,以此保持自己的重心。
我這裡要告訴大家的,用這種方法化解對方並非真正的功夫,也決不是高人所為。這是二個層次的技法,化勁也有質的差異。說白了那位同仁的手勢與胯軸不能同步,俗稱「脫節」,也就是不再一個軸承座上。所以我們的手勢必須連接襠胯運作,這樣才能輕輕鬆松把對方的手引向己身的右側。右手右腳在同一個軸柱上,它的旋轉配合的非常精確,而它的發力點應在胯上,不是脫節的單向蠻勁。
這些技法是可以單獨訓練的,也可以從實際中測試的。其實這些技法都是太極拳推手的關鍵,也是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玄機,確切地講是有一種機械的操練方法。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運用襠胯,那麼只能永遠是門外漢了。所以說教拳不教胯,實際上也是誤人子弟的。
無極樁。我們介紹了以襠胯帶動內丹的訓練方法,從無到有,從微到顯,是一個斂神聚氣的過程。
太極圖並不是我們想像的一張平面圖,確切地說它是一個球面,或者不如說是太極球更為形象。陽抱陰,陰抱陽,或者說是兩個陰陽魚合成的太極圖。我們煉的是腹中太極,其實就是行功結丹的過程。從混沌無極開始,也就是從無到有。在練行功丹法的無極樁(入門功),起初你什麼感覺都沒有。只是劃一個空空的圓圈,一圈接一圈,一圈連一圈,像似一杯清水,或是一隻空杯子。其感覺彷彿似虛不實,慢慢地有了些感覺,如像杜元化《太極正宗》中說的:「恍恍惚惚,陽中有陰,恍恍惚惚之間又覺不僅陽中有陰,還像陰中有陽」。隨著時間的增長,慢慢感覺到丹田有一種鼓騰之氣,這是神氣既媾,氤氳化生的過程。不再是空空洞洞,似有一種纏綿稠密之精氣,上達心腦,下則鼓盪,繼之丹田發熱,甚則發出振盪聲鳴,這些都是行功內煉的有效印證。
以襠代手
趙堡太極拳主要表現在「以襠帶手」,是由拳架之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同時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源頭的運作,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腹中有輪,旋轉如規」,使之「聚而鼓盪,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內丹之橋樑。這裡把運丹的狀況,描繪得非常生動,猶如腹中的車輪,輾旋轉環。其氣聚而鼓盪,其形狀就像古人測量天地運轉,日月星辰的一個天文儀,它就是所謂的狀若璇璣,它像似圓體的一個軸承球,先輩把它說得很形象化,實際就是丹田一球。
太極內丹的行功過程,上面說了,我們是結合《李氏闡秘》大功架的內煉,以及先輩的理論指導思想。尤以趙堡第三代宗師張楚臣,他在《太極秘術》中寫道:「沉氣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忘提。聚而鼓盪,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轉輪。其要不離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週天璇璣
「璇璣」,它是古代的天文儀器。也是道家修煉內丹的一種方面,它是以南北子午迴旋的方法,使之水火相交,金木並合的煉養功法。《周易參同契》:「循環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還有《性命圭旨卯酉週天口訣》:「前段乾坤交媾,收外藥也。此段卯酉週天,收內藥也。外交媾者,後上前下,一升一降也;內交媾者,左旋右轉,一起一伏也。兩者循環,狀似璇璣」。
週天璇璣是太極拳內煉修真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功理功法和實踐中進行的,也是太極拳進入周天運行的一種方法,由前後、上下的子午週天法,也由自左向右,由右復轉左,息息歸丹的卯酉週天。先由有為之法的運轉,繼之慢慢進入環規,氣脈開始內通,其架輕柔圓通。此時進入無為的自然之修,這是順天道,不轉而自轉,猶如「丹田一球璇璣活」,拳架未動而丹田已經運起,不用任何意識,自能內氣鼓盪,循經而運,狀若璇璣,可以證到。
候春秀所傳張氏拳譜《太極拳擇要》,開卷言道:「師者(蔣發),北流魁首。太極者,拳架之根苗。後學者,首知太極陰陽根本之來源也。張三豐雲’ 人一身太極也,太極者陰陽之母也。人得五臟六腑以成形,而是性命之源,生氣之本分,陰陽之源,呼吸之道路也。人不能無陰陽,又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呼則為陽,吸則為陰。氣從丹田經心臟而入肺,順鼻腔而出為之陽氣,氣從口鼻而入肺經心臟下至丹田為之陰氣。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者為陰。靜而生陰則為五臟之氣,動而生陽則為六腑之氣。輕中清者養榮補神,重中濁者,堅強骨髓,骨髓強而生勁,勁有剛柔之分,乍大乍小之別,外行於皮毛,內行於筋骨,中行於臟腑,上行於頭目兩手,下行於兩足,一濟周身,無不太極’」。「太極者,拳架之根苗」,的確拳架離不開陰陽,離不開太極,離不開呼吸,氣遍身軀不少滯,一濟周身無處不太極。
我們在練架時,要求中正平穩。尤其要做到的是上下一條線,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這是一種根本的訓練方法。當我們站立平肩襠時,前面是任脈,後背是督脈,而中間是中脈。這三條是道門丹功的主要經脈。《太極秘術》刑懷喜在「太極拳說」中云:「一判陰陽兩極分,聚合陰陽逢在中。是以知,其妙者」。
「一」,其竅者:「中」也。這裡突出一個中字,也就是上下一個子午線。「上潛於頂,頂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潛於臍,臍乃命之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為其中」。「中」為生化之始,左旋右轉為卯酉週天法。《還元篇》雲:「輪迴玉兔與金雞,道在人身人自迷。滿目盡知調水火,到頭幾個識東西」。這東西就是左旋右轉的卯酉週天,這上下前後是謂小周天循環,為乾坤顛倒顛的運行方法。所以太極拳的循經運行,它是以整個合成一個前後、上下、左右,循行如環,道門謂之週天璇璣。而我們的太極拳是如何實施「聚而鼓盪,狀若璇璣」的呢?
《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是指以意導引呼吸之氣而入丹田,使丹田先天之炁運行於周身。同時通過肢體的運作帶動丹田和內氣的運行。太極拳是以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循環有序,先天八卦後天運,動中求靜,靜中猶動。繼之進入功架,氣脈隨之發功,氣運脈通使丹田產生一種丹田的引動力,這種氣機會帶動肢體動作,以及聚而鼓盪,狀若璇璣的環規旋轉感,也只有進入無為的自然基礎上才能體悟。
功架與丹功運行
我們通過內氣上下前後的運行,沿著子午線的循環。上至於頂之性根,和下潛於黃庭的性命雙修,既循環於任督兩脈的運用,又激發起中脈的直達通道。這是練太極拳週天運行的基礎。諸如我們打的金剛、白鶴亮翅、倒捲肱、閃通背等,這些都是運用於上下前後,接通任脈、督脈和中脈的循環。首先我這裡要說明一下,真正太極拳的真架,並不重形於外的形架。趙堡太極拳並不嬌翩,但卻著重於內煉。當我們的拳架從有為的形架,漸漸進入到無為的真架,這是太極拳之根本。俗話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為本乎無為,無為為其本,有為為其標;無為為先天,有為為後天。故有先天之修,得先天之果;後天之法,得後天之根。所以修先天太極,必先自有為轉入無為,方能登上修之門。
太極拳丹功真架
太極內丹的行功過程,上面說了,是從無到有,從有為之法到無為之修,雖然有些恍恍惚惚、朦朦朧朧,但畢竟體現了無中生有的過程。太極拳內丹修煉需要三個階段,第一是初架,第二是過架,第三是真架。上面介紹的有為之法,週天運行也只是能達到陽氣浮現,即使溝通大小周天,也只能說是表面現象,不能作為深層次的氣脈通暢。也就是體現了太極拳的初級階段。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極是太極之母,所以它是一個母體系,當進入了無極生太極,陰陽兩儀始成,也就具備了陰陽互合的二個方面。陽代表天、代表父,陰則代表地、代表母。在煉太極的逐漸形成中,從無到有,從微到顯,從稀到密,這是一個極化的過程,最後產生一個核心,也就是我們從太極面中看到的一個小圓心,有人說這是太極之根。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就是由一的母體系(無極),極化後成為陰陽的太極體系。而中間的小圓圈,它屬於子體系,又稱之謂「皇極」,這是能量的核子,陰陽之聚合之結晶。也是母體系成長的「胎」,最後成為子體系的皇極。而我們內功的優越也取決於子體系的成熟與否。
張三豐的太極煉丹秘訣中,有「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又曰: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三豐祖師講的非常關鍵, 「太極拳即為陰陽,乃是動靜之機」。所謂「人身處處皆陰陽,一動一靜俱渾然」。又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曰:太極拳以靜制動,雖動猶靜。一動一靜,一開一合,出盡拳中之妙。
太極拳是講究動靜陰陽之平衡,以靜制動是太極拳之根,也是區別其它拳種的顯著特點。太極拳的動靜是受意氣神指揮的,內動是通過外動來體現,要求由內達外,由外達內,內外合一,全身協調而節節貫串。靜不單是外形的靜止,是相對的靜,而不是絕對的靜。靜在太極拳技擊的運用上,它是以靜制動,是蓄而待發之玄機。如何理解動與靜以及以靜制動的運行,必須細心體會認真揣摩,這樣才能真正到達如拳論所說之「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個中意,輾轉隨意見天真」的那種神明境界。趙堡李宗有老師對動中求靜是如此註說的:
動中求靜,靜中有動,此是真詮,與外不同。
以動制靜,心神意控,以靜制動,視觸覺聽。
不即不離,不丟不頂,練時獨我,仿有人同。
起落陰陽,柔慢勻松,呼吸綿綿,周身渾然。
所謂靈根者,其主要是性之根,它是在巔頂、在腦間,心神亦在於腦內。心一動而形隨之而動,而靈根則固守之。使全身之元神、真氣聚而不散,心靜神凝,而靈根自然得到溫養。使全身之真氣暢流周身,輕輕鬆松,陶醉自然,也是一種無上的享受。其樂無窮,功夫到此境界者,其氣則感隨而通,不勉而自得,謂之無為而無不為!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