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新加坡是島國(此島國非彼島國),不大,于是很多人就戲稱它爲“坡縣”。其實,不然。
新加坡雖然不大,但被劃分成了5個“市”,還設有“市長”!
這裏的“市”和“市長”需要注意,只是大致相當于國內的“市長”。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沒有所謂的“新加坡市”,政府把全國劃分爲中區、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五個社區發展理事會。
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最高長官,就似“市長”。
這5位“市長”分別是:東北區“市長”朱倍慶、西北區“市長”張俰賓、西南區“市長”劉燕玲、東南區“市長”孟理齊、中區“市長”潘麗萍。
那麽問題來了,這5位“市長”的職責是什麽呢?
5位“市長”是在2017年5月27日正式就職的。據悉,任期爲3年,任期內有四大工作重點。
工作重點一:推動終身學習,以“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 Future)提高本地員工的能力;
工作重點二:透過保家安民計劃(SGSecure),加強社會韌性;
工作重點三:加強各族群信仰間互信,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工作重點四:與衛生部和志願福利團體合作,繼續提供身體檢查和改善療後護理(step-down care),確保國人保持健康活躍。
其中,尤以終身學習和加強各族群宗教間的團結互信爲重中之重。
李總理在社理會市長宣誓就職典禮上,勾勒社理會未來工作重點——社理會支持未來經濟理事會的工作,鼓勵各社區的居民適應經濟新變化、追求終身學習。
其實,關于新加坡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曆史,由來已久。
社區發展理事會,是在1997年大選之後成立的。原本有9個社區,2001年11月,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將其減少至5個,並委任全職市長。
全職市長雖然沒有政治職位,但是無論級別或薪資,都跟擔任政治職位的人相同。
資深市長的職位相等于政務部長,而年輕或資曆較淺的市長,職位則跟政務次長相同。
坊間傳聞,新加坡之所以設立“市長”,主要是因爲外交原因。
其他國家的市長來訪新加坡,總不能讓國家總統或是總理來接待吧?顯然,讓同級別的“市長”接待更爲合適。
李總理特別強調,五個社區發展理事會在成立20周年之際將肩負起新使命,必須繼續扮演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幫助弱勢居民和促進社會凝聚力。
由于新加坡經濟正處于轉型階段,許多領域都受到科技等顛覆性變化影響,社理會也得積極推動員工提升技能。
在恐怖威脅日益升溫的背景下,社理會也將著重促進各族群信仰間的互信,以避免發生恐怖襲擊時,各群體因恐慌而相互猜忌排斥,造成社會分化。
綜上,再說新加坡“坡縣”就不合適了,縣真的太小了,根本放不進新加坡!5個“市長”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