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新冠疫情到來之前的達沃斯小鎮,新聞中頻現的“暖冬”和屋檐上正在融化的薄雪,貼切地呼應了彼時全球政策制定者熱議的主線議程: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如若不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整個世界2020年的關鍵詞會是——氣候變化。
氣候危機早已到來。2019年,當人類面對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格陵蘭島一天融化125億噸冰的嚴峻現實時,全球的中央銀行家也意識到,將氣候變化納入金融和貨幣政策框架,已是箭在弦上。在這一年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秋季年會上,最火熱的一場辯論議題即是“氣候變化中的金融和貨幣政策”。
而在此前的2018年,第50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耶魯大學構建了氣候經濟學定量模型的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教授,這意味著,主流經濟學宣稱,氣候變化已經成爲當下經濟學的核心議題。
有人說,當全球的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家和經濟學家不約而同聚焦同一議題時,往往已經爲時已晚,威脅已迫在眉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測算,人類只剩十年左右的時間,將目前的碳排放削減一半,才能將全球氣溫升高限制在1.5℃以內。若像巴黎協定擬定的升溫2℃,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後果。
毋庸置疑,亡羊補牢、采取行動已經刻不容緩。此時,最重要的問題即是,我們應當以怎樣的分析範式、計量體系、機制設計和政策框架來采取行動,才可能實現最優效果,避免最壞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多年之前,中國的一位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家、經濟學家就已經提出了一套思考碳減排經濟分析的完整模型和政策框架。這些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深化積澱,演化出更多參數和應用場景,並在近期和最高決策收斂于同一方向。
1.氣候政策:“中國式”演變
熟悉中國政策制定的局內人都清楚,無懈可擊的分析框架和模型、清晰的事實以及並不難理解的道理未必能即刻推動政策變遷,贻誤時機的事情時有發生。中國的氣候政策變遷亦是如此。
中國2009年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時發生的故事令知情者印象深刻。當時的主導思想、立場、文件,跟現在相比顯然有本質不同和巨大差異。當時很多的考慮是擔心發達國家利用碳排放來抑制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發達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承諾的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也沒有真正兌現,因此,陰謀論的思路很容易盛行。
應當說,汙染物和PM2.5推動了中國國內環境政策思維的轉變。十八大以來,中國又逐步轉向關注全球性環境問題,並認真考慮自身的角色和責任。特別是G20(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強調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以來,思路的轉變已經非常清晰。
在國內和國際舞台上,時任行長周小川治下的中國人民銀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國內,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第一次系統性地提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激勵機制和綠色金融産品發展規劃和風險監控措施;2017年6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浙江、廣東、新疆、貴州、江西五省(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國際上,在2016年中國任G20輪值主席國期間,人民銀行在周小川的領導下,首次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議題,並發起成立了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共同主持、聯合國環境署擔任秘書處的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2016~2018年,研究小組連續三年完成《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有關政策建議納入G20峰會成果,有力地推動形成了發展綠色金融的國際共識。2017年底,人民銀行又與法國央行、荷蘭央行、德國央行、瑞典金融監管局、英格蘭銀行、墨西哥央行、新加坡金管局等8家機構共同成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幾年來隊伍不斷壯大,近期成員已達75家。
時至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 碳市場:總量、價格和激勵機制
國家大政目標已定,然而,圍繞落地政策的設計卻遠未清晰,也不乏混亂思維、明顯誤區和“刻意空白”。由此才能理解博鳌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近來在多個場合大聲疾呼背後的“拳拳之心”。
例如,中國提出的“30·60”目標明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但排放總量究竟是多少,並不清晰,各家分歧也不小。周小川在《碳中和經濟分析》這本書中分析道,這可能會是出于兩種考慮:一是繼續不使用絕對量指標,可以數字上“打太極拳”,特別是打給外國人看;二是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基礎數據工作沒做好,沒辦法拿出一致且可信的數據,並依此進行計量和規劃。
周小川強調,總量目標非常重要,首先,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工作中,需要很多微觀的數量化指標和數據基礎,但確定微觀數量化指標的前提就是要有總量目標。
其次,碳目標實現需要依靠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也要在總量目標清晰的基礎上才能被計算、設置和完善。
此外,從價格形成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總量與價格之間是對偶關系。如果沒有明確的總量控制,價格形成會有問題。
當然,在分解總量的路徑上,也一直存在爭論,爭論反映了宏觀政策思維方式的取向:第一種思路是用行政辦法分解任務;第二種思路是人民銀行、金融界主張通過配額和市場交易機制,提供更好的激勵機制和財力配置。
周小川認爲,當前全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地球村,在大氣層中並不能分出溫室氣體是哪個行業排放的,每一噸二氧化碳對人類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是一樣的,消化或者減少每一噸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綜合代價(而不是邊際代價)也應當是一樣的,因此碳價應該是同一個價格。至于各個行業的綠色溢價可能不一樣,即期的邊際效應不同,可以通過不同的産業政策、財政政策等政策安排來實現不同的激勵機制。
此外,我國目前碳交易市場還不夠統一,存在分割,各市場碳價格不一致,也給定價帶來很多問題。要實現碳價格一致,既要總量目標清晰,也需要各個碳市場實現聯通和統一。
周小川還特別強調,今後幾十年,實現碳排放目標將主要依靠投資來促進新能源供給和提升節能、低碳的使用。因此,對于投資的激勵就至關重要。對投資的激勵應當通過配額交易或者碳稅來獲取並體現回報,也就是說碳排放多的主體應該交出一部分資金來支持減排投資,特別是重點行業、企業,通過碳配額交易或碳稅來承擔責任並支持大規模的減排投資。此外,還須引導跨期投資來替代高碳排放的活動。碳市場在這方面給出投資信號,特別是通過碳市場衍生産品,如碳期貨、碳遠期等給未來的生産投資提供核算和風控。
3. 碳稅VS碳市場
關于碳的減排,優先選擇碳稅還是碳交易市場,國際和國內都存在不同主張。周小川認爲,碳稅往往集中在財政手裏,而財政能否將其進行最優配置並不容易;此外當前許多國家財政都面臨著高債務、高赤字,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之後,赤字和債務已經非常高,碳稅所提供的資金是否能夠全部用于碳減排、碳吸收等環節,是要打個問號的。與此同時,世界上有上百個主權國家,稅收是各國自己主權內的事務,稅基怎麽定,稅率是多少,國際上也很難進行協調,難以確定一致的做法。
周小川明確指出,與碳稅相比,碳市場的定價功能更加有效,即便采用碳稅,碳稅的稅率也應參照碳市場所形成的價格。在他看來,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期限轉換和風險管理。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期間,有很多風險,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場來管理全過程的各種風險。碳市場的跨期産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夠拿到的收入來支持當期的投資。
此外,從碳市場的角度看,還需關注結構和重點。周小川強調,要把“排放大頭”抓住。最大頭是電力行業,有人測算,到2060年電力占比將達70%甚至更高。電力行業如果沒抓好,再怎麽抓其他行業,碳減排最終目標也難以完成。此外,重視發電行業減排,需要削減煤炭。中國對煤炭的依賴率太高,削減化石能源,首先就是要削減煤炭。
4.“碳全球觀”:“邊境稅”和連通市場
作爲一位全球範圍內的statesman(政治家),周小川一直都是國際舞台上的“意見明星”。在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上,他一如既往展現出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超前洞見。
關于跨國界領域的排放問題,周小川指出,二氧化碳升到空中以後,理論上就已經分不清國界了。從目前全球治理仍然是以國家爲主體的結構來看,也只有要求各個國家控制好自己的碳排放,這樣全球才能實現碳中和。但也必須看到,存在一些明顯超過國界的碳排放,特別典型的就是國際航線的飛機、國際貿易的海運,雖然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不是太大,但是未來要實現全球碳中和,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內容。
在全球語境下,更難權衡的是,在碳減排過程中生産和生活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可能影響産出競爭力以及供需關系,有可能因爲通貨膨脹過高造成經濟衰退,所以需要把握好碳減排的進度,把握好創造GDP流量需求與成本控制之間的平衡點。如果全球能共同切換能源結構,則相對競爭力的變化是不顯著的。如果不同步,就會産生各種顧慮,有人會測算碳腳印(Carbon Footprint),並主張據此征收“邊境調節稅”。對此,周小川認爲,若真要征收“邊境調節稅”,應要求西方國家把征收邊境調節稅的所有收入全部用于購買發展中出口國家的負值碳配額,支持發展中國家或者具體出口國的減排。
周小川還創新地提出“全球碳市場連通機制”。他認爲,可以學習中國金融市場的做法,建立類似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中德D股通,把全球範圍內各個國家的碳市場進行市場可控的連通。形象地說,相當于每個國家的市場都是一個盛水的大容器,各大容器的水位可能不一樣,但如果這些容器下面都用一些小管子加以連接,就有助于它們間的水位趨同。起步階段,可以允許發展中國家每年有一定數量的負值碳配額拿到歐洲碳市場去賣,這對于未來碳市場定價的合理性有幫助,對新興市場也有頗多益處。
5.“碳減排經濟學”: 有配額的一般均衡
前文述及,諾獎得主諾德豪斯的綜合評估定量模型(IAMs)包含碳循環(二氧化碳濃度)、氣候(全球氣溫)、經濟增長三大相互作用的模塊。其最大突破在于簡化了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部分,建立起將氣候和經濟問題一道分析的框架,並最終被政策制定者理解和運用。如果說諾德豪斯模型運用的是交叉學科研究辦法,那麽,“碳中和”模型的締造者周小川運用的則是數學規劃和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方法。
2008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周小川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作了“碳減排經濟分析” 的學術講座。他憑借深厚的數學功底和靈感思維提出了“有配額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一般認爲,配額是非市場經濟的做法,難以被納入一般均衡模型(GE, General Equilibrium)。周小川提出,可以采用不等式約束條件下求解非線性規劃的庫恩-塔克定理來求證GE模型和RP(Recursive Programming,遞推優化)模型的等價性,即追求特定目標最優化的經濟思維與一般均衡的技術思維是一致、等價的。
這意味著看似不同的經濟思維可以殊途同歸,最終得出一致的結論。也就是說,對于在某一組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增長或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優化思維而言,優化的過程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影子價格回置到目標函數,並維持所有稀缺經濟資源的供求均衡。
在一個優化模型中,將碳排放作爲一種約束加入約束條件集合是相對容易的,在概念上也易于理解。在RP模型中增加碳排放的附加約束條件下,生産不能像以前那麽充分,這會導致GDP有所減少,結構優化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可以設立一個二氧化碳的影子價格,用以反映邊際排放量對GDP的負貢獻率,或邊際減排量(含碳沉降或碳彙)對GDP的正貢獻率,這也是完備碳市場條件下的碳配額交易價格。在配額總量約束下,如果讓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配額價格並實現市場分配,仍會實現有配額的一般均衡,即價格體系會有所移動,但仍是由市場體系所決定的,市場經濟基本框架仍可運行。
按RP模型的概念來推導,可知碳市場價格及其所導致的配置是一種最優配置。言外之意是,如果配額價格及分配不由市場來決定,包括總量約束不清晰,則會對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産生若幹未知的影響。這也意味著其他控制碳排放的管理方式可能劣于最優配置。
6. 投資新技術:需要“參數”引導和激勵
也是在2008年,周小川在《財經》年會上作了“擴大內需、升級換代、關注氣候、支持減排”的演講,在國內金融界最早表態主張設置碳排放配額、發展碳市場。他還特別強調技術,提倡業界大力嘗試CCS(碳捕獲與存儲)等新技術。
當時主要考慮的是,中國對煤炭的使用比例非常高,如繼續使用一定量的煤炭來發電,就要對電廠排放的碳進行捕獲並存儲到地下,因此,CCS是一項非常值得關注的技術。
將技術以及對新技術的投資納入政策框架,一直是周小川的理念和分析範式。他提出,實現“30·60”目標,前半期著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碳減排;到了後半期,對于已經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正在加快的全球變暖,需要更多的創新,可能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碳捕獲和碳沉降上,這樣才可能在2060年實現淨額爲零的碳中和。
他指出,在碳減排和碳中和的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創新技術。而創新技術往往在早期並不成熟,在工藝上也沒有進入實用階段,這時就更需要加大對創新的激勵,其中尤其需要爲衆多的參與者提供可測算、可做計劃的參數,從而給出預估的實效,而激勵機制也是投資評估和回收的主要參數。他還強調,須通過金融的跨期投資工具來推進碳減排,替代高碳排放的活動。碳市場的衍生産品,如碳期貨、碳遠期等給未來的生産投資提供核算和風控。
“30·60”目標的提出,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邁向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但同時也意味著面前的任務極其艱巨。這一任務的如期完成,要求國內戰略落實者和政策制定者以實事求是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厘清數據、研判當下和未來,以系統最優化和創新的設計建立實施框架,紮紮實實推進落實。同時,也需要各行各業、社會各界和公衆達成共識,在減排路徑、方法、融資等具體層面形成合力。最後,在地球村的語境下,還需要全球各國擯棄“以鄰爲壑”思維,以“聯通市場”的“全球觀”分擔責任,共同擔當,爲後代留下“綠色地球”和綠水青山。
中國金融出版社近日推出新書《碳中和經濟分析——周小川有關論述彙編》,本書結集了周小川在2008~2021年間關于氣候變化、碳減排、綠色金融和綠色治理領域的多篇思考結晶和學術成果,其中既有嚴整的學術分析,也有作爲G20會議主席的即興發言和點評,更多的是展現深厚豐富內容和深邃靈動思想的講座實錄。
本書內容無縫打通了嚴整的學術思考和複雜的政策制定,橫跨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既高屋建瓴,又近接地氣,系統思考之中閃現創新思維。希望此書的出版,引發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展開廣泛深入的辯論和交流,探索出“中國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的最優路徑,並推動全球綠色治理,以“全球觀”求解氣變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高級顧問,《碳中和經濟分析——周小川有關論述彙編》編者)
推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