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走過因鹽設市的八十年
請回答自貢這座城市的“變”與“不變”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
八月,全國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進展評估結果出爐,自貢再獲“年度優秀”的消息刷屏自貢人的朋友圈,傳遞了幾多驕傲。無獨有偶,七月自貢在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推進會暨文化貿易政策交流研討會上,獲點名認可。
自貢,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這個九月,有鹽有味的自貢更是廣發邀請帖:2019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暨第二屆華僑城·自貢國際恐龍燈光節9月10將在自貢開幕,“鹽龍燈食”精彩活動安排到10月7日。
對于有著“億萬年的恐龍群窟、兩千年的井鹽曆史、近千年的彩燈風情、川菜一派的鹽幫美食”的自貢而言,走過因鹽設市的80年,轉型、創新從未止步。在不斷尋求發展機遇和突破的轉型升級進程中,這座有燈有龍更有鹽有味的城市一定有著屬于自己的“變”與“不變”的密碼!
因鹽設市
從“制鹽”到“做航空”中實現轉型
每天早晨8點過,在自貢市大安區大安街,總有市民排隊在燊海井外購買食鹽,長長的隊伍不失爲一道“有鹽味”的風景線。
從事鹽業曆史研究和鹽文化遺産保護工作20多年,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對“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再熟悉不過。在他看來,近兩千年的制鹽史,給自貢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諸如鹽業生産遺址、祠堂、廟宇、會館、碼頭、堰閘、船閘、橋梁等等,散落在自貢各處,都是自貢鹽業和城市發展的見證。
自貢因鹽設鎮、因鹽設縣,也因鹽設市、因鹽而興……都是程龍剛研究最深沉的地方,“這些與鹽有關的過往,延續給當代人不變的精神是誠實守信、開拓創新、敢于擔當、愛國奉獻。”
因鹽設市
曆經數十年,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從最初的文物頗少,到擁有1萬8千多件(套)藏品,這座千年鹽都的“縮影”已成功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面對新時代的文旅融合發展,程龍剛正積極謀“變”:深度整合鹽文化的文旅資源,重新恢複昔日西秦會館的會館功能,在其毗鄰處修建一座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新館,串聯周邊的張爺廟、王爺廟等文保單位,全新打造“西秦會館-中華路片區博物館群落”,使之成爲自貢城市文化的會客廳。
過去,不少自貢人的生活哲學爲“吃得鹹,方能看得淡”。每天不超6克鹽,卻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布的數據。目前,自貢生活用鹽已形成6大系列近200個品種,是全國鹽行業平均水平的6倍、國內第一,讓吃鹽有了更多選擇。2018年11月,榮縣鹽企馳宇鹽品與清華大學共研的井鹽“黑科技”——800元一公斤的“富锶鹽”,更是驚豔了自貢市第二屆國際鹽博會,熱銷全國。
更令人矚目的是,自貢已從“制鹽”升級到“做航空”,用實力演繹了通航産業在這座城市從無到有、一飛沖天。
三年來,突破性建設自貢航空産業園,目前園區承載能力已達8平方公裏,累計簽約項目50個,14個重點産業項目落地,初步形成集航空研發制造、通航運營、通航保障服務及關聯配套産業爲一體的全産業鏈發展新格局。
今年3月,自貢鳳鳴通用機場,四川首條短途運輸航線“自貢—成都”航線驗證飛行成功。不僅如此,該機場目前已開通成都、綿陽、廣漢等6條航線和4條低空旅遊線路;已開通自貢至成都、樂山和成都至自貢3條低空目視飛行通道。更可喜的是,全省低空空域改革自貢協同空域試點取得突破,有望批複鳳鳴通用機場約2000平方公裏、2400米高度的本場空域。
可以說,作爲自貢市的“1號工程”,自貢航空産業園承載著320萬自貢人的“飛天夢”,正奮力加速突破和提升,努力爭創國家經開區和國家通用航空産業綜合示範區!
轉型升級新自貢
掘龍成名
仿真恐龍占據全球90%的市場份額
這個暑假,成都市民魯陽帶著孩子兩次走進自貢恐龍博物館。當身處恐龍遺址之中時,通過多媒體技術,魯陽感受到億年前的“侏羅紀恐龍世界”撲面而來,那些恐龍化石發掘的故事蔚爲壯觀。
1915年,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在榮縣境內首次發現了恐龍化石,叩開自貢恐龍化石寶藏大門。1979年,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礦區在自貢大山鋪修建停車場,一掘發現了大山鋪恐龍化石群。
那一年,石匠陳開樹等7人首批進入恐龍群窟發掘現場,在專家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喚醒”從遠古沉睡至今的化石,“很難,從沒幹過,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都大意不得……”從第一次摸化石到從事恐龍化石修複工作30余載,陳開樹最自豪地是得了“龍二爺”的名號。
再後來,1987年春節,亞洲第一座遺址性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建成開放。多年來,魯陽只是觀展的數百萬人次中的“一粟”,“在這裏似乎時間都是靜止的,可以聆聽到許多恐龍的‘聲音’,真心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掘龍成名
能給人如此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體現了專業博物館與遺址博物館相融合的雙重特色,這是一代代“恐博人”努力的結果。入館14年,自貢恐龍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毅作爲資深中英文講解,早已將恐龍和恐龍館的前世今生熟稔于心,“要特別感謝前人將資料做得很細,一批又一批傳承下來。”
近年來,讓李毅最刻骨銘心的應是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從申報到創建的嘔心經曆,那是一場長達十年的“戰役”。經曆了數次材料准備、現場評估、重新申請等艱辛,2017年5月,自貢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擴園申請,調整後的自貢世界地質公園面積達1630.46平方公裏,較原來增加了27.79倍,形成了一個有連續邊界,且內容豐富,美學、科學價值進一步提升的地質公園,成爲我國地質公園建設的一個典範。
如今,但凡到國外參加世界地質公園大會,李毅都會花很長的時間精心准備推介材料,“每一次展示對自貢來說都彌足珍貴,都是‘鹽龍燈食’組合走出去的機會!”
1987年,對自貢的“龍”來說注定具曆史意義:“自貢恐龍”首次走出國門,到日本辦展。今年58歲的王波當時負責將“老骨頭”們從自貢運往上海,那趟行程至今被他認爲是“高光時刻”,“第一次外展反響很好,沒想到我們的恐龍化石如此受歡迎。”這些年,自貢恐龍作爲侏羅紀的使者,足迹已遍布五大洲,“恐龍之鄉”美名更是傳播于海內外。
站在新時代,自貢已不再滿足將“老骨頭”們關進展廳,讓恐龍“複活”的夢想正漸漸實現:接力“龍二爺”,他的兒子、女婿做起了恐龍模具和恐龍燈;自貢的企業已將仿真恐龍賣到全球60多個國家,而全球數億元的仿真恐龍市場更有90%來自自貢;自貢方特恐龍王國全力推進,集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的國際一流大型恐龍主題樂園不久將面世。
下篇
從盆地“起飛”到全國折桂
自貢有燈有龍更有鹽有味
彩燈輝映碧水流
制燈而興
全球有“燈會”的地方95%與自貢有關
在井鹽産業興旺發達的年代,自貢鹽商坐擁天下財富。川劇座唱只能滿足他們日常精神消遣時,一場場成千上萬人參與的“彩燈狂歡”在節慶日上演——立燈杆、提燈會、漂河燈、“瞞天過海”,好不熱鬧。
自1964年自貢第1屆迎春燈會至今,已過去半世紀,隨著新工藝、新光源、新材料等的不斷進步,2019年春節,自貢彩燈公園內,第25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也更加絢爛。自貢人馬俊已是第三次入園觀燈,“自貢人但凡有親友春節來訪,燈會就是我們最拿得出手的待客之道。”
剛入彩燈公園,馬俊的親友就在小廣場上,對直徑19米、高25米的《提燈會》燈組看入神,“造型實在精美,燈組上的每一只禽鳥都是栩栩如生。”一句簡單的贊美,依然能讓燈組的制作人劉俊才心中蕩起一絲漣漪。
制燈而興
1988年6至7月,自貢燈會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了“北京國際旅遊年北海龍燈會”,霎時間,自貢燈會聲名鵲起。此時的劉俊才正在山東讀書,聽老師說起這場燈會,他有些入迷,“就是那場燈會讓我對自貢彩燈魂牽夢繞,第二年就主動聯系,到自貢工作了。”
專研奮鬥三十載,劉俊才聽說並參與著自貢彩燈的點滴發展。1990年9至10月,自貢燈會首次走出國門,轟動新加坡,贏來“天下第一燈”的美譽,這讓所有自貢彩燈人感到驕傲。而更劉俊才高興的是,1994年他帶領當時成立的廣告裝飾公司,首次由民營企業參與的自貢燈會走出國門,在越南開展了爲期兩月的燈展,“自貢燈會到外地辦展,很多時候,我們的燈組都還沒制作完成,燈會的門票就銷售一大半了。”
後來,自貢浩瀚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劉俊才的制燈活也沒丟下過。2015年第2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一種全新的制燈材料和工藝——吹塑紙剪制工藝在超大型組團式燈組《中國印象》中出現。這門在山東所學的傳統技藝,被劉俊才創新成爲了自貢彩燈制作工藝中的獨門絕技,每片羽毛需要單剪300-400刀,每只動物身上的羽毛達5000片以上。雖然費力、費工、費時,劉俊才卻樂此不疲,“我們在研發吹塑文創産品,希望能讓更多觀燈人將自貢彩燈帶回家。”
不論展出大小,54歲的劉俊才依然堅持著“自貢十佳彩燈工匠”的初心,彩燈作品不求多只求精,“我們要做的是傳承和創新,千萬不能把自貢燈會的牌子砸了”。當彩燈工匠傾心制作的燈組在彩燈公園內璀璨綻放時,張方來每年會在中國彩燈博物館裏看人群摩肩接踵。
張方來出生那年,1964年春節,自貢市政府組織舉辦首屆迎春燈會,開啓自貢燈會的起點。年歲絲毫沒影響他對自貢彩燈文化的深刻研究,成爲江湖人稱的“張彩燈”。新中國成立後,自貢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燈會要由“政府組織、全民參與”,曆經數十年的突破和發展,張方來認爲,自貢彩燈不變的根基就在于“群體性的傳承”。
直到1988年,自貢市燈貿管理委員會的成立,結束了自貢燈會沒有官方常設組織管理機構的曆史。張方來的青春年華在燈貿委和中國彩燈博物館都灑下過汗水,“不得不佩服當年做出這項決定的設計者,在此後的近30年時間裏,自貢燈會高度融合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長,強勢整合了各方資源,大力推進了自貢文化産業的升級換代,最終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自貢燈會’品牌,成爲古老的鹽都自貢響亮的城市名片。”
今年元月,116盞華美的“自貢造”宮燈首次亮相故宮博物院,美哭了衆人;這個夏天,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6萬余個“自貢造”彩燈點亮盛唐夜,驚豔了網友;漂洋過海,自貢彩燈今年11月將點亮休斯頓和曼哈頓……如今,全球有“燈會”的地方,95%都與“中國燈城”自貢有關;未來幾年,自貢將在國內外100個城市舉辦至少100場次燈會,推動自貢燈會成長爲“環球燈會”。
以食揚名
每一道鹽幫菜背後都有文化故事
伴隨著“燈”的興起,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前赴後繼地趕到中國燈城,一覽彩燈芳華。每每在華燈初上前,自貢卻靠一道道美食俘獲了遊人們的胃和心。
1997年,趕上餐飲行業發展的春天,簡傳紅回自貢創業,經曆了美食浪潮中的跌宕起伏,如今是自貢市鹽府人家餐飲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比起“當家人”的名號,簡傳紅始終堅守著“美食家”的初心,從一壇泡菜應如何做,到一盤回鍋肉該怎樣吃,他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
以食揚名
過去很多年,自貢菜並沒有准確的菜系定位。2003年,當一大波自貢餐飲企業進軍成都市場時,簡傳紅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鹽幫菜”概念,引發業內轟動。“鹽幫菜”的正式提出,讓水煮牛肉等美食有了最貼切的定位,也讓冷吃兔等味道有了響亮的名號。他無比自豪,“在全國範圍內,自貢是能把本地菜系與城市文化、城市特質等同連在一起的爲數不多的城市之一。”
讓所有饕客爲之一振,2019年2月,自貢名正言順捧回了“中國鹽幫菜之鄉”的稱號,擦亮又一塊“國字號”招牌,被寄予厚望的鹽幫菜也開始大踏步向前:3月,自貢赴浙江杭州、江蘇揚州考察學習,啓動鹽幫菜博物館和鹽幫菜體驗館選址;5月,四川輕化工大學與四川自貢阿細食品有限公司簽約,攜手共建“鹽幫美食學院”……與此同時,奮鬥半生的簡傳紅也在爲鹽幫菜的“變”著手幹著一件大事——兩座超5000平米的鹽商藝術中心,今年底和明年初將分別在自貢釜溪河畔與成都興隆湖邊拔地而起。
在鹽府人家旗下的鹽幫菜館,雞汁豆花、女兒泡菜等傳統鹽幫美食多年來飽受好評。今年58歲的簡傳紅說,“這些是我從奶奶的菜裏傳承下來的味道,永遠都不能變。”孩提時的他最喜歡聽奶奶講鹽商們,尤其是他們的飲食故事,每一道鹽幫菜背後,都有一個極有文化內涵的故事。勵志在鹽幫菜中奮鬥一生,簡傳紅坦言,“鹽幫菜的發展依然需要傳承,但不是固步自封,我想用文化藝術,把自貢美食做上更高的台階。”
當鹽商藝術中心正謀劃著今後每年將在全國兩個大中城市布局時,就在手機這端,出生于自貢富順兜山鎮一個廚師家庭的小夥王剛,從小立志做廚師的他憑借“創新”,在不經意間就依靠制作美食的視頻,圈粉超千萬、火到了國外,讓無數吃貨在深夜對著鹽幫菜舔屏。
半城青山半城樓
如今,哪怕不置身自貢,通過朋友圈,能隨心買到巴適的冷吃兔等鹽都美食;打開手機直播,可隨時學到鹽幫菜的網紅做法;再過幾年,一座座鹽商藝術中心或將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落地生根,在飲食文化中講述那些關于鹽、龍、燈的久遠記憶。
華西都市報今日05版報道自貢
(受訪者和自貢市委宣傳部供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