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25日報道,在俄烏沖突導致世界糧食短缺的背景下,作爲解決糧食危機的對策,利用牛等動物細胞制作培養肉的技術備受關注。也有推測稱,2030年,世界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美元。政府將著手提供研發支持及制定安全規則等。
報道稱,培養肉是一種代替肉,提取牛等動物細胞在專門的裝置中培育擴增。這一技術被指稱可以節約飼養家畜用地和用水,減輕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世界培養肉市場到2030年將達200億美元規模,占世界食用肉供應的0.5%。2050年總體糧食需求將增至2010年的1.7倍(58.17億噸)。
報道指出,培養肉生産成本呈下降趨勢。當荷蘭科學家在2013年成功制造出培養肉時,相當于一個漢堡包分量的成本爲30萬美元,造價高昂。有些培養雞肉(生産成品)現在已降至每100克約1.5美元。2020年,新加坡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允許銷售培養雞肉的國家,也是允許人們吃培養肉的唯一國家。
日本政府也在關注培養肉等新型食品。6月公布的“新資本主義實行計劃”中,“生物制造”被列舉爲“解決糧食和資源短缺等全球性社會問題”的手段之一。
經濟産業省將對培養肉、生物纖維等“生物制造”設立新補貼。念及今後制定的2023財年補充預算,將在2023財年內進行業務公開招募。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各個階段,進行廣泛招募。作爲長達10年的中長期支持政策,以有效利用生物技術的制造業務爲對象。醫學領域不包括在內。
政府還將加緊制定規則和確認安全性。關于使用培養肉的食品標記方式,以及確保作爲培養肉原料的“種子細胞”安全等,農林水産省正在官民磋商會討論相關規則,年度內將給出大致規劃方案。
厚生勞動省還計劃從確保安全角度收集有關海外法規和培養肉風險的信息。
采用最新技術的糧食生産也被稱爲“食品科技”,大企業和初創公司正在陸續參與。麥肯錫咨詢公司合夥人湯姆·布倫南說:“雖然存在技術和構建批量生産機制等諸多課題,但日本將能夠在亞洲消費量較大的魚肉培養技術等方面顯示存在感。”
報道稱,與由大豆制成的替代肉類或昆蟲等替代蛋白質來源相比,培養肉更易再現味道和口感。鴕鳥肉等可食用部位少、飼養時間長的(動物)肉類也可能被大量制造出來。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