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宗義】
美國總統拜登在剛剛結束與東盟國家領導人的美國-東盟峰會幾天之後,就開始其亞洲之行,訪問韓國、日本,並將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領導人舉行第二次面對面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機制峰會。
拜登此行針對中國、圍堵中國的態勢非常明顯。拜登此訪最重要的議程將是在23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宣布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2021年10月27日,拜登在出席第16屆東亞峰會時提出“印太經濟框架”的構想。經過半年多的密集謀劃和秘密外交協調,美國終于要將其“印太”戰略的經濟支柱推上台面。
5月19日,美國馬裏蘭州,美國總統拜登登上“空軍一號”,准備開啓上任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圖自澎湃影像
拜登之所以要建立“印太經濟框架”,是因爲當前美國的“印太”戰略中缺乏有力的經濟支柱,雖然其在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QUAD)中有一些經濟方面的合作。
在2012年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後,美國加速與亞太國家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這是一個旨在排除中國、“規鎖”中國的經貿合作機制,將爲貿易和投資設定高標准。如果當初這一機制建成,中國經貿發展將受到很大限制。但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退出了TPP。日本等其余成員國無奈之下只得修改部分規則,建立了以日本爲首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
而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新西蘭等15國經過8年談判之後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今年1月RCEP已正式啓動,而且中國還在申請加入CPTPP及新加坡、智利和新西蘭發起的“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議”(DEPA),中國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建成一個真正開放、包容、平等、高標准的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區。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拜登政府提出了“印太經濟框架”的構想。
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將包括四個支柱:首先是在數字貿易、勞工和環境等領域制訂所謂公平、高標准和有約束力的規則;第二是提高芯片、大容量電池、醫療産品、關鍵礦物等重要産業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第三是推動高標准基礎設施建設、脫碳和綠色技術發展;第四是稅收和反腐敗。第四支柱所包含具體內容尚不清楚。
美國對于加入印太經濟框架的條件並不嚴格,主要可能是爲吸引盡可能多的國家加入。雖然美國政府鼓勵各國參與所有四個支柱,但也表示只要它們至少加入一個支柱,並同意所加入支柱的所有條件,就可以算作參與印太經濟框架。
從美國所公布的印太經濟框架的內容可以看出,IPEC的重點在于標准和規則的制訂。其與TPP的最大不同在于IPEF不會通過取消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來爲其他國家提供市場准入便利,而這一點卻正好是亞太國家希望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原因。美國不僅不想爲亞洲國家提供更多的市場准入便利,而且還要破壞亞洲正在蓬勃發展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在曆史上,美國和亞非拉國家之間形成的剝削性階梯型産業分工是維持美國大資本家、中産階級、無産階級實現矛盾調和的重要基礎。而現在,由于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亞洲已成爲世界經濟重心,以中國爲中心的亞洲經濟板塊與以美國爲中心的經濟板塊、以德法爲中心的經濟板塊已成三足鼎立之勢,在科技創新方面進展迅速,正在加速形成可以獨立于美國的産業鏈和供應鏈。
現在,亞洲國家內部貿易早已超過它們與美國的貿易;亞洲人不僅是生産者和出口商,也是消費者和進口商;他們彼此之間互爲資本提供者,而不僅僅是接受者;RCEP等亞洲經濟一體化機制的建立使亞太地區相對更“亞洲”,而相對較少“太平洋”。這種狀況使得美國非常擔心被“排擠”出亞洲。
2020年7月18日,75097次中歐班列(鄭州)停靠在中鐵聯集鄭州中心站等候發車。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美國想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由于美國國內逆全球化民粹主義思潮盛行,加入全面進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議(DEPA),向亞洲國家提供更多的市場准入便利,對于兩黨來說在政治上都是不可接受的。
那麽,要想領導亞洲,美國要更加依賴維護其經濟領導地位的另一個傳統,即規則制定者和標准制定者。也就是要利用其當前在國際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重新洗牌,強行制定新的對其有利的遊戲規則,並讓亞洲國家接受這些標准和規則。
如果美國能夠建立“印太經濟框架”,可以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將中國從亞洲産業鏈和價值鏈中剝離出去,孤立起來,尤其是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領域,在經濟和戰略上永遠保持對中國的優勢地位。二是要重新樹立美國在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變成永遠不可能超越美國的經濟附庸,成爲美國的經濟殖民地。美國人認爲這是將內部矛盾外部化,解決其國內分配不均所導致的貧富嚴重分化和社會嚴重分裂的藥方。
對于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因爲缺乏市場准入的吸引,同時也由于其濃厚的排他性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競爭色彩,另外很多人對拜登政府是否能夠連任存在疑慮,因此亞太國家中對此真正感興趣的屈指可數,基本就是那些美國的亞洲盟國或者在美國的政治脅迫之下幻想能在美國所統治的國際體系和全球産業鏈中享有“二等公民”地位的國家。現在,比較明確的是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日、韓等國希望通過IPEF固化其在全球産業鏈上相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3月24日,比利時布魯塞爾,七國集團峰會期間,拜登與岸田文雄會面。圖自澎湃影像
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如果美國要建立真正的“印太經濟框架”,缺少印度是說不過去的。據說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上月訪問美國期間已與美方達成了諒解,印度要加入其中,因爲這將是針對中國的“戰略舉措”。
從“印太經濟框架”現在所透露出的內容來看,印度對其中一些內容確實很感興趣,特別是第二和第三支柱,因爲印度參與美國“印太”戰略的目標是抗衡“一帶一路”,趁機推動亞洲産業鏈和供應鏈向印度轉移,替代中國在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中的位置。印度特別希望美歐日等西方國家能夠因爲它在牽制和遏制中國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向它提供資金和高科技。爲推動QUAD,美國曾經利用QUAD和“QUAD+”平台對印度做出許諾。
客觀地講,印度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目前它甚至連其中一個完整的支柱都難以加入。當年美國在設計TPP的時候就沒有打算讓印度加入,也不想讓它成爲APEC成員。印度2019年也拒絕加入RCEP。
印度人認爲最符合他們利益的選擇是與美歐日等西方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爭取盡量優惠的市場准入,通過促進出口實現經濟騰飛,建立以它爲中心的南亞-印度洋經濟區。如果印度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將萬劫不複地徹底淪爲美國的經濟附庸。當然,鑒于印度在多邊組織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一貫表現,印度的加入將有效遲滯“印太經濟框架”真正成型。
批准100億美元半導體激勵計劃後,印度曾高調表示“歡迎英特爾”。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美國正在加緊構建圍堵和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體系,“印太經濟框架”歸根到底是服務于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的。但全球産業分工及亞洲産業鏈和供應鏈的形成是世界經濟數十年發展的結果,有其自身規律,是資本逐利性、相對勞動成本、各國經濟政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美國作爲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全球産業分工和亞洲産業鏈供應鏈形成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一過程不是由美國的戰略家刻意設計的。現在美國的問題在于誤以爲中國四十多年經濟的迅猛發展是美國“善意幫助”的結果,他們對此深信不疑,並且認爲可以通過他們的幹預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
地緣政治沖突和人爲幹擾當然會影響經濟發展,但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國內大市場逐漸完善,亞洲産業鏈、供應鏈中心的地位已經形成,RCEP已經啓動。中國面對美國的戰略圍堵應該有信心,只要中國政府在國內外政策上不犯大的方向性錯誤,只要保持對外開放,美國就無法阻止中國的繼續崛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