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上、縣後陳氏
據清乾三十六年(1771年)縣後社陳氏宗祠“崇本堂”的《嘉禾縣後陳氏廟碑記》(以下簡稱碑記)載:“我縣後始祖……公諱義,一名恕,太傅邕公次子夷錫公之後,由漳來同,徙入嘉禾,聚族坂上……”。
另據台灣宗親提供的《五戶族譜》所記:“我祖忠卒年九十有五,加贈鄂國公,子邕卒年九十有三,谥忠順王,夷則與夷錫兄弟于建中二年辛西(781年)舉家三百余口遷禾島,時宮室未就,權居草舍,今人遂號曰,陳寮草舍是也,間有洗馬坑,俗呼曰陳寮馬坑,乃用錢壹佰萬貫,聞官請産,披荊楱,共建地宅,立創廟宇,名曰覺聖院,時夷則居浦源,夷錫居坂上,薛令尹之家來同裏闾鄉人,故有南陳北薛之稱……”但另據《同安文史資料·姓氏專輯》編者按……780年遷廈應是陳俦(陳夷則、陳俦父子之墳已在廈門發現)。以上意見,供參考。族譜中唐宋以前事多有疑問之處,這是各姓譜牒之通病。
碑記現存立于縣後社陳氏宗祠崇本堂內,高2.39米,寬1.18米,爲廈門島所少見高大的、年代較早的祖廟碑記,保護完好,曆經240年,字迹乃較清晰。碑文中有記:“後人立廟,將我始祖祀在同邑主公堂之後,至明末生齒日繁,難于人人渡水祭獻,因就近建廟,與縣廟同日而並祀之。今祖廟之鄉亦曰縣後者,明厥自也。”始祖陳義後裔最遲于明末就從坂上分居縣後,而後再分支圍裏、墩上和下忠,俗稱“五戶陳”。因此縣後陳氏宗祠爲“五戶陳”的總祠。
縣後陳氏宗祠崇本堂占地面積805m㎡,建築面積247m㎡,兩落,有天井,燕尾三脊硬山頂,祠前有上下堤及戲台配套,單邊護厝曠地,上下堤各有2副舊旗杆座,大門有石鼓一對。祖廳舊匾在解放後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被毀,沒有仿制和恢複。祖龛裝潢精致。大門花崗岩石柱镌刻楹聯兩副:崇祀一堂輕奂增光照祖德,本支百世箕裘克紹裕孫疊;崇德報九重胄桂芳流光祿今猶稱宦裔,本支分五戶嘉禾秀挺鄉賢昔已樹儒宗。均藏頭“崇本”二字。祖廳內柱聯兩副:崇祠舊容換新貌四面增輝,本堂文武傳世家千古流芳;德業並山河俎豆馨同四海,勳名昭日蒸嘗瀹祀及千秋。
解放後,崇本堂于土改時爲鄉留財産,1961年爲縣後大隊部辦公用,80年代初爲大隊合作醫療所所用。1986年由于年久失修,僑胞、台胞返鄉掃墓、祭祖時多有意見。經海內外族親提議,“五戶”長輩協商成立第一廟宗親理事會,決定重修崇本堂並組成第一屆理事會。本地各姓氏的宗親理事會理事長或會長都是一人,而“五戶陳”因爲是“五戶”再增加尚忠社,就有六個自然村了,各社的理事長的“聯席會”組成,“集體決策、集體領導”,共同協商,民主決策,和諧團結,合衆人同心,從80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的期間內,理事會主持了三次宗祠的重修,做了大量的工作,從籌募資金至策劃設計,施工管理的勞心勞力,曆經數月“出頭損甲”。1986年首次維修,1990年第二次重修,2017年第三次重修,每次竣工後舉行重修開光慶典,隆重舉行進祖儀式和聯誼活動。
2003年一2004年,塑造開基祖陳義金身並擇吉日敬入龛位,舉行隆重祭拜;清明節前,整修開基祖墓,綠化美化,樹碑填土。2004年4月10日(議定每年舉行)清明節掃墓祭祖,組織周邊市縣、島內外的五戶宗親,台灣、金門宗親1000多人,上百部車前往開基祖夷則墓,民族英雄陳化成墓,愛國僑領陳嘉庚墓進行谒拜掃墓儀式。2005年一2006年,因成功大道建設需要遷移“開基祖陳公墓”(遷至覺聖院後),2006年農曆九月初一日,舉行開基祖墓遷移竣工典安儀式。
圍裏陳氏
圍裏社位于廈門島正北海邊,偏于一隅,舊時交通比較困難,唯一條簡易馬路從縣後西與坂上之間經過,往南與枋湖到鍾宅的公路相交。圍裏地形較高,古時是伸入海中的一個小半島,西側埭遼灣,清末興泉永道周凱體恤民情,籌款修建了護田石堤、土堤各一條,在埭遼古渡口處建有“雙宮涵”,蓄水排洪發揮很大作用。此處遺址己被定爲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圍裏社陳姓聚居,是“五戶陳”之一。公社化時有4個生産隊,1978年末有136戶,750人口。2014年人口1511人,陳姓人口約800人,約占53%。改革開放後,圍裏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本來交通不便,現在交通發達,本來臨海,現在海地被填,著名企業辰鴻科技在這裏落地。
圍裏陳氏宗祠爲一有門樓、天井、開嘴廳、燕尾翹脊硬山頂,屋頂無瓦筒複蓋的閩南式建築。占地面積330m㎡,建築面積208㎡。大門楹聯镌刻:穎傳舜帝固始遠,川啓廈門圍裏興。橫披:陳氏小宗。祖廳內三副柱聯:祖德流芳傳後世,兒孫榮華讀賢書;善積成新千載旺,繼往開來萬年昌;善德高風家聲遠,繼承穎川世澤長。祖龛內奉祀開社始祖文鳳陳公之神主。
祖廳內有一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年)所立的《善繼堂碑》,文中言及“吾鄉自縣後大宗分來有另建小宗”,“而斯廟落成後……乃在龛下上崇祀開社祖文鳳爲一世以示與大宗有別焉”。以及爲募集修建資金發函海外各裔派,得南洋僑裔“以箕裘達舉”。最後有禁約二條頗有意思:一是各裔派祖要入龛定銀貳佰肆拾元,不得循情議減,但生員及科甲者免銀,對讀書人的尊重優惠;另一是若有汙損弄髒祖祠違者罰演宮戲一台。
圍裏社自然條件差,水源缺乏,田地少,但海蠔多,勞作辛苦,曆史上圍裏人都能吃苦耐勞,有豪俠之氣。早年赴南洋謀生的不少,特別突出的族菲華僑陳迎來,在馬尼拉華人區有以他命名的“陳迎來街”,1929年其“馨泉酒廠”是全菲最大釀酒廠,占全菲酒類産量70%,以“酒王”聞名于世。還有旅居馬來亞的陳四美,經營輪船運輸公司,現在在新加坡有條路就叫四美路,其在圍裏社的親堂還保留有陳四美全家福大幅照片和當時公司的輪船的大幅照片。在國內,圍裏陳氏同樣有不少人才,在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下忠陳氏
下忠和尚忠最早是張姓聚居,因爲地勢高低分爲上下兩社,相距1.5公裏左右,後來張姓遷往他處,陳姓入住。閩南話“上張,下張”,文字上後雅化爲“尚忠、下忠”,但是發音還是與以前一樣。下忠西接尚忠,南鄰穆厝、西潘,東臨鍾宅灣。下忠陳姓和高姓較多,1978年末,54戶272人,2014年278戶785人,高姓由安溪大坪遷來,陳姓由本地坂上分衍,陳氏建有宗祠,名“崇德堂”。
陳氏宗祠崇德堂始建年代不明,大約清末或民初,位于社內偏西,占地面積420m2,建築面積210m2,座北朝南,一門樓一天井一開嘴廳,燕尾翹脊硬山頂,屋頂無瓦筒複蓋,無戲台,無旗杆座,無上下堤,門樓前僅不足2米寬空地前圍有女兒牆,內外裝修簡約一般,在禾山一帶屬較低的等級,如同山區小村落的祖厝。最近一次維修爲1993年台灣宗親捐款重修,距今已20多年,略顯老舊。
宗祠大門對聯:開漳聖祖人鹹頌,萬代千秋世澤綿。橫披:仁孝宗風,上有陳氏宗祠四字。廳柱聯:樹木有根氏族有源,溯源務本本立道生。中堂祖龛聯:崇祝源流爲水長,德風宏範不遺忘。都達不到對聯基本規範要求,而以此表達簡單樸素的傳統文化,不忘祖德,報本尊宗。祖龛內居中爲“始祖諱糖圃陳公神位”。左右兩邊各有三四個祖宗牌位,無法看清,似爲維修之前的原版舊神主牌,或有可能是其後裔精心保護保存下來的。
墩上陳氏
墩上社在廈門島北部,是一伸入海裏的小半島,其西側即是埭遼灣。墩上社是原縣後大隊7個自然村離海最近的,曆史上海蠔是主要收入來源。
墩上社陳姓聚居,屬“五戶陳”之一。1978年末有90戶,503人。2014年338戶1093人,陳姓人口686人,還有其他姓林、劉、葉等。墩上社有社宮,卻沒有建陳姓宗祠。社宮名龍源宮,位于社南入村道路東側,面積不大,但裝飾精致,宮門前花崗岩六角形石柱兩對镌刻楹聯,其一:龍脈開三台三年展義宏王道,源頭鍾五戶五裏輸誠戴聖功;其二:龍聽講經王法大,源適造道聖功宏。
從其對聯可考證墩上屬五戶陳氏之一。墩上舊時也有不少村民下南洋謀生,許多閩南紅磚古民居相當亮麗,有不少大戶人家有蠔場,數量數萬的蠔石,全社蠔石的總量僅次于鍾宅,較其他社多得多,因而每年收入不菲。2007年湖裏高新技術園區開始征用嶺下、墩上兩社,2013年大部分村民已遷入安置小區,並新建的一條新路已命名爲墩嶺路。
覺性院後面的陳義墓
作者:林慶明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後台,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僅供參考、討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