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加坡
萊佛士發現新加坡之前,潮州人已經來到新加坡這個小海島,在這裏謀生落戶。潮州人在新加坡的曆史,可說是比萊佛士到我國開埠還要早。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萊佛士1819年租下新加坡,以現在的皇家山(裏峇峇利)爲總部,那裏原來是潮州人所擁有的甘蜜園。據說當時新加坡已經有不少潮州人,他們以從事開墾和捕魚爲主。
新加坡目前有52萬6000名潮州人,占338萬總人口(不包括外勞)的大約15%。華人占我國人口的76.5%,潮州人占了其中20%,是人口衆多的族群之一。
萊佛士開埠後,有更多的潮州人湧到新加坡,新加坡河一帶的商業地區,就是潮州人早期的聚居地。
根據統計資料,1931年時,新加坡的潮州人只有8萬2400多人,到了1947年,增加到15萬7000多人,1980年時跳到40萬9000人,1992年再增加到46萬1300多人。
最早抵達新加坡的是海陽人十數家,住在山仔頂(今粵海清廟)和勿基碼頭一帶。新加坡開埠後不久,被人們尊稱爲“佘皇帝”的澄海王浦村青年佘有進南來我國。這位知書識禮的青年不但被推崇爲華人領袖,還受殖民地政府器重,成爲法庭陪審員。佘有進是義安公司的創始人。
早年在我國經商的潮州人,主要聚集在十八間後、十八溪土乾,十三行後,山仔頂,皇家山腳和潮州新巴刹一帶。
本地潮州人所從事的行業包括銀行、金融、保險、地産、汽車、百貨、土産、糠米、金飾、鍾表、雜貨、綢布、果菜、海嶼郊,魚産,瓷器,藥材等。
潮州人非常重視教育,本地潮州人早年所辦的著名學府包括端蒙學校,義安女校等。潮州人重視教育的傳統,是本地的潮州人才輩出,本地政壇上多位內閣部長,都是潮州人,另外,祖藉潮州的藝人,畫家,新聞工作者等也不少。
潮州人曾一度是新加坡最大的華人群體,但後來逐漸被福建人取代。
早期在新加坡的潮州人多數經商,那時候在牛車水的商店幾乎都是潮州商人經營的。他們那會兒壟斷的買賣包括布匹和香料。部分潮州人也從事捕魚業,經營著俗稱“海嶼郊”的海味行。新加坡海味業經營者以潮州人居多,據說是與潮州人的傳統飲食習慣有關。
50年代的德光島上,客家人占了華人人口的七成,其余的都是潮州人,主要靠海爲生,不是經營渡船,便是出海捕魚,此外便是做生意,經營雜貨店,收集客家人的農作物,拿到新加坡本島去賣。
2馬來西亞
哥打丁宜和拉瑪等地區曾出土16世紀的潮州瓷器,也有15世紀專門爲伊斯蘭教徒燒制的中國名瓷,足以證明當時甚至更早之前,已有中國人來到當地。
15世紀,鄭和下西洋,也有潮人隨行南來。1617年,明代張燮的《東西洋考》:“柔佛……我舟至止,都有常輸”,由此可見明朝時已多有潮人陸續南遷。
馬來西亞柔佛州與潮汕素有淵源。柔佛州的首府新山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城市和南方門戶,與新加坡隔水相望。這裏曾經一度有個別名叫“小潮州”,這是因爲當年大量潮州人來到柔佛安居開拓,潮州人占了新山人口的一大部分,將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帶到此地。彼時,潮州話、潮菜、潮汕功夫茶、潮州音樂等在新山隨處皆是。
柔佛古廟當年正是由大名鼎鼎的潮籍著名港主陳旭年等先賢倡建。陳旭年是清末華僑巨商和著名僑領,出生于潮安彩塘,後到馬來西亞新山“開港”,並成爲當地最大的港主,1870年受封柔佛華僑僑長。他是新山的開埠先驅與功臣之一,新山最古老的一條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陳旭年等來柔佛後,爲了避虎狼之害,使墾殖事業順利,他首先采取燒山除草辦法,使一切走獸無所藏身。然後以堅強的毅力,帶領鄉人起早摸黑頑強勞動,燒山、砍柴、鋤地、種植,進而全面規劃,使阡陌縱橫,道路暢通,舊貌換新顔。
陳旭年成爲這一地區曆史上的開埠創始人。相關資料有記載,“我潮僑富冒險性,群起領地開發,蔚成風氣,故傳說謂僅柔佛州,即有一百三十八條港之多,潮僑開辟者占有十分之九”。
柔佛南方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鑽研文化、社會和曆史,曾帶領南方學院30余學生進行“搜集柔佛潮人曆史資料合作計劃”,搜集了許多柔佛潮人曆史的重要資料,包括口述曆史、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的結果,並出版了《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和《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計劃工作紀行》以保存史料。因此,他對柔佛潮人的曆史有很深的認識。
他指出,潮人曾占了柔佛華族最大的人口比率,不過,在英殖民政府發展內陸地區時,也帶來了其他籍貫的華人,潮人的人口比率因而下降至第三位。“那時開始,潮人的經濟地位被種植橡膠的福建人取代,不過在文化方面仍然非常強盛。”
公市雜貨店:開埠發展推手
從柔佛市鎮的興建和早期的發展,和潮人所從事的行業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時的潮人行業主要以公市(漁菜市場)和雜貨店爲主要作業方式,經營生活必需品。
公市是早期新形市鎮開埠時,最重要的商業貨物交易中心。一般建在方便上下貨物的入海口的河邊。早期公市由潮人所建,多在裏面經營攤販生意,相當普遍,潮語因而成爲了公市裏主要的溝通語言。到現在,潮語還是民間的官方語言。
最初港主種植甘蜜胡椒,港腳轄區除了又大厝、煙館、賭館和妓院等設施外,爲方便增添日常用品,亦有雜貨店的開設。
早期各埠雜貨店由潮人把持的,並且有幾項特色:各種日常用品和民生用品,除了來自潮汕的鹹菜、梅菜幹、鹹蛋、菜脯等,及本地産的鹹魚之外,其貨品大多是不可或缺的米糧及白糖。
早期的公市和雜貨店幾由潮人壟斷,而公市和雜貨店的設立加速了柔佛各地大小市鎮的開埠,使各港腳如新山陳厝港和麻坡利豐港等從墾荒之中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較大型城市。因此,潮人對柔佛市鎮的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
潮人在柔佛紮根多年,也貢獻多年。早期的甘蜜種植帶動了柔佛的經濟,在港主制度下也開發了柔佛多個地區,以潮人爲首的義興公司解決了民生福利及地方治安問題,公市和雜貨店等設施更大力推動市鎮的發展。直到今天,潮人所辦的種種文化活動,不只在傳承文化方面成爲馬來西亞其他州屬、其他籍貫人士的榜樣,也將柔佛、新山的名字,推廣至世界各地,實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