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崇武鎮,每天早上6點多,海邊會響起嘹亮的軍號聲。
這裏沒有駐軍,爲何會有軍號聲呢?
原來這聲音是從“軍廟”裏面傳來的,奏響軍號的,是一名叫作曾恨的老人家。隨後,廟宇的上空中就開始回蕩著《我是一個兵》、《說句心裏話》、《團結就是力量》等軍旅歌曲。
這座傳奇的“軍廟”,是全中國唯一一座供奉著解放軍的廟宇,原名叫“二十七軍廟”,又名“解放軍烈士廟”。
“解放軍烈士廟”到底是爲誰而建?守廟人曾恨,和這27位烈士有著怎樣的傳奇而動人的故事呢?
圖|解放軍廟大門上有紅五星雕塑,暗紅色4門柱上有兩副行書楹聯
一、27名解放軍爲救百姓犧牲
曾恨,原名爲曾阿興,1935年出生于新加坡。
13歲那年,她的父親和三個哥哥都死于戰亂,母親帶著她回國尋親。可惜此時的故鄉也因戰亂面目全非,親人早已離開,遠走他鄉。可憐的母女倆無依無靠,只能在海邊艱難求生,靠撿海蛎子、種紅薯賺點錢。
1949年9月17日,母親和往常一樣帶著她來到海邊勞作,臨近中午的時候,海灘上漂來了一艘漁船,上面下來的是荷槍實彈的軍人。
他們是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84師251團,解放福州後,一部分官兵乘船來到惠安崇武鎮西沙灣進行登陸訓練,准備參加解放廈門、金門的戰役。
他們看起來十分和氣,其中一名詢問曾阿興:“小妹妹,村裏的水井在哪裏?”曾阿興給他們指了路。
去村裏的水井打水後,一名解放軍又來到了曾阿興身邊,給了她一點餅幹。曾阿興很害羞,接下餅幹後沒有好意思對解放軍戰士道謝,只是仔細看了一眼笑容滿面的解放軍叔叔。
他看起來高大魁梧,兩腮有濃黑的胡子,腳上裹著綁帶,腰間系著寬腰帶,胸前佩戴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標識,軍帽已經洗得發白,但上面的五角星紅得發亮。
解放軍叔叔走後,阿興還在出神地看著這一隊士兵,母親則回到灘頭的番薯地裏面勞作。
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6架敵機呼嘯著從上空俯沖而下,用機槍瘋狂在村莊之中掃射。
國民黨出動飛機對我軍進行偵察和轟炸,我軍軍官們聽到敵機轟鳴後,迅速就地隱蔽。敵機沒有偵察到我軍,卻發現了還未來得及疏散的老百姓,當日正是崇武鎮的集市,敵機開始對著地面無差別轟炸,並往城中飛去。
解放軍戰士們爲了保護崇武城區,當即對空射擊,吸引敵機注意,敵機果然掉頭,飛回西沙灣。
西沙灣成了一片火海,老百姓們慌成一團,哭叫聲連成一片。曾阿興嚇得大哭,抱著頭一邊跑一邊大喊:“媽媽,媽媽!”
海灘上離阿興最近的5名解放軍戰士立刻向她奔來,他們高喊著:“小姑娘,快趴下!”
圖|曾恨
跑在最前面的3名戰士,將阿興推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保護著她,另外2名戰士則倒在了救她的路上……
當敵機飛走,阿興睜開雙眼,用力推開了保護他的解放軍戰士。她身上毫發無傷,手上和身上卻沾滿了鮮血。
這3名戰士已經中彈犧牲,他們爲了保護她,毫不猶豫地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當母親哭喊著找到驚恐萬分的阿興時,見到的是這樣殘酷的場面。這位新加坡太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女兒抱在一起痛哭著,久久跪在5名解放軍戰士的遺體前。
母親對阿興說:“記得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這些特殊的恩人!你的性命就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這一天,一共有27名解放軍戰士爲了解救老百姓而壯烈犧牲。
前來查看情況的解放軍戰士眼中含淚,他們扶起了跪在地上的母女倆,對他們說:“我們是解放軍,解放軍就是爲人民做事的。”
曾阿興似懂非懂,只是牢牢記住了“解放軍”這三個字,烈士軍帽上的那顆紅星也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上。
二、這支連隊只剩下一名負傷的旗手
母親將曾阿興的名字改爲了“曾恨”,告誡女兒一定要永遠銘記著解放軍的恩情,憎恨將槍眼對准老百姓、奪去27名年輕戰士鮮活生命的國民黨反動派。
13歲的少女心情非常沉重,在短短數分鍾內,她經曆了生和死,明白了崇高和偉大。
鄉親們不約而同地集中在這裏,配合解放軍戰士們爲烈士們整理儀容,將遺體掩埋在海岸附近。
掩埋好戰友的遺體後,其他的戰士們繼續揚帆出征。
這一天,離新中國成立只有14天。烈士們明明已經看見了曙光,卻沒有親眼見證那個偉大時刻的來臨。
崇武的鄉親們在西沙灣修建了一間僅有12平米的簡陋石屋,裏面安放著“24英烈靈位”,還有3名烈士犧牲在不遠處的媽祖廟附近,鄉親們就將他們供奉在媽祖廟之中。
惠安崇武自古以來就是海防重地,這裏的老百姓也有祭祀爲國捐軀的英雄們的習俗。明朝名將戚繼光曾在此與倭寇激戰,部分陣亡的將士就安葬在西沙灣海岸邊,百姓們爲他們建造了一座“和寮宮”。
供奉著24名解放軍烈士的石屋,就被安置在和寮宮的旁邊,曾恨和母親每天都來祭拜24位解放軍烈士,風雨無阻。只有曾恨分娩、坐月子的時候,是家人替代她來的。每年春節和清明節,曾恨一家還會來廟裏守夜。
多年來,曾恨經常會夢到被救的那一瞬間,這些年輕的戰士曾活生生站在她面前,和她說話,給她食物。
她將母親的梳妝盒改成了一個神龛,捏了24個泥人,畫上眉毛和眼睛,再染上綠色的軍裝,帽子上還描了一顆紅星,胸前用白紙貼上,寫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字樣。
這些泥塑做好後,曾恨一直供奉在家裏,每天都會對他們說話,她很難過自己從不知恩人的姓名。
有幾次,她見到海岸邊放哨巡邏的解放軍戰士,會遠遠跟著他們走一段,她很想知道,他們是否是當年來崇武鎮的那些解放軍。
曾恨原先不懂,以爲解放軍都是一個部隊的,都互相認識。後來才聽說解放軍是有番號的,她到處托人打聽,但歲月已久,部隊多次換防,都沒有打聽到消息。
她還爲此去過福州軍區,費了一番波折,還請人查了很多檔案,終于打聽到了這支部隊的番號,原來他們南下後繼續協助兄弟部隊攻打漳州、廈門,可惜的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官兵都英勇犧牲了。
圖|廈門解放
當年來到西沙灣休整的連隊,100多人只剩下了一個旗手,這位英雄也是多處負傷,但保存下了一面沾滿硝煙和烈士鮮血的“八一”軍旗。
曾恨哭著聽部隊的同志介紹:“這支部隊已經多次整編,要查找烈士們的姓名,很難很難。軍隊中,這樣的無名英雄很多很多。”
曾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回家的途中,因爲太過傷感,忍不住大哭起來。
三、母親的遺願:爲恩人建廟
1955年,曾恨和海防派出所的幹警張榮良結婚,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駐地的解放軍知道後,也來了兩隊人,一隊士兵背著步槍,另一隊戰士打著歡快的腰鼓。曾恨十分感動,眼淚就沒有停止過,她對丈夫說:“我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解放軍!”
曾恨夫婦養育了一個兒子、五個女兒,從前她跟著母親去祭拜,後來她帶著兒女去點香、燒紙。她一遍遍對兒女們說起當年的故事,一定要讓兒女們記得這軍民情誼。
1978年,曾恨和母親商議,給解放軍烈士建一座“解放軍廟”,報答他們的救命之恩。
30年風雨飄搖,海邊的小石屋已經破敗不堪,每次下雨的時候,一家人都在擔心烈士們的牌位會不會被雨淋到。曾恨的母親也常常爲此歎息,女兒提出建廟的意見,她十分贊同。
母女倆拿出所有的積蓄,但這些錢用來修建寺廟的話遠遠不夠。
1980年,93歲高齡的母親離世,臨去前還在叮囑曾恨,一定要記得建廟的事情,給解放軍烈士們“遮風擋雨”。
依照母親的遺願,曾恨將母親留給她的所有首飾都賣了,但對于建廟來說,這些錢依舊是杯水車薪。
曾恨因爲此事牽腸挂肚,積勞成疾。唯一讓她振奮的事就是二女兒找了個駐地的解放軍戀愛結婚,曾恨笑得合不攏嘴。後來女兒和女婿去了千裏之外的江蘇,曾恨雖有不舍,但非常支持,沒有一點不放心。
圖|廟內石柱雕刻栩栩如生
兒女們都知道曾恨的心願,他們拿出錢交給母親,湊了6萬元,結果被無良的假建築商給騙走。曾恨又東奔西走,將這個心願告訴了村委會、老年人協會、鎮政府……
曾恨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修建“解放軍烈士廟”的消息傳開後,政府領導紛紛支持,四鄰八村的鄉親們都來捐款。
僅僅用了半年,曾恨就募集到了60多萬元。
今天在廟裏我們還可以看到當年爲建廟捐款的人員名單,1萬元以上的捐款不在少數,有一位企業家捐贈了20萬元作爲新廟堂的建設費用。
曾恨請名匠打造石料之時,這位石匠聽了曾恨的故事,僅是象征性地收了一些材料費。
1996年5月,“解放軍烈士廟”順利動工。曾恨每天都在工地,站了一整個夏天。到了夜晚,她就睡在工棚裏,看守建築材料。
這年12月,占地400多平方米的“解放軍烈士廟”建造完畢,烈士紀念館和一座7.24米高的花崗岩烈士紀念碑一並竣工。
原本的小石屋之中供奉著24位烈士的牌位,“解放軍烈士廟”竣工當天,曾恨將在崇武媽祖廟附近犧牲的3位解放軍戰士也“請”了進來。
曾恨和全家人去母親的墓前祭拜,將此事告訴了母親,以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27位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隊向部隊捐贈了“戰士壯烈,惠女虔誠——天下第一廟”的匾額,兩旁的對聯氣勢磅礴:殷殷碧血沃西沙寶地,浩浩雄風催東海征帆。
廟堂的正中央是用玻璃罩護著的神龛,供奉著27尊用泥土塑造的解放軍官兵彩塑,每一位都是目不斜視,英姿飒爽,保持著戰鬥的神態。
雕塑之前擺放著當年解放軍所乘坐的木帆船模型,還有小汽車、摩托車、飛機、軍艦、坦克、機槍、手機等模型,供桌上是十裏八鄉的鄉親們來祭拜之時留下的水果、糕點和鮮花。
曾恨每天都要和這些雕像說話,她堅信烈士們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她一遍遍擦拭這些模型,她曾說過一句讓人聽後心酸不已的話:“這些解放軍烈士們生前都沒有享用過的,我都要給他們送過來看一看。”
爲了維護“解放軍烈士廟”,方便向前來參觀或者祭拜的人們介紹,六十多歲的曾恨幹脆搬到了廟的附近住,從此定居下來。
四、“只要我還活著,這座廟就要守下去”
每年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以及9月17日烈士們犧牲的日子,都會有大批的老百姓來燒香、上貢品。特別是大年初一,來祭祀的人特別多。老百姓們已經不單純是爲了向解放軍表達感恩,也有爲自己和家人祈福之意。
小小的漁村,建起一座小小的廟,供奉著曾經的戰友!對于很多老解放軍戰士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
當年率領部隊解放福建的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上將,建國後曾擔任福州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福建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圖|葉飛上將
當葉飛上將聽聞曾恨和“解放軍烈士廟”的故事之後,感慨萬千,動情地說:“人民有情。”老將軍親自提筆寫下了題詞——爲了人民,死得光榮,並且派人將題詞送到“解放軍烈士廟”之中。
1997年,女作家北北對曾恨進行了5天細致的采訪,回去後寫了多篇報道,這是媒體第一次對“解放軍烈士廟”進行關注,此後接連十多家刊物陸續刊載了這座廟的新聞,甚至還有台灣的報刊。
2002年,惠安縣縣委和縣政府將此廟列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節、建軍節,當地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來此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駐軍部隊官兵也會來這裏緬懷先烈。
部隊和老百姓的看法不同,他們沒有將此地當作一個感恩或者祈福的場所,而是將它看作加強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一個擁軍的模範單位。當地的駐軍一旦有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黨員宣誓等儀式之時,都會在烈士廟裏面進行。
部隊給予“解放軍烈士廟”許多支持,部隊領導來訪之時,會給烈士廟題詞或者在廟中留影;不少部隊會以集體的名義向烈士廟捐贈錢財、牌匾或者石碑。
2005年9月,台風過境,潮水上湧,海底的砂礫都卷上了岸,在廟前堆了半人高。曾恨無奈之下給當地的駐軍打了電話,教導員就派了一個排的戰士來幫助清理。某部隊也經常去接曾恨去部隊的醫院免費體檢,也算是對曾恨多年來擁軍的回報。
曾恨每天早上6點開始放軍號,然後給每位解放軍烈士供奉一杯“供茶”。
曾恨年紀大了,已經兒孫滿堂,子女們看著老母親身體越來越差,希望將她接到縣城去居住,她很倔強,一概拒絕:“只要我還活著,這座廟就要守下去。”
圖|解放軍烈士廟內的紀念館
這麽多年來,也有人對這座廟提出過質疑,覺得曾恨是在搞“封建迷信”。爲了回應“迷信”之說,曾恨還立了一座石碑:官兵奮戰壯成仁,同志于今成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衆敬功臣。
“迷信”風波剛過,又有人看上了“解放軍烈士廟”的這塊地。
從前海灘不值錢,曾恨要蓋小廟,也沒有人去幹涉。但改革開放之後,海灘成了寸土寸金的旅遊資源,大老板們計劃著建別墅、度假村、酒店,“解放軍烈士廟”就成了“違章建築”。
要拆除烈士廟,老百姓自然是不會同意的,人們都相信,是解放軍烈士保佑著他們的平安順遂。
修建新廟宇那年,曾恨回家時曾經一腳踩空,從三樓的樓梯上滾了下來,60多歲的她竟然只是受了點輕傷,曾恨逢人就說,是解放軍在“保佑我”。
此後,“解放軍烈士廟”靈驗的故事越傳越多:有人說1999年夏天台風來襲,海水淹到神龛前就突然退潮了;也有人說該廟會“懲罰”那些對其不敬的人……
這種傳言多多少少帶著人們的感情色彩,曾恨逢人便宣傳這些“靈驗”事迹,無論是真是假,這是她努力爲烈士廟爭取空間的手段。來解放軍烈士廟焚香祈福的百姓越來越多,當地旅遊部門也就將這裏辟爲旅遊景點。
如果你去詢問這些來祭拜的老百姓,爲什麽覺得這座廟是靈驗的。他們會說:“解放軍不會騙人,解放軍說的都是實話,那裏的簽最靈驗。”
也許很多人會將老百姓淳樸的話當作笑談,如果僅僅用神話或者無稽之談來定義這些故事,用“唯物主義”對這些想念著烈士們幾十年的老百姓們框框條條,又何其忍心?
解放軍對老百姓好,老百姓會一直記得他們,把他們當做神一樣供起來。老百姓不願去相信烈士的靈魂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不複存在,在他們心中,這27名烈士永遠活著,永遠都在保護著他們。
圖|解放軍烈士廟碑文
70年,西沙灣濤聲依舊,那個曾經在海邊玩耍的小女孩,已經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婆婆。
在接受記者采訪之時,她說:“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衆敬功臣。我之所以把黨和解放軍當成神來敬,不僅是因爲他們救過我的命,更因爲他們保國家、爲人民。我們老百姓不是神化解放軍,而是感恩、緬懷。”
曾恨是世世代代愛憎分明的惠安老百姓中的一員,他們的擁軍情誼猶如海水一般延綿不絕。而這27名烈士,一直面朝著大海,等待著有朝一日統一大業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