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間隔年期間,鍾甯甯還是不斷地參加各種考試。沒有了工作和學校的約束,她還終于完成了一個願望:染了粉紅色頭發。(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年秋季之後,學成歸來的學子,有的已經開始工作,有的還在尋覓合適的崗位;還有一部分人選擇放慢腳步,以“間隔”的形式去接觸社會,花一段時間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畢業了,反而感到幾分迷茫。
迷茫之際
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
“我選擇間隔年的最大原因是迷茫。”
王希曾就讀于美國明德學院。畢業後,他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而無法抉擇,于是就決定給自己一個緩沖期。“當時擺在我眼前的有很多條路,也有很多壓力。父母希望我能繼續深造,身邊的同齡人也都開始找工作了。我也已經拿到不錯的offer,而且大三的時候就在國內創辦了一個留學咨詢公司。升學、就業、創業,這麽多條路,我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
不僅是王希,對許多在畢業後選擇間隔年的海歸來說,“迷茫”是促使他們選擇間隔年方式進行自我調整的重要原因。
柳洋今年剛從法國雷登高等商學院畢業回國,她原本計劃畢業後就工作,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哪方面的工作。“人就像一只小小的昆蟲,希望自己的觸角可以伸展向各個方面,去更多地接觸世界、了解社會。我希望通過短暫的停歇,想清自己要往哪方面發展,摸清自己的興趣所在。”
在中國,許多海歸並不是刻意選擇間隔年。國外高校的畢業時間和國內不一致,海歸在回國找工作時存在困難。沒有及時找到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有的海歸便順水推舟,給自己安排了間隔年計劃。
2017年7月,鍾甯甯從新加坡管理大學畢業。“因爲在國外留學,我錯過了2016年的秋招。這樣的話,滿意的工作不太好找,我就選擇了間隔年。而且前幾年留學也很辛苦,可以借此機會調整一下。”
間隔年階段
既是休整 也是提升自我的良機
停下疾行的步伐,海歸們在間隔年都做些什麽?
許多海歸首先做的是自己想做而沒實現的事情,另外便是繼續提升自我、找尋方向。大部分海歸在間隔年期間,還在積極找工作。
“前兩年實在太忙了,回來之後我先休息了一段時間,把之前落下的電視劇、動畫片全給看了。另外,我還和朋友一起去了趟柬埔寨,也終于染了心心念念的粉色頭發。”鍾甯甯說。
回國前,柳洋在歐洲各地剛剛完成了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間隔年的前兩個月,我一個人窮遊了歐洲10多個國家、20幾個城市。一路上我住的都是青年旅社,在途中認識了很多國外友人,交了很多朋友。”
回國後,柳洋參加了一個主要由留學生和海歸組成的短期支教活動。“我朋友是‘E間學堂’支教項目的發起人之一,于是我也參加到這個項目中,支教活動持續了半個月。”
除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許多海歸在“休整”的同時,也不忘提升自我,繼續找工作,爲未來做准備。
“鑒于父母希望我繼續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我又想創業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在間隔年同時要做好幾件事。”王希說,“一個是准備GRE考試;二是遠程參與國內公司的工作,當時我還在美國,公司的事情只能遠程遙控;三是讀書,我在間隔年期間讀了很多很感興趣的書,各式各樣的書。另外也去健身、鑽研廚藝。”
作爲剛畢業的海歸,柳洋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支持自己的間隔年活動。除了父母的幫助外,柳洋通過兼職攝影師,幫朋友和客戶拍攝寫真來賺取間隔年的花費。在旅行和兼職的同時,她還在網上投遞簡曆、找工作,並拿到攜程管培生的offer。
鍾甯甯也是如此,在調整了一段時間後,她便開始准備2017年的秋招。
同時,她還做了一段時間英語工作室的老師。“那是一個小區裏的小型工作室,原本只是簡單地教小學生英語。我和另外一個研究生去了之後,組織了許多活動,還利用微信公衆號、微博來做宣傳,産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但是,這份工作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家裏常常因此出現爭吵。在秋招中拿到銀行的offer後,鍾甯甯便辭掉工作室的工作,選擇了父母眼中相對穩定的單位。這時,距正式工作還有一段時間,鍾甯甯開始准備特許注冊金融分析師考試,並在今年夏天去了趟北京參加考試。
能否達到原先的期許?
答案又各不相同
談及間隔年是否滿足原本的期待,海歸的答案並不一樣。
對于王希來說,間隔年是符合預期的。“間隔年讓我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麽,堅定了創業的想法。其實當時也被申請的學校錄取了,但是我已經想清楚了,我要回國創業。”
“並且,在間隔年期間我讀了很多書。我讀書的時候有做筆記的習慣,也常常翻看,這對我之後的創業産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創業維艱》這本書,裏面講述了許多創業時常見的狀況,以及一些解決方法。有時候遇到困難,我會參考這本書的教訓和經驗。間隔年期間看的很多書,都對我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還有,我在間隔年常做的一件事是冥想。因爲之前一直是一個‘疲于奔命’的人,走得很快,冥想和放空讓我能夠沉靜下來。對于間隔年的經曆,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即‘慢就是快’。”王希補充道。
柳洋也表示,間隔年基本符合預期,對自己有兩方面的幫助。“一是對我英語口語和性格上的影響。比起一年留學經曆,兩個月的歐洲旅行對我的口語幫助更大。可能因爲一路上和許多人交流互動,鍛煉了口語,也讓我更加自信和獨立。二是讓我找到了興趣所在。在各個國家旅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旅行有一番心得和經驗,也很有興趣。于是我便選擇去攜程工作,間隔年經曆成了我簡曆上比較出彩的部分。”
但也有人認爲間隔年並不完全符合自己原本的計劃。“我一直努力想要找到自己到底喜歡什麽,但是經曆了這一年我發現還是找不到。我就想,這個問題可能花一輩子都搞不清楚,那就罷了吧,找一個大家普遍覺得不錯、我也不討厭的工作就好了。另外就是,預想中我會去很多地方旅遊,但是由于資金問題,並沒有實現。”鍾甯甯說道。
對于間隔年和待業的區別,在鍾甯甯看來二者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選擇間隔年的人一般是主動、積極的,可能一畢業就有工作機會,只是覺得不合適,要去找自己更滿意的工作。而待業則往往是沒有工作,是在被動等待,也不去做積極的調整。”
王希對此提出了建議,“如果確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選擇間隔年。不要浪費時間,想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另外,確定要工作的人,更不要選擇間隔年。因爲海歸的特殊身份,不同公司對畢業時間要求不同,可能一年後就失去參加你所向往的公司的校招資格,得和有工作經驗的人競爭。而且,如果身邊的朋友都在找工作,只有自己一個人無所事事,易産生不安。再者,間隔年後,只能自己一個人找工作。我覺得找工作還是要一群人一起,緊張的環境和氛圍,能促使你加快腳步、硬著頭皮去努力。”
間隔年(Gap Year),原本是指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停頓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泛指在這段時間內,學子通過社會實踐、遊曆,體驗社會生活,進一步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曾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