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市場規模小,科技進步飛速沖擊業務模式,本地中小企業面對了雙重挑戰。
如何在應對科技顛覆的同時,開拓海外市場?如何確保自己的業務模式跟上時代以及客戶的步伐?
“夢想企飛”系列帶你了解四家本地中小企業如何不斷創新克服這些挑戰。
一般售賣商品的企業,都期待消費者越買越多,才能財源滾滾。不過,以售賣太陽能爲本的星生能源集團(Sunseap Group),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希望客戶少用電,更想盡辦法幫他們省錢。
憑著“爲每個人帶來可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的願景,星生能源集團積極推廣的綜合能源方案,以減少碳排放量爲大方向,從了解客戶用電模式、衡量發電用電量,到提議節能和儲能措施,在根本上幫助他們降低電費。這包括利用智慧電表、智慧系統控制照明和冷氣等,或是善用屋頂空間,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捕捉和儲存太陽能,節省能源。
該集團首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潘淩峰(44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幾年前,很多公司找上門的目的是租賃太陽能板、簽署收電合約,或是把屋頂租給我們裝置太陽能板。但如今,客戶不只是純粹要利用太陽能,而是更全面地探討節能和儲能方案。”
這名“節能醫生”的職務,首先是爲大樓做“身體檢查”,考察用電量、最耗電的用途等,再看哪些設施“超勞過度”,必須進行更換,或是采取節能措施,確保用電量保持在“健康水平”。如此一來,不僅能爲保護地球出一份力,更實際的成果是,節省電費。
潘淩峰估計,從照明和供冷系統上著手節能,可省下三四成的電費,頗爲可觀。更吸引人的是,這些系統所需的開支全由集團承擔,省下來的費用與客戶共同分享。集團在首幾年會要求比較高的回收,之後逐漸減少,直到後期讓樓主享有100%的回收。
潘淩峰說:“我們是一家比較特別的電力公司,一般電力公司只有一個方案,你用越多電,我賺越多錢,你不用電,我就不賺錢。我們的宗旨卻是相反的,你用越少電,我們就賺多一點兒。”
冠病疫情打斷了企業正常運作
去年初暴發的冠病疫情打斷了企業的正常運作,尤其是集團在區域市場有多個項目正在進行,無法出國因而影響了計劃進展。不過,這也推動員工上下更快適應數碼化和運用科技,如用視訊取代面對面會議。集團充分利用政府的援助計劃如雇傭補貼計劃和生産力提升計劃等來緩解疫情帶來的沖擊。
此外,由于資料都存儲在雲端,集團正計劃進一步數碼化,讓員工在監管品質過程中通過手機應有把拍下來的照片傳送到雲端,提高生産力。
疫情也讓企業意識到減少外部依賴的重要,包括爭取更大的能源獨立。潘淩峰透露,由于不與燃料價格的起伏挂鈎,太陽能價格較爲穩定,也幫助客戶達到能源自給自足。
很多人或許認爲,環保是要付上代價,太陽能價格不菲,肯定不比傳統燃料來得便宜。但其實,太陽能的投資回收期已從早期的25年縮短到如今的七八年,電費定價也相當具有競爭力。
不過,對任何企業而言,爲客戶承擔基礎建設開支的風險非常高,而回收也不是一朝一日能實現的。潘淩峰已故的父親對于租賃太陽能板的模式起初有所保留。他的父親是本地投入太陽能板制造行業的先驅之一,早在1970年代末就進軍這個行業。
潘淩峰說:“我的父親是典型的商人,他覺得做生意的道理很簡單,成本越低,賺取的利潤就越高。要是我們承擔投資額,只能慢慢回收,無法馬上賺價差。但我對他說,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産品,相信産品可以持續發電20年,爲它提供擔保。”
也許是這股敢于爲産品擔保的膽識,讓公司贏得客戶的信賴。蘋果是該公司開始售電生意時的第一個顧客。之後,集團發展如日中天,本地團隊與日俱增,目前約爲260人,接下來還計劃另聘請300名本地員工。“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外勞。我們正在檢討運作模式,希望改用較輕盈的材料,並提高行業的科技運用,吸引更多本地人加入。”
本地超過80%國人住在政府組屋,全島有至少1萬座組屋,安裝太陽能板的商機頗大。集團旗下公司在2019年10月接到在約1200座組屋鋪設太陽能板的訂單,使得組屋覆蓋面積擴大至約3000座。
太陽能行業“靠天吃飯” 集團研究如何更好儲存余電
在新加坡安裝太陽能板的工程不簡單,由于土地有限,太陽能板必需裝置在高樓屋頂,而在高處搭建要考慮各種因素,包括風速、安全,以及如何把電源牽引到地面等技術問題等。此外,太陽能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若是多雲、下雨或夜晚,都會影響供應。爲解決這方面的局限,集團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把余電以電池形式儲存起來。
在新加坡這個深具挑戰的“實踐實驗室”中汲取的經驗極爲可貴。潘淩峰認爲,這成爲該集團的優勢,讓它不斷精益求精,把更完善的技術複制到海外。
潘淩峰指出,基于本地土地稀缺,走向國際化是太陽能業必然的步驟。集團在越南可提供168兆瓦的光伏場(solar farm)前年七月落成,共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裝置。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的建築都屬于高樓,鋪設太陽板的過程較爲複雜,集團在本地花了八年時間,才鋪蓋好提供相等電力的設施。
越南是疫後複蘇步伐較快的國家之一。接下來,公司計劃進一步在當地鋪設屋頂式的太陽能板,提供多兩三倍的電力。
目前,集團已擴足至11個海外市場,包括了越南、印度、泰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由于供電業屬于比較敏感的領域,集團密切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合作,在開發新市場前進行市場考察,以及在企發局的協助下聯系當地政府和業內人士等。
此外,企發局人脈廣,集團可在當局的牽引下找到合適的企業夥伴,加快進軍國外的步伐。
展望未來,集團打算在更遠的市場發光發熱,例如斯裏蘭卡、孟加拉以及非洲等。潘淩峰說:“只要是缺電的地方,都希望留下我們的腳印。”
詳情請上:https://go.gov.sg/keepgrowing-zb
更多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