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東西問)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中國疫苗如何能贏得世界認可?
作者 陳奕平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暴發以來在世界各地蔓延。世衛組織網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3月3日15時35分(北京時間22時35分),全球確診病例達到114428211例;死亡病例達到2543755例。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在近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現在討論疫情結束的時間還爲時過早,當前的工作焦點是盡可能遏制新冠病毒傳播,讓盡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
資料圖:護士准備爲群衆接種新冠疫苗。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當前,各國加緊疫苗生産或采購。中國政府承諾,願同各國一道積極推進疫苗研發合作,爲實現疫苗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積極貢獻。世界各地對中國的承諾尤其是中國疫苗援助與合作有何反應?中國疫苗“走出去”和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難在何處?
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政府的疫苗援助與合作
目前中國新冠疫苗不僅在研發速度上位居世界前列,還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上市標准,獲得了多個國家的認可。
爲了解世界主要國家輿論對中國疫苗的態度,筆者對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印度尼西亞、俄羅斯、阿聯酋、巴西、智利、委內瑞拉等國家10余位華僑華人學者、僑領、商人和華文學校校長等進行了訪談。從這些訪談(結合媒體報道)的內容中發現,世界主要國家總體上對中國疫苗的有效性、中國的積極援助與合作持正面態度,海外華僑對中國抗疫的成績感到自豪。
資料圖:印尼巴厘島旅遊業者接種中國疫苗。葉露 攝
當然,世界主要國家的輿論也對中國疫苗、中國的援助與合作存在“嫉妒”、質疑甚至批評的聲音,這是中國疫苗“走出去”、參與全球治理需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問題:同樣的常規操作卻被汙名化
西方一些業界人士相信中國對滅活疫苗研究的方法是好的,但對中國的生産技術不太信任。西方若幹報道質疑中國疫苗實驗數據不完整,無法評估安全性,甚至帶有偏見、謠言。
問題在于,中國疫苗研發流程和西方國家並無不同,常規操作也無問題,何以被汙名化甚至渲染?
針對有媒體質疑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國疫苗研發公司及不同國家的合作機構陸續公布數據。中國科興公司的疫苗産品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中刊載稱能使“超過90%的接種者體內産生病毒抗體”。鍾南山院士1月31日表示,中國疫苗安全性較高,産生抗體至少維持半年以上。阿根廷研究機構于2月9日宣布,中國康希諾疫苗Ⅲ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顯示,單針接種疫苗28天後,疫苗對重症新冠肺炎的保護效力爲100%,總體保護效力爲74.8%,未發生任何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澳大利亞悉尼醫學院免疫和傳染病學主任傑米·特裏卡斯說,“中國疫苗研究做得很好,我不會對中國的臨床試驗結果擔憂。”
資料圖:當地時間2月28日下午,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親自率內閣成員,前往首都馬尼拉維拉莫爾軍用機場,迎接中國援助菲律賓的首批科興新冠疫苗。 中國駐菲律賓使館 供圖
中國疫苗援助與合作:被抹黑爲“擴展地緣政治影響”
隨著中國新冠疫苗研發的成功和國際應用的迅速推廣,部分西方媒體宣揚中國與西方進行“疫苗競賽”,搞“疫苗外交”,借此“擴展地緣政治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底曾發表一篇報道給中國扣上“疫苗外交”的帽子,並引述美國某對華持強硬立場的智庫專家的話,渲染拿中國的疫苗有“明顯風險”,因爲中國的疫苗是“附帶政治條件”的。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文章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篇有關歐洲疫苗接種的報道中,其敘事重點都在渲染中國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歐美將展現軟實力的機會“拱手讓給了中國”。
一位倫敦網友在推文中表示:“在谷歌新聞中搜索‘疫苗外交’,排在前面的結果全是關于中國的,而搜索‘疫苗團結’,排在前面的沒有一項是關于中國的。”推文就此批評:“我很好奇你們的‘新聞自由’到底有多自由。”
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專門撰文指出,“中國這麽做是因爲中國已經成爲世界大國,而且中國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幫助並支持第三世界國家,西方媒體將中國的傳統做法政治化是十分膚淺的。”
正如匈牙利外長西亞爾托所說,“疫苗是否安全不是一個政治或意識形態問題,而是一個專業問題”。對于所謂中國“疫苗外交”,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中國疫苗的采購者和使用者。一段時間以來,阿聯酋、巴林、埃及、約旦、土耳其、印尼、巴西等國已經批准使用中國新冠疫苗,多國領導人都已公開接種中國新冠疫苗,稱贊中國疫苗的質量,並感謝中方的大力支持。塞舌爾總統拉姆卡拉旺成爲該國首位新冠疫苗接種者,以鼓勵當地民衆接種疫苗,塞舌爾也成爲非洲地區首個開展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的國家;秘魯總統薩加斯蒂近日已完成第二劑新冠疫苗接種,對中國疫苗充滿信心;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現在還沒決定什麽時候接種新冠疫苗,但是已經決定選擇接種中國新冠疫苗……
針對東南亞某智庫宣稱“中國可能會通過‘疫苗外交’向發展中國家施壓,最終目的是推動其南海利益”,菲律賓政府率先澄清:“中國絲毫沒有向菲方施壓。”菲駐華大使羅馬納更直接回應,中國對菲律賓的疫苗援助與合作,“目標是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互信,沒有施壓的事情。”
資料圖:1月14日,醫護人員爲民衆注射新冠疫苗。中新社發 李佳能 攝
文化適應:中國疫苗被認定符合清真規範
據報道,在穆斯林世界,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部分宗教領袖曾質疑歐美和中國的新冠疫苗是否符合清真規定,認爲疫苗用到一些他們禁止觸碰或服用的動物,比如老鼠和豬的基因,或者藥品含有微量酒精殘留,因而呼籲予以抵制。
阿聯酋法特瓦理事會在2020年12月22日的一份聲明中承認,“穆斯林對新冠肺炎疫苗的清真狀態越來越擔憂”。澳大利亞穆斯林阿訇蘇菲亞·哈利法在其社交平台發布視頻,要求穆斯林不要使用牛津大學開發的疫苗,並稱這是宗教信仰“禁止”的。可以說,有關疫苗是否符合清真的爭論值得引起重視。
中國疫苗研發和生産企業十分重視疫苗的文化適應問題。事實上,面臨疫情蔓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聯酋和新加坡等國家穆斯林認證機構都出面,認爲新冠疫苗符合清真規定,或者表態“沒有替代品”情況下使用非食品的疫苗也是可以的。阿聯酋法特瓦理事會在聲明中表示即使非清真成分是“哈拉姆”(阿語,表示“禁忌”),在一些情況下也是允許的,因爲沒有替代品,而且這些物質不是食品。該聲明強調,新冠疫苗“符合伊斯蘭教法關于保護人的目標”。
今年1月9日,印尼伊斯蘭教聯盟宣布中國科興新冠疫苗符合清真標准。新加坡伊斯蘭理事會宣布,在仔細考慮疫苗對保護生命和社會的必要性、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以及疫苗成分是否獲允許使用後,認爲研發及制作新冠病毒疫苗的目的和過程都符合伊斯蘭教義,並鼓勵穆斯林盡快接種。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公開接種新冠疫苗,特別引述新加坡伊斯蘭理事會的聲明說,疫苗可供穆斯林接種。
資料圖:生産線上的疫苗。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推進全球衛生治理:團結合作是正道
21世紀,人類面臨了多次新發和複發傳染病危機,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埃博拉、甲型H1N1、非典型肺炎等,都構成了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重大挑戰。面對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世界各國應團結合作,推進全球衛生治理。具體來說,要做好四個方面:一是摒棄權力政治和冷戰思維,攜手爲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産品;二是超越國內政治和區域政治,促進衛生治理體系建設;三是約束企業“私利”,鼓勵承擔社會責任,共同爲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和防疫産品;四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爲應對疫情提供良好的文化和輿論環境。
習近平主席去年5月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這是國際社會抗擊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經驗,是各國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間正道。”中華文化強調“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理念和思想,而中國政府長期把同舟共濟、和平共處作爲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疫情當前,中國政府的宣示和行動一直在踐行中華和合文化的理念和思想。
中國政府鄭重承諾,“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爲全球公共産品,爲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向69個國家和兩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並向28個國家出口疫苗。中國加入並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決定向“實施計劃”先提供1000萬劑國産疫苗,用于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急需。中國聯手其他14個安理會成員國和90多個聯合國會員國,共同提交關于全球疫苗分配的草案。2月26日,該草案獲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成爲安理會2565號決議。決議呼籲疫苗公平,采用多邊主義的方式,促進在武裝沖突、後戰亂地區及複雜的人道主義緊急情況中,各方能夠公平地以負擔得起的方式獲得新冠疫苗。
公共衛生專家、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主任葉雷(RayYip)稱:“當美國和歐洲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時,中國像一個‘穿著閃亮铠甲的騎士’一樣沖上前去。”(完)
(作者系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