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24日電 題: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爲機?
新華社記者胡潔菲、杜康
大街小巷,又聞書香。隨著複工複市的號角吹響,近日國內多家書店相繼恢複了營業。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書店客流量仍比較低,另有不少書店發出“告急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化危爲機,成爲擺在實體書店面前的重要考驗。
實體書店“戴著口罩”複店
口罩和消毒水雖未遠去,滬上各實體書店已在春風中相繼打開了店門。
從新天地廣場出來,沿著淡水路向南走到街角一個舊式大院,擡眼一看,二樓的插畫主題書店“鯨字號”已經打開店門。“不少人選擇中午吃完飯後捧杯奶茶來逛逛,也有少量外地遊客來打卡。”店員介紹,書店已恢複營業兩周,目前正慢慢恢複活力。
同期,位于上海徐家彙路上的西西弗書店凱德晶萃店也聚集了不少人氣。下午兩點,店內的矢量咖啡廳已經坐了約一半的人。據悉,目前西西弗在上海的17家門店已全部恢複營業。
掃碼、注冊預約、填寫個人信息、查體溫,目前,世紀朵雲旗下在滬的4家書店已經全部開業;鍾書閣在上海的6家門店也全部恢複營業;言幾又全國62家書店已恢複營業50多家。
不過,打開店門只是喚醒“元氣”的第一步,多數書店仍反映,目前客流量仍與正常時期有著顯著差距。多家書店反映,目前來店消費者大約只有正常時期的十分之一。
擺在另外一些書店面前的,則是“生存”問題。
1月31日,江西南昌有28年經營曆史的青苑書店發出求助聲音,推出充值卡,希望在讀者幫助下渡過難關;2月24日,著名書店單向空間發起了“保衛實體書店”的衆籌計劃;一天後,浙江首家24小時書店烏托邦書店宣布將于今年5月1日結業;此外,杭州著名獨立書店曉風書屋主理人朱钰芳也表示,這是創立22年以來承受的最大沖擊。
全國書店聯盟“書萌”于春節期間發起的問卷顯示,絕大多數書店1月收入同比下降,最大降幅高達90%。
展開自救,不能只靠情懷“裸泳”
疫情沖擊之下,國內多家書店品牌展開“自救”。
上海“鍾書閣”靜安店開啓直播,首次直播觀看數量達8769人次,點贊和打賞超過3萬條;言幾又則與外賣平台餓了麽展開合作,目前全國範圍內的49家門店都可提供外送服務;爲加強線上粉絲社群運營,福州的“風雅頌書局”推出了多場線上讀書會活動。
3月21日,上海市新華書店、古籍書店、上海三聯書店等58家實體書店,聯合推出“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春季圖書大聯展特別活動,精選百種圖書以8折購書優惠回饋讀者。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指出,疫情下的“自救”只是應急之舉,實體書店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情懷之上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有關“實體書店生存難”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鍾書閣徐彙區門店經理朱兵認爲,這與2010年以來電商的沖擊不無關系。“電商價格更低,更便捷,種類也更豐富,實體書店受到不少沖擊。”
近年,政府相繼頒布各類扶持政策。此次疫情期間,北京市就推動建立區級實體書店引導資金,有針對性地給予書店企業資金、稅收等扶持;上海市也提出對實體書店給予資金扶持,通過“文創保”等形式提供金融貸款服務。
但從長遠來看,書店的長期運營還有賴于清晰的商業模式。“不少人會將開書店與追尋‘詩與遠方’聯系起來,充滿情懷,但這只是‘看起來很美’。”世紀朵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潔認爲,任何一個書店從業者在進入行業之前都要首先搞清其商業模式。
“八仙過海”爲城市留下書香
面對電商、租金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擠壓,實體書店究竟該如何爲城市留下書香?
近年來,國內不少實體書店品牌正積極探索可行路徑。
如西西弗在各大核心商場開店迅速,去年開了83家,今年計劃開100家;成立于2013年的言幾又相繼拿到知名創投資本的投資,擴張迅速;來自中國台灣的誠品書店、新加坡的Page One等也相繼在大陸增加門店。
“一些書店會選擇與大型商業綜合體合作,用吸引人流量置換租金減免等,還有一些將咖啡、文創周邊營銷等作爲重要的收入來源。”業內人士介紹,如今,在國內各大商圈或商業綜合體,都能見到不少高顔值、體驗獨特的書店。
相較而言,一些小型書店則更加依賴粉絲和口碑營銷。“窮而後工”,“鯨字號”主理人張晔表示,在開設實體書店之前,“鯨字號”已經在線上運營了多年,培養了不少粉絲社群。“正因爲有線上積累,疫情下公司的損失整體可控。”
世紀朵雲則定位于成爲優質內容供應商和文化空間的運營商。馮潔介紹,目前書店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口碑,未來依托于世紀出版集團的內容優勢,將重點在策展、文化衍生品定制和文化空間運營上發力。
一些新興的金融模式也被應用于書店行業。開業不足三個月的“神獸之間”打出電商同價的“招牌”,同時推出付費會員,提供不限次圖書借閱、演出活動免費入場、“外賣”送書、免費音頻教程等服務。
“神獸之間”創始人蔣巍認爲,實體書店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馮潔也表示,“當下,全民閱讀正成爲全社會倡導的風向,實體書店也日益得到重視,隨著社會進步,書店作爲城市精神加油站將更加不可或缺。”